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四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屈彦羚

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3.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

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经过一年教学的摸索和在领导以及前辈老师们的帮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认识更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取得更多的进步。

 

第二篇:教学随笔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

杨德江 20xx年7月x日―――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改革对于旧的事物来说,无疑伴着痛苦,但也催生欢乐。自历史课程改革以前,相当数量的历史教师,始终是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不着边际。即使尝试进行一些局部改革,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系统的,主题明确的改革理念,当然不会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充满希望的沃土,也已培植出丰硕的果实,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历史课件,一张张精雕细刻的投影,令人赏心悦目,大为称赞。历史教研会大大开阔了扎根山区教师的视野。走进课程实验中的历史课堂,扑面而来的是改革的气息。教学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笔者在任教历史课时的一些肤浅认识,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设疑激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唐朝三大诗人”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唐朝哪三位诗人最有名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将三位诗人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剧本的“单放机”。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用

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师可以先讲讲“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既而提问“大运河的修建真的是专为赏琼花吗?它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

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编排课本剧。也许按老规矩这样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现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学习《和同为一家》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那一幕,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唐与吐蕃的关系。这种打破常规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这节课知识在表演中得到落实,岂不两全其美?又譬如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可以预设一个活动:让学生编排一段“即将收复台湾之际,荷兰殖民者和郑成功的一番对话。”学生积极性会很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设计恰当的动作、表情、语言,充分展示本组的才华。这样大大培养了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作为老师要及时总结评价,使学生的体验、感情得到强化,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

历史教学中也要注重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玄奘西游》一框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放映《西游记》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想必七年级的学生都爱看,这样兴趣一下就起来了,再来学习本框内容。学习中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出神话故事中的唐僧与课文中的玄奘的异同,并且谈谈各自从中受到的启示。这样既活跃了思维,又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艰辛,可以说从思想上给学生又上了一课,增强了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教师:杨德江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