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 传统文化 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毕文亮

摘要:面对全球化开放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 打基础的任务,这门学科本身就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站在一个制高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制高点

著名艺术教育家方堃告诫我们:“一定要记住学做人、学文化、学专业的宗旨,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否则,任何所谓成材之说都是无稽之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我想,在语文教学中,要站在一个制高点,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并实施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不管是语文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的教学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它传授的内容和知识,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授传统文化。

(一) 让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诗歌中潜移默化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他们的思想、精神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 首先,介绍一下儒、道、佛的主要思想。并从精神方面分析一下三者的人生功效:

<一>、儒家:强调有为,“出世”,即要做事情,在这个世界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要做点什么。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不能只是贪图一时的享乐。同时,儒家强调“仁爱”、“和”、“诚信”等道德行为准则。

<二>、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我精神的自由飘逸和宁静,在于怡养精神,获得精神的“逍遥”自在。不为外物所累。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庄子看到自由和主观条件的矛盾,但他不是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条件,争取获得自由,而是采取寻找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

[转] 中传 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价值观,濡染着没一个炎黄子孙。

2.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光辉人格的典范--国魂。

3.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4.四合院: 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5.春节: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时间-民间传统从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

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习俗-送灶王爷,扫尘,贴春联,贴门神,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节日饮食-“年高”。

6.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与“初”同意,起初开端。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几年人物-屈原,节日饮食--粽子。

[转] 中传 大题 简答

三。简答题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一、活动目的: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为了学生自然亲近经典,养成读中华经典的好习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诵读经典名篇。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人人参与诵读,使沉浸于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诵读,从渊源流长的中华经典中找到民族的魂、民族的根,让丰富的古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品行,成为学生一生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活动意义: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活动目标:

1、近期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为载体,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课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年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500条成语,200余首古诗词,背诵《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中的部分章节。

…… …… 余下全文

篇六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消费的高峰周。外出、旅游、请客、吃饭成为了一种常态。有的乘飞机,有的乘火车,有的乘汽车。相比之下,当然是汽车比火车便宜,火车比飞机便宜,硬座比卧铺便宜,经济舱比头等舱便宜。有的住五星级酒店,有的住三星级,也有的住如家连锁店,还有的为省钱而住在亲戚朋友的家中。五星级的比三星级的贵,三星级的比连锁店贵,消费要根据能力而确定。同样的还有,有的请客吃饭在星级酒店,有的在知名酒家,有的在一般餐厅,有的选择名牌老字号,有的则是大排档或快餐店。与收入水平相适应则是消费中的基本规则,甚至为此而舍近求远。

会有许多人在节日的消费中攀比,但却绝不会有乘汽车的人去批评乘火车的,更不会有乘经济舱的人批评坐头等舱的客人。有人会在不同星级酒店中选择,但绝不会有人攻击住五星级酒店的客人,也不会有人眼红在星级酒店中安排婚礼或家宴的同事或朋友。社会已习惯了这种谁都看得见,并可以容忍和接受的消费差别,尽管这些消费的差别高达数倍之多,甚至可能高达百倍之多。谁都知道收入水平不同的层群,有权选择不同的消费方式。

这种不同的消费差别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一个挎包的价格可能相差千倍百倍,一双鞋也会有百倍千倍的价格之差,连一瓶小小的化妆品都会差之百倍,小到一个胸花也是如此,更不用说私人汽车的价格差别以及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差别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学习心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学习心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传承中华文明,同时也不断的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笔丰厚的教育资源,不论是从教育思想、学科知识,还是从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的思想及价值取向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中国的伦理文化与重忠孝、重功名价值取向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根脉追根探源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对其发扬光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字的核心是合作,是二个人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看,就是向上跟父母长辈合作,向下与自己的孩子合作。横向是与你的妻子(丈夫)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合作。我们所说的做人的最根本的准则就是,其一,要“父慈子孝”;其二,兄弟姐妹之间要有深厚的感情。每个人从小就必须从爱你周围的人做起,推演开去,形成了中华文化里“君仁,臣忠”思想。将一个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推及到一种道德,再从道德推及到一个社会,从而形成社会公德。于是中华文化就形成了重“忠孝”的价值取向。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感想

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只要能扩展天道德性,就会达到天道、人性、物性和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合一。

孟子更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性”即人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人只要极尽其心以思行善,便可知其“性”;知其“性”,便可知“天道”贵善,于是心、性、天相通,融为一体。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