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案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7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提 案 人:袁汉民

主 题 词:学生 就业

提案形式:个人

内 容: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呈几何级的增长,从20xx年的145万,到20xx年的212万,再到20xx年的280万,20xx年为34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高达413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495万人,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20xx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1000万人。与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相伴相生的是,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情况逐年严重。以西部某高校为例,20xx年就业率为71.09%,20xx年为83.08%,20xx年仅为25.37%。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使学科专业设置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又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不仅要从全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也要从本地需要出发,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发展需要,为地方服务的专业。同时按地方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等。

二、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主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首先,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

三、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目前,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竞争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学校的信誉,而这种信誉不仅来自学校的学术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质量。高校除了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外,同时要配备一批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要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等,促进毕业生就业。

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

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各方面入手,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关行业的人才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调查,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并以此来改善就业指导工作。

四、纠正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误区。如1.过分关注文凭,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3.生源地域歧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不能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五、社会及政府要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

首先,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那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由毕业生所在地政府提供创业基金进行帮扶。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第四,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吸纳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第五,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述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今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大幅下降,这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有了很大的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已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社会 国家 高校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xx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xx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xx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现在身处校园温室的我们也许还为能真切感受到大学毕业带给自己的压力,但是这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已经让我们内心对“毕业”一次充满了恐惧。大学生毕业真的等于失业么?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是好还是坏,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了。

首先还是谈谈现在存在的就业难的原因吧。

一、 学校方面。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这虽然不是一个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但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就业多增了一道坎。高校本身是一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地,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强实力为自己乃至国家谋得一席之地,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我们的高校怎么了?她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从自身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教育大多数还仅仅是单纯地教授知识的层次。很少有培养学生多方面处理问题以及开拓思维的教学,教学模式古板。这容易使学生们减弱刚上大学时对专业的热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去上课热情。最后就失去了解决就业问题时本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垫脚石。这一系列的不良反映连续发生,导致最终大学毕业生们不但没有过硬

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足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

许多大学生对于上大学是一种从高中解脱的心态,没有为自己的大学做过详细的规划,来到大学后都只是一味地放松自己。孰不知,四年光阴匆匆而过,回想自己的大学,那仿佛只是高中毕业后的落脚点,不是加油站,没有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就直接进军社会了。而来到了社会这个大海洋,自己犹如一只没有方向感的小舟,茫然地,寻找不到停靠的海岸。

而另一个就业难的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就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谓是养尊处优,靠着老一辈对自己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到社会后可能接触到一些存在上岗机会的工作但是开始条件相对不是太优越时,许多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了。有机会,但不善于把握,怕吃苦,那就业谈何容易?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是有必要深思熟虑的。

三、社会方面。

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这些国际经济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是使得大学生们左右为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此外,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也使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失去了较好就业机会,尽管这样的现象不是很多,但是毕竟是存在的。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得到了挫败。

以上从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下面,来说说这个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就学生而言,通过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是对自己未来就业道路上的一种警醒。它时刻地督促着大学生想到自己的未来,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这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深层次地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发

挥好大学这个进入社会前的加油站。

就高校而言,他们也开始深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切地为在校大学生积极探索多方面的就业机会。他们都在努力使“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一个历史,让本校学生切身感受到毕业后的就业希望。各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例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也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就业问题》 邓庆良

《论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应对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