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从研究有效教学内容这个方 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有效教学 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概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展开了总结与反思, 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有效教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情境创设

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对作文学习的兴趣。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乏味,写出的文章没有生气,空洞无物。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所谓“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 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1]把有效教学的方式充分应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够做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趣。下面首先从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背景来全面了解当前有效教学的状况。

一、 研究的背景

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xx年代末,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有效教学”研究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

高度重视。近十年来,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 进 行 了 很 多 探 索 性 研 究 , 并 取 得阶段性研究成果。[2]在现在小学生作文的普遍状态是:感到作文非常难。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学会如何作文,因为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常常都是无话可说,没有事例去写,也不知从何下笔。因此,教师要通过怎么的作文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值得研究。由于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写作量很大,教师在指导上的缺失,对学生的指导弱化,习作可有可无一味的追求短期效率,考前给学生押题,让学生背作文,造成了孩子们不爱阅读不爱动笔。那么我们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别是非恶善;有经常动笔的习惯。”中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共同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而且能够为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研究内容概况。

1. 作文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

(1)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目标要设计合理贴近学生的特点切合实际。如果目标过高,则难以达到,学生难免对这一教学方法感到疑惑,如果目标过低,又体现不出有效教学的实用性效果。所以目标应该具有以下几点:

A.正确的目标应该具有指向性,合理正确的作文教学目标应指

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B.正确的教学目标还应有全面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应指向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具体地说作文教学目标应包含传授“精要、好懂、有用”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实践写作中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总之作文教学正确而又合理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养成健康的写作心理,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3]

(2).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一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来奠基整个课堂,作文有效教学要做好这些准备:认真解读剖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此次作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基本学情来制定课时计划。[4]

(3).科学的方法。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讲方法,读范文,指出缺点,第二种是以学生写为主,教师忽视指导或者兴趣来了指导一二。这都是致命的弱点,约束的学生的想象、主动积极性,忽视了在新课标实行下学生的主体作用。优秀的作文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A.强调教与学的双重重要性。教师教的再好,最终也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活动来获得效果,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积极主动,

从而学会学习,因为教师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

B.重视教学的过程。整个作文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作文的合作过程,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困惑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缺乏有效性的指导,那我们就必须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指导。

C.有效地激发思维。一种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从何角度思考作文,用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推动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开发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5]

2.作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学习需要的特点为基础。[6]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彻底解放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力。那如何在教学中彻底解放学生呢?我认为把作文有效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堂情境创设。

在作文课堂实践上,教师可使情境再现或者创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区描述。当学生身历其境时可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教学生描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课堂上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水果,积极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水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并告诉学生除了观察之外还可以闻一闻 、尝一尝,这样就能更全面的把握水果的特点。在作文课上这样一看、一闻、一

尝、一摸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参与都能抓住各种水果的特征写具体,这样不断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欲望。[7]

(2) 真切的情感教学。

情感是小学生深入实践、深刻认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深入实践,深刻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火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应该写他们自己想写的,写能够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事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产生兴趣,努力克服作文的困难。[8]

(3)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实践活动就是积累素材的经过,只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学生们才不会出现“写什么”的困惑。学,就要学以致用,运用到实践中再反作用于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及时指导,带领学生轻松写作。[9]

三、反思与总结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作文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0]总结这些有关于有效性教学的文献还是有不足之处:1、涵义比较狭窄,有效性教学方法未能细致运用到教学中。

2、研究方法的单一,学者们只侧重思辨研究或者实践研究,二者合一更为全面。我想在新课改改革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有效教学对教学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如何进一步发展改正不足,这亦是进一步

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1]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上) ,《人民教育》, 20xx年第 6 期。

[2]王鉴:<<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

[3][4][5]明学圣:<<谈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上海教育科研>>,20xx年.12

[6] 郭晓飞:《成教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成人教育》, 20xx年第 9 期。

[7]伊彦华:<<小学作文课堂有效性研究>>

[8]黄朝琼:<<情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德阳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

[9][10]沈娜:<<浅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时效性的方法和途经>>,<<学周刊>>,20xx年第10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为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现代教学理念、技能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本文从有效教学所涉及的课堂教学环节出发,以《莲叶青青》公开示范课为例,通过对《莲叶青青》这节课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提问与反馈、课堂学习活动、课后作业管理等环节的实践论述以及针对其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与反思,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应用范例,激发一线教师对其课堂教学实践及效果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反思

一、引言

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承载和支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刘美凤教授调查研究表示:学科教师较多地强调“喜欢对备课或课堂教学有参考价值的资源”。笔者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反馈、有效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效的作业管理等模块为培训内容,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为项目所涉及的五个项目县(市)教师提供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团队某教授设计并为培训教师现场讲授了一堂小学语文公开示范课,对在场教师有效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此示范课为例,探讨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处在总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要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策略、方法。

1.有效的课堂导入。《莲叶青青》公开课的导入环节选用众多导入方式中的古诗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联接新旧知识为主要目的,挑选学生已学过的古诗《小池》,通过PP课件,图、文、声并茂,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其次,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后,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诗中“小荷”所指何物,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与“荷叶有关”,并通过让学生观看田田莲叶的图片,成功导入新课。

2.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中惯有的听、

说、读、写四部分依次展开。在生字词讲授时,授课教师不仅检查了学生利用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在文章特定语境下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在阅读课文时,授课教师将师读生听、学生默读、学生集体朗读、听范读等方式相结合,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通过提供范读,为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供范例,两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读”与“听”的能力;课文讲授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划分段落的能力;分段讲解环节是本节课知识讲授的重点,是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展开。教师讲解第一段与第四段,组织学生以纸质学具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章核心部分(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框架的过程中,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

