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春雨》教学案例

小班语言活动《春雨》教学案例

第一次在外借班上评优课,而且还有许多有经验的幼教老师、领导听课,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活动结束后,在自我思考、询问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以及看了教育博客上观课老师对我此次活动的点评后,让我对本次活动——小班儿歌《春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活动不是很成功,但是其中的得与失却是我幼教之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现总结如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沉着应对,积极调动。由于借班上课,而且是第一节活动,所以没有多少时间与这些新宝宝们沟通熟悉。活动时,当我第一个问题提出就遭遇了一下冷场,幸好我又通过动作等提示使导入部分顺利进行下去。上课孩子与老师不熟,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拘谨,这一点我在活动刚开始就感觉到了,但是在之后的活动中并没有积极处理好这一问题,改变这一情况,只是按照活动设计的过程继续组织活动。所以使整个活动给老师们的感觉是幼儿没有完全动起来,氛围也较为沉闷。现在想想或许自己也较为拘束,要知道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很容易感染孩子们的,所以在活动中我应该积极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活动有趣,老师有劲,自然而然的就会忘记环境所带来的陌生感。尤其是小班幼儿在早上来园时通常情绪低落,老师充沛的情绪感染很重要,不能反被孩子们所感染了。另外在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种子发芽、梨树开花、麦苗长大等动作时,可以调整策略,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然后让全体幼儿站起来跟着一起表演,这样活动的氛围可能会活跃些。

二、巧妙设计,视听结合。本次活动中重复的表现手法和重复的对话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儿歌中还选取了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植物形象,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幼儿对春雨也充满了好奇心,为了让幼儿通过春雨感受到春天里植物勃勃生长的情趣,活动中我请幼儿倾听小雨的声音、看图片并引导幼儿为儿歌创编丰富的动作,表演各种植物形象,激发孩子参与活动。

如果活动的图片改为课件,让幼儿感受小雨落下来的那种动感,可能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三、把握目标,积极反馈。环节是服务于目标,而目标渗透于每个环节中,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目标。本次活动目标一中的“能有节奏地念儿歌”,没有体现,其实在鼓励幼儿念得时候我就应该提出要求:有节奏地念。而且准备的背景音乐没有使用,若加入背景音乐,和着旋律念儿歌可能节奏感会强一些,也更具美感,当然我自身朗读的节奏感也一定要明显并且稳定。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增强朗诵的节奏感呢?我还要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还有就是老师如何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积极地反馈,比如有幼儿来模仿开花的动作,很好,那时我应该表扬鼓励一下幼儿,并请他到前面表演给大家看,幼儿们是很乐意而且很快就会模仿同伴的动作的,一个动作创编的问题就解决了,避免仅仅是老师来总结来示范。

其实本次活动量确实不多,博客上有老师建议不要把创编放在延伸里,因为本首儿歌也较为简单。我也觉得在结束前可以花一点时间进行简单的儿歌创编,至少编一首新儿歌,使幼儿知道如何创编,那么他们在平时也可以来创编了。现在有许多老师的活动也会出现这些类似于应付的话:“我们下次再来编一编”、“请你们回家想一想下次告诉老师”、“等老师查了以后下次告诉你们”等等,有多少真的再来编一编说一说呢?所以给孩子一些经验,至少为他们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吧。虽然我本次的活动并没有制定创编儿歌方面的目标,但是以后

可以尝试一下,加入创编新儿歌。

 

第二篇:小班语言活动春雨教学案例

小班语言活动《春雨》教学案例

马军芬

案例背景:

因为接连着几天天上总下着毛毛细雨,小朋友有的在问:“老师怎么总下小雨啊!”“怎么每天都下雨啊!”小朋友对春雨充满了好奇心,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春雨知识以及春雨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中重复的表现手法和重复的对话,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儿歌中还选取了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植物形象,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对于小班的孩子的能力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善于探索。但有的幼儿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善于探索观察。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活动中我们采用有趣生动的图片、采用丰富的动作表演各种植物形象,激发每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

案例描述:

一、谈话引出话。

教师:“前两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春天,春天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呀?你们知道什么发芽了?什么开花了?什么长大了?”小朋友自由发表意见。幼儿1说:“小草长高了,小树发芽了。”幼儿2说:“我看到桃树开花了。”幼儿3说:“小蝌蚪游出来了。”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种子发芽了,梨树开花了,麦苗长大了。”

“本来种子、梨树、麦苗都在冬眠的,被一场春雨吵醒了,你们听到的春雨声是怎样的呢?”教师说,(滴答、滴答)教师让小朋友学一学春雨的动作。

“滴答、滴答下小雨了,种子说了什么?”教师说,让幼儿学说种子的话。让幼儿做 做发芽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

“滴答、滴答下小雨了,梨树说了什么?”教师说,让幼儿学说梨树的话。让幼儿做 做开花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

“滴答、滴答下小雨了,麦苗说了什么?”教师说,让幼儿学说麦苗的话。让幼儿做 做长大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

“下小雨了,小朋友会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春雨》。”

二、欣赏儿歌《春雨》,感知儿歌的内容。

教师说“老师把这些图片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幼儿

完整的欣赏儿歌《春雨》一遍。

2、老师围绕儿歌提问,让幼儿再次熟悉儿歌内容。

教师:“滴答,滴答,谁来了?小雨是怎么来的?”幼儿说:“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教师说:“种子是怎么说的?”幼儿说:“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教师说:“梨树怎么说的?”幼儿说:“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教师说:“麦苗怎么说的?”幼儿说:“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教师说:“小朋友怎么说的?”幼儿说:“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3、教师用等待的方法引导幼儿集体学习儿歌《春雨》。

4、引题。

教师:“这么好听的儿歌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引出《春雨》的题目。

三、角色表演儿歌《春雨》。

1、集体分角色表演儿歌。

6、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上台表演儿歌。

四、创编儿歌《春雨》。

教师:“春雨这么好,那么还有谁愿意春雨来到呢?我们到外面找一找,并编一编好听的儿歌。”

案例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1、感知儿歌中有关春雨的经验。丰富词汇:发芽、长大、开花。

2、 理解儿歌中重复的表现手法,体验春天的美。活动中,教学设计与实际活动基本符合。 对照《纲要》,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重要的一环。我们能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田野里葱郁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星星点点的蚕豆花、碧波荡漾的小溪、翩翩飞舞的蝴蝶都是小朋友感兴趣的事物,小朋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呼吸、自由学习,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幼儿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关注教育细节,细节问题往往是决定一次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从制作字卡到图片到胸饰、从老师的提问到幼儿的回答到老师的总结、从座位的编排到角色的自由选择、从诗歌的学习到创编诗歌都注重了教育性、儿童性、科学性,活动中能尊重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3、以提问促进幼儿思维和表达。提问是教师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它

能激发幼儿思考和表达。在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里,我通过不同方式的提问,让幼儿共同参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智慧的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教师的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呀?你们知道什么发芽了?什么开花了?什么长大了?”让小朋友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第二次的提问“种子说了什么?麦苗说了些什么???”是小朋友的大胆猜测、联想;创编活动中提问“春雨这么好,那么还有谁愿意春雨来到呢?”小朋友有了诗歌的经验,为创编诗歌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小朋友在找找玩玩中学习创编诗歌,体验到创编的快乐。

改进意见:

《纲要》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因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了解幼儿对春雨已有的认识,并启发他们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如通过美术活动来表现春雨对万物带来的变化,通过音乐活动来表现对春雨之后景象的喜爱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