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第一课时教学法探究

金鸡小学:刘伟燕 苏钦 杨玉菊 石聪美 孟会菊 王建梅 邵爱花

一、模式的基本结构 ——“感、探、品、拓”四个环节

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就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要给学生创造“学”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基于此,我们大致将课堂结构分为四个环节,简单勾勒为:初步感知(感)——质疑、探究(探)——品读提升(品)——拓展运用(拓)。

二、模式的基本流程及解读

改变“以教案定教学,顺教案而导学”的传统做法,初步树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语文母语课程的特点,营造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学习一篇阅读课文应经历的一般流程: 第一环:初步感知(情境导航,自主阅读)

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本学案》学生自主完成,可安排在课前的一段时间(3-7分钟以内)检测。在教师的指导和《生本学案》明确的要求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独立认读和识记生字,正确书写和积累重点的词语和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建立对文本内容的初步印象,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反思: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部向内部的灌输。

第二环:质疑探究(个性体验,合作分享,梳理要点)

这一环节,大致时间为25-30分种。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觉质地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解决心中的疑

惑。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入手,再读文本,实现角色体验,加强语言积累。

反思: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很好的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

第三环:品读提升(重点引领,互动悟法)

这一环,大致需要时间30-35分钟。教师选择重点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利用精心设问、角色体验等策略,不断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总结出如何更好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反思:这是体现教师“导”的关键环节,所以,这一环节要体现学法的指导;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积极、兴趣盎然的,所以,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同时,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个性体验、合作分享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嗅觉与及时引导的意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第四环:拓展运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

这一环节大致需要时间5-10分钟。教师应对基础目标的达成予以检测与反馈;对经典的语言进行积累,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在拓展中运用学得的阅读方法或语言训练点,加以巩固与提高。

反思: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所学的内容应该更宽泛,教学的开度应更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是“师生的平等的对话”的理念。只有达到了这一目标,我们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走上一条“阳光大道”。

20xx年x月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语文“第一课时”的“僵化”、“越位”和“错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基于以上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现把研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1、全组教师积极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保证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进行知名特级教师有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法研究,通过观看教学实录、研读相关支撑理论,找到特级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消化、吸收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从而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业务学习促进了教师学习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知名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和相关理念,引起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且增进了科研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围绕着教研专题进行了两次课例研讨,在每次的课例研讨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现把我们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发情感,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

(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五)精读感悟,体味情感。

第一课时是否涉及精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而定,这就牵涉到整篇课文的课时划分及课时目标确定。低年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因此,精读重点放到第二课时、中高年级可以解决部分精读内容当然,无论哪个年段,我们第一课时都应将正确、流利读书放在首位。

(六)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所以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进行个别字写字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第一课时教学法探究

金鸡小学:刘伟燕 苏钦 杨玉菊 石聪美 孟会菊 王建梅 邵爱花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语文“第一课时”的“僵化”、“越位”和“错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基于以上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现把研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1、全组教师积极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保证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进行知名特级教师有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法研究,通过观看教学实录、研读相关支撑理论,找到特级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消化、吸收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从而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业务学习促进了教师学习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知名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和相关理念,引起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且增进了科研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围绕着教研专题进行了两次课例研讨,在每次的课例研讨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现把我们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发情感,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

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

(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五)精读感悟,体味情感。

第一课时是否涉及精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而定,这就牵涉到整篇课文的课时划分及课时目标确定。低年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因此,精读重点放到第二课时、中高年级可以解决部分精读内容当然,无论哪个年段,我们第一课时都应将正确、流利读书放在首位。

(六)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所以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进行个别字写字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20xx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