3.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本节课采用问题支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课文思想。文章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解时,教师提出“当作者看到‘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莲叶时,首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提出“作者为什么想到祖母呢?”进而引入下文讲解。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之一,课堂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两种形式展开。在讲授第2自然段时,授课教师以纸质助学工具的形式,将问题框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到描写“祖母为了种出最好的荷花都做了哪些事”并总结出“通过祖母做的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汇报结果,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3、4自然段的讲授,教师主要通过问答讲授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当小荷叶发芽了,祖母和孩子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祖母对待孙子是怎样的?”“祖母家的独特风景是什么?”“祖母为什么要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的喜爱。

第三段是全文的第二个重心。在第5、6自然段的讲解时,授课教师依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从文中总结出问题框架涉及到的诸如“女人是来干什么的?”想象“女人说出一番什么话?”“祖母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祖母做了什么?”提升出“祖母为什么舍得剪掉她最爱的荷叶送给女人?”并进行小组汇报。然后,通过对比“以往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今年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以及“祖母不断的将荷叶剪去送人,针对家人的惋惜,祖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总结出祖母的高尚品德。

最后通过对比第8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进而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讲解。

4.有效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4人,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并进行职责确立,有效保障了小组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重点、难点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借助问题支架,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活动时间短暂,但是每一轮小组活动的展开。均由教师明确任务,组员分工,组内讨论,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小组活动等基本环节构成,过程基本完整。有始有终。

5.有效的作业管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文重新编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更避免了重复性的机械抄写任务诱发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也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

6.有效的情感保障。情感保障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情感基础,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润滑剂。当公开课中,教师需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师生双方缺乏长期交流形成的默契以及熟悉感,替而代之的是恐惧与不安,从而严重影响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讲授前,授课教师与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了30分钟的情感交流,在此30分钟的交流沟通中,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之分,只有平等的“朋友”式的对话。30分钟的交流后,授课教师被该班学生亲切的称之为“郭大侠”。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热情的让“郭大侠”为他们签名,以作留念。

三、《莲叶青青》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本节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利用研究团队开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对其课堂录像进行了混合式评价,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课堂全貌评价。课堂全貌评价以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为基准,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程编码,从而实现量化评价。编码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三类,共17个编码。分析时,笔者将采样规律设置为每3秒编码一次,经过分析,本节课的讲授中教师教学行为占41,3%,学生学习行为占35%,课堂交互行为占23.7%。其中,深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可知,由于本节课为语文精读课文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文章中的3个自然段进行了课文范读,因此,教师教学行为中有35.3%的行为为课文范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集中在阅读、提问与回答、汇报与展示等;课堂交互行为主要有启发、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等。

2.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共提出问题18个,其中陈述性问题占55.6%,推理性问题占44.4%,说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共提问学生37次,被提问学生14位,占全班人数的43.8%,即全班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分布在全班8个小组中,虽然其中有7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超过3次,但通过分析得知,此7位学生分别在小组活动中担任本组的发言人,承担本组讨论结果汇报与展示的任务。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提问反馈部分发现,当

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教师会采用追问、引导等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相似(不完全一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对其进行鼓励与肯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小组活动评价。在针对本文重点段落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全班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指导,作为小组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纸质问题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到,针对活动一,8个小组中7个小组基本完成了问题框架中陈述性问题及推理性问题的讨论活动,并有一定的成果。针对活动二,8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完成了所有问题框架任务。两个任务中未完成部分均为推理性问题,由此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框架对学生掌握文章段落大意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学生能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支架,在文中找出相应问题的具体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提升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虽然有部分小组未完成推理性问题的总结,但是推理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实践有效性反思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其次,是教师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的内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导入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也各有侧重,但是均需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不管是为了联结新旧知识,还是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为了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切勿搞形式主义,为了导入而导入,使导入生硬,最终不能很好地落脚于本节课讲授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学生的危险。

2.课堂讲授中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区分。有效的课堂讲授应该注重整体与局部、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区分,即讲授过程中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差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知识点“一视同仁”,却美其名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知识”,殊不知没有侧重,会造成学生学习时任务量大,复习巩固时无法抓住重点的困扰。

3.课堂提问与对话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对话策略不仅强调提问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技巧。切忌提问类型仅局限于“是”、“否”、“对”、“错”等答案既定的选择性问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计陈述性、推理性、创造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次性将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预设性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理解所提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可尝试将所提问题划分为若干子问题,在提问时,通过各子问题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形成对整个“大问题”的理解。

4.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由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形式、交互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学习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等成分组成。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的条件下,学生之间可以撇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相互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核问题理解的行为。通过;中突、阐明与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儿童们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结合学习者特征以及具体知识点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构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媒体使用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CBI),由于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使得教育过程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只有在根据适当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而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讲授,避免计算机多媒体的“滥用”,应根据不同知识点合理选择媒体,必要时可用传统媒体代替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可触摸的真实事物,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必要的传统媒体支架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也会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切勿过分强调现代多媒体的特色,摒弃传统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244—248.

[2]金艳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20xx,(11):65—68.

[3]崔允泖,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xx,(6):46—47.

[4]杨开成,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82—83.

[5]缪蓉,赵国栋,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7—8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