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九年级上册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修改)

九年级上册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1章 简单电路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 …… 余下全文

篇四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上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 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4.1t=103kg   1kg=1000g=103g     1g=103mg

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

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写成公式:m=m总/n

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 、cm3 、dm3 、 m3 

1ml=1cm3=1×10-3dm3=1×10-6m3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 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初三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小结)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直径约10-10m,通常物质中分子的数目是很多的,如一颗露珠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能够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如花香等。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r(分子间的距离)=r0(分子的直径)时,引力与斥力相当;当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当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r>10r0时,作用力消失。

二、内能与热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反映了构成物体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我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热能或内能。

内能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形式的能,内能有大小,其大小与温度的高低、物质的种类、质量的多少、状态与结构均有关系。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外界对物体做功或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或向外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少。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