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曹操献刀-读后感

并非全是奸邪

——读《曹操献刀》有感

高二(11)班 柳晓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曹操功成名就后把陈宫的母亲接来好生养着,这说明曹操并非忘恩负义,杀伯奢全家也是无奈之举,并非他真想杀他们。曹操在梦中杀人,是由于他睡觉不安、精神紧张,老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这是由于在乱世中,长期在战斗中所压迫出来的警觉,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杀之人。

总之,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苦难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他有英雄气概,并非全是奸邪。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国志之曹操传》读后感

《三国志》的读后感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枭雄,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对曹操佩服的五体投地。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曹操读后感

曹操读后感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孤家寡人(《卑鄙的圣人曹操》读后感)

孤家寡人

——《卑鄙的圣人曹操》读后感

“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摸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读完了《卑鄙的圣人曹操》这套书,再回头来看这样的前言,忽然感受弥深。我看着曹操从一个正直清廉、心怀大志的少年,自创五色棒打死当红宦官叔叔、镇压起义维护汉室、与朋友交好为名士看重的前途似海的少年一步步踏上权力的阶梯,心态一步步地转变为想要自立为王,“奉天子以讨不臣”,开辟自己的盛世千秋,带军一步步踏平中原大地,机关算尽一步步除尽威胁、一步步逼死老友至交,打开帝王权力的大门,变为埋下心腹窥视部下的中年人,还在命不久矣之时屡次试探二子,最终为曹丕杀害儿媳、处决心腹,成了终了也未能圆了帝王梦的孤寡老人。

我看到更多的是曹操内心的凄凉。“一将功成万骨枯”,最高位置上的曹操,留下的只有孤独的背影,让我想起一个词:孤家寡人。他一生在这漫漫皇权路上踽踽独行,不知是谁说的,“皇权路”就是“黄泉路”,曹操杀死吕伯奢、曹操杀死陈宫、曹操杀死许劭、曹操杀死蔡瑁、曹操逼丁氏出走……他迫害了身边所有亲近之人,才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人陪伴了,连自己的儿子都只是为继承王位才处处讨好亲近装作想念。 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荀彧,那个最令我痛心的受害者。袁绍帐下,曹操做着杂牌将军,荀彧做着一个谋士。曹操一句“君乃吾之子房也”,两人一场志趣相投的邂逅,抒发出了各自的满腹报国之情使荀彧从此效忠于曹操。二十多年,曹操建立宏图伟业,荀彧兢兢业业地做后勤,但曹操变了,二人已然分道扬镳,曹操想要荀彧回来,但其实是曹操已经回不去了。最终一杯鸩酒,一代忠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卑鄙的圣人 曹操(一)》读后感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读后感 作者王晓磊,读的是第一部,看着当当上第二部已经出了,开学的时候再买吧,这本书挺好的,写的挺通俗易懂的,看三国的时候就想研究研究曹操,但是三国里说的总是刘关张比较多,诸葛亮比较多,曹操总是以一个反面教材的身份存在,不仁义,不讲信用,还乱杀无辜,但我始终觉得曹操不应该是那样的,一个那样不仁义的人最后怎么能统一了三国呢,不可想象会有那么多的才子投奔曹操帐下,曹操被世人误解的太深了。

这本书号称,曹操去世1791年来,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读了以后虽然感觉没有那么夸张,但绝对是本好书,写了很多看电视看电影看不到的东西,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曹操,也知道曹操正如史书上描写的确实是其貌不扬,也知道了曹操有他自己过硬的东西。研究兵法,有独到的见解,得到桥公的特殊照顾与赞赏,救过遭到迫害的义子,当过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干过很多别人不敢干的事儿。当然曹操有着他自己的烦恼,因为自己基本上算是宦官的后人,在他的少年乃至青年都受着这样的一种影响,阉人之后,总让他抬不起头来,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影响到他的行为,相反,他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在同龄人中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结交朋友方面他可谓是广泛,尤其是受到桥公的赏识,让他在社交方面可以说是广泛了不少。 十二岁的曹阿瞒,因为救了何颙,他被父亲发配到了老家,但是在老家的四年里我认为是彻底的改变了曹操,因为在这里有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卑鄙的圣人曹操》读后感

