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云南省中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竞赛

(20xx年)

小 学 美 术

( 教 案 )

教学内容:三个好伙伴

执教教师:x x

所在单位:xx市xx县xx小学

20xx年x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美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三个好伙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能力;并让他们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特征和作用,在实践中发现总结,形成认知。

四、教学重点:

总结三原色中简单的色彩变化规律,掌握吹画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色水、小水杯、纸张、等。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用时:3分钟)

1、自我介绍,消除隔阂。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分别欣赏无色和有色的经典童话绘画。

师:它们哪一幅更漂亮?为什么?

师:这些色彩小朋友中有三个很特别的小伙伴想认识大家。你们

想吗?

2、出示红红、黄黄、蓝蓝的卡通形象。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热情的红红、我是调皮的黄黄、我是文静的蓝蓝……..

3、板书课题——三个好伙伴

(二)感受交流、尝试体会(用时:17分钟)

1、童话引导色彩感受(6分钟)

师:我们和三个色彩小朋友已经是好朋友了。给你们讲讲他们经历的一次奇妙探险……。

师总结:他们都利用自己的特点(红红:温暖;黄黄:醒目;蓝蓝:凉爽)给伙伴们及时的帮助,他们很团结。

2、尝试体验、观察获得(9分钟)

师:三个好伙伴经历了历险都很累了,我们来帮他们洗洗吧。 示范:在两个杯内分别加入红色和黄色,摇匀。

师:红红特别想和黄黄一起洗。(将红红导入黄黄的纸杯)

引导观察、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分组给他们洗一洗。(生分组实验)

3、引领小结(2分钟)

三原色任意两种相互融合后都会产生新的颜色,这些颜色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三间色。他们都是:橙、绿、紫。

板书卡通公式:红+黄=橙 黄+蓝=绿 红+蓝=紫

师:那我们还应该是三个好伙伴吗?

更改板书:六个好伙伴

(三)自主创作(用时:14分钟)

师:三个好伙伴约我们来玩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说明游戏方法。 生进行实际吹画操作,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先完成的孩子上台展示。以示鼓励,也给其他孩子以参考。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

(四)展示评析(用时:4分钟)

1、自评:你的作品是怎样吹出来的?你认为她怎么样?

2、互评:你们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们?

3、师:根据学生的自评结果总结评价,他的作品好在哪里?对好作品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发创作兴趣。

4、总结所学内容。巩固认知。

(五)课后延伸(用时:2分钟)

1、师:小朋友们还会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六个好伙伴?出示作品,

拓展思路。

2、师:那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完成一件六个好伙伴都在

的作品。好吗?

3、三个好伙伴请大家把自己课桌和地面的垃圾捡干净,保持教室卫生。今天就到这儿了,我们和小伙伴们说再见!谢谢!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由“警车的灯是什么颜色的”想到的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汽车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各式各样的汽车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对汽车早就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和图片早就伴着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一同成长,学生们对汽车一点也不陌生。汽车这一表现的内容在低、中、高年级都有要求。作为一年级的内容要求通过看、画、做的方法大胆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汽车,在对汽车的观察分析表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综合学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事件】

本课教学设计是围绕“认识汽车——说汽车——画汽车”环节设计的。开始的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当师生共同探讨了汽车的组成特点之后由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知汽车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气氛相当不错,我正为学生的畅所欲言而高兴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警车的灯是什么颜色的?”我听了随之一愣,是啊,警车的灯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一个小小的问题真把我问住了。

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警车的灯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纷纷摇头,也有几个同学说出了“红的”“白的”“蓝的”等答案,而我,当然也不知道哪种是正确的,我就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把老师也问住了,咱们回家以后都观察观察或查查资料,下一节时我们再公布答案好吗?

一下课,我赶紧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的答案,在下一次上课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就难住了我,虽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仍然让我耿耿于怀。幸好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如果类似的事件出现在高年级,恐怕就不是这么好应付了吧?学生会怎样看老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会有影响?

的确,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提问脱离了老师的预期,教师的思路被打断或被干扰。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有时候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受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只注重教学结果,只会去担心教学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过程中并不希望在这些节外生

枝的地方来花费时间,有了疑问时教师常常把答案公布出来,或者去否定了学生的想法,或者对它的问题不去理会,结果孩子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疑问,尽管他们的许多想法很富有创意很多问题想要了解。于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但没能真正给学生解决问题,还容易给提问的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使他们从此不再敢想敢问甚至连基本的问题也不提了,原本爱发言的孩子变得沉闷不语,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自此“师云亦云”,课堂教学过程自然也就沉闷平淡,失去活跃的课堂气氛了。

新课改理念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无论学生的探究方式、结果与老师预想的是否一致,教师都应当允许学生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一些所谓的“怪”问题、“偏”想法,实际上正告诉我们“他是在动脑思考,用心学习”,我们怎能去打击他呢?

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因势利导,机智灵活地组织学生展开探讨,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将课堂教学适时的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感悟体验,获得发展,真正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因此受到鼓舞和激励,学习兴趣更浓,学习也就更加主动大胆了。这不正是体现了美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所在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