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第一课时教学法探究

金鸡小学:刘伟燕 苏钦 杨玉菊 石聪美 孟会菊 王建梅 邵爱花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语文“第一课时”的“僵化”、“越位”和“错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基于以上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现把研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1、全组教师积极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保证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进行知名特级教师有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法研究,通过观看教学实录、研读相关支撑理论,找到特级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消化、吸收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从而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业务学习促进了教师学习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知名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和相关理念,引起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且增进了科研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围绕着教研专题进行了两次课例研讨,在每次的课例研讨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现把我们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发情感,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

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

(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五)精读感悟,体味情感。

第一课时是否涉及精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而定,这就牵涉到整篇课文的课时划分及课时目标确定。低年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因此,精读重点放到第二课时、中高年级可以解决部分精读内容当然,无论哪个年段,我们第一课时都应将正确、流利读书放在首位。

(六)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所以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进行个别字写字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20xx年x月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第一课时教学法探究

金鸡小学:刘伟燕 苏钦 杨玉菊 石聪美 孟会菊 王建梅 邵爱花

一、模式的基本结构 ——“感、探、品、拓”四个环节

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就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要给学生创造“学”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基于此,我们大致将课堂结构分为四个环节,简单勾勒为:初步感知(感)——质疑、探究(探)——品读提升(品)——拓展运用(拓)。

二、模式的基本流程及解读

改变“以教案定教学,顺教案而导学”的传统做法,初步树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语文母语课程的特点,营造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学习一篇阅读课文应经历的一般流程: 第一环:初步感知(情境导航,自主阅读)

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本学案》学生自主完成,可安排在课前的一段时间(3-7分钟以内)检测。在教师的指导和《生本学案》明确的要求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独立认读和识记生字,正确书写和积累重点的词语和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建立对文本内容的初步印象,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反思: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部向内部的灌输。

第二环:质疑探究(个性体验,合作分享,梳理要点)

这一环节,大致时间为25-30分种。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觉质地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解决心中的疑

惑。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入手,再读文本,实现角色体验,加强语言积累。

反思: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很好的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

第三环:品读提升(重点引领,互动悟法)

这一环,大致需要时间30-35分钟。教师选择重点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利用精心设问、角色体验等策略,不断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总结出如何更好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反思:这是体现教师“导”的关键环节,所以,这一环节要体现学法的指导;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积极、兴趣盎然的,所以,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同时,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个性体验、合作分享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嗅觉与及时引导的意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第四环:拓展运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

这一环节大致需要时间5-10分钟。教师应对基础目标的达成予以检测与反馈;对经典的语言进行积累,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在拓展中运用学得的阅读方法或语言训练点,加以巩固与提高。

反思: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所学的内容应该更宽泛,教学的开度应更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是“师生的平等的对话”的理念。只有达到了这一目标,我们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走上一条“阳光大道”。

20xx年x月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语文“第一课时”的“僵化”、“越位”和“错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基于以上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现把研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1、全组教师积极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保证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进行知名特级教师有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法研究,通过观看教学实录、研读相关支撑理论,找到特级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消化、吸收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从而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业务学习促进了教师学习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知名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和相关理念,引起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且增进了科研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围绕着教研专题进行了两次课例研讨,在每次的课例研讨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现把我们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发情感,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

(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五)精读感悟,体味情感。

第一课时是否涉及精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而定,这就牵涉到整篇课文的课时划分及课时目标确定。低年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因此,精读重点放到第二课时、中高年级可以解决部分精读内容当然,无论哪个年段,我们第一课时都应将正确、流利读书放在首位。

(六)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所以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进行个别字写字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有人说: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在新课改中也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和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我就语文阅读谈一些自己 的教学体会。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营造“质疑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置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发挥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学会大胆发问,提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时小学生心中的迷雾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作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狼和小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见到小羊没有马上扑过去吃了小羊,而是要多次地找碴?”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现实中的狼是不会跟小羊说那么多“废话”的,为什么文中的狼没有马上扑过去把小羊给吃了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对“三次找碴儿”进行探讨研究。所以平时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质疑,不但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它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概莫能外。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上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我经常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启发学生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教学时,特别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诗中的画面,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在指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诗

人杜甫在写此诗时的背景和心情,又告诉学生,此诗每句就是一幅画,四句组合起来又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让学生根据诗句中的“色”、“物”,读一句,想象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插图,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联想。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调的是整体,插图强调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是文无图却有,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课文和插图进行对比,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无形中是对图和文进行了一番再创作。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对人物的感受也就更加具体形象。 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变有声语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3、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

为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在《少年闰土》第一节中,鲁迅先生虽然只用了廖廖几笔描写了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想象,闰土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农村少年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

4、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小鸭子回家》一课,小鸭子回到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鸭妈妈会说什么,小鸭子会说什么?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小鸭子的心情。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语,让思路畅通,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意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