《卑鄙的圣人曹操》读后感

古人尤注重名节,常流行说这样一句话,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后人观点虽不尽然相同,但是多在有案可稽的基础上尊重和还原了部分的历史事实。百家讲坛无疑在通俗的普及历史方面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同时,来自民间的各博学草根作家也用其戏谑的手法和独到的见解来剖析历史和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的人物,比如有《明代那些事儿》以及《卑鄙的圣人曹操》等等…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同时代的许劭曾评价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书主要从以下两点剖析青年时期曹操如何成长为后来的"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一、家世

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其父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二叔曹炽官拜长水营司马,四叔曹鼎后因宋后的姻亲关系荣升郎中,兼任尚书。曹操虽非名门之后,但作为官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父亲以及族叔在官场中行事办法,自然政治见解早熟,异于坊间的草莽英雄。

同样,家世条件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说博古通今,最起码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的研读,为幼年时期的曹操奠定了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军事教育基础。曹操的才情,由《登高赋》可见一斑。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是曹操》读后感 800字

《我是曹操》读后感 “时势造英雄”总觉得这句话很正确(其实本来就是正确的)。每个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人物。而曹操呢,就是在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当我读完了尹长远写的《我是曹操》这本书,我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幽默洗练的笔调全新演绎了“三国第一牛人”曹操的理想和事业、性格和心术。和《三国演义》不一样,有的话是为曹操辩护(坏事),有的是为三国一些名人泼脏水。章节名很有趣:如《迷信是这样炼成的》(曹操与桥玄)、《鹬蚌相争,渔翁饿死》(渔翁=张邈)、《有病请吃砒霜》(曹操和华佗)、《饿死的都是种地的》(诸葛亮“种地”)等。主要讲了曹操一些故事和不为人知的经历。

他在逃避追杀时住进了吕伯奢家里,听见了磨刀声,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因而起了自卫心理,杀了他全家,接着转移住所。以他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人在被追杀的情况下不得不有防备心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灭口离开,这是明智的做法(否则就完蛋了)。至于他说了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可能是当时太伤心时说的气话。也是啊,吕伯奢是他的好友啊!这是为曹操辩护。

官渡之战时,袁绍阵营里的一个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他大喜过望,可能当时在干什么事情,连鞋子都没穿就冲出去迎接。依据当时的礼节,他这么做似乎也表示了尊敬。可在《我是曹操》中,曹操是因为尿急,没穿鞋出去,正好遇见许攸。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我眼中的曹操

在寒假里,我坐在板凳上,手里捧着《三国演义》,思绪也渐渐的飘向了那个战火纷飞,烟四起的年代。在其中英雄豪杰慢慢随着故事的发展登场。然而,在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不是威猛无双,莫堪能敌的吕布,也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而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

曹操是贤臣。

曹操被任为地方官员时,其所在之地政治清明,他多次惩治腐败乡绅,以此来严明当地法令。曹操在黄巾起义之时,任骑都尉,与皇甫嵩大破黄巾军,立下赫赫战功。曹操在董卓入京废少帝时,孤身前去刺杀董卓,被董卓发现借以献刀之名,连夜逃走,后又号召天下英雄讨董,他的野心也在此时开始萌发,渴望坐拥天下。在三国这个群雄并起,命如草芥的年代,曹操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他在乱世中左右逢源。他善于用人,麾下猛将、谋士众多,夏侯渊夏侯淳,典韦都有万夫莫当之勇,五良将也都武谋兼具。他善纳忠谏,本身也智谋无双,在官渡之战中都得到了充分体验,在后期赤壁一战中的失败也给他敲响了警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天子之威,把诸侯当作棋子,天下为棋盘,与刘孙博弈,谋划天下.曹操野心勃勃,抢夺人口,金钱,为掠夺疆土,领百万雄兵四处征讨,无所不用其极。倒也真应了那句“试看江山如画时,举目累累尽白骨”的话。尽管如此,可他最后连帝王都没称便化作了一捧黄土,自身一生的努力也因子孙纨绔,为司马家做了嫁衣,可真是一可悲、可恨 之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