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变革中国读后感

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是什么力量推动改变,主导改变,而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是怎么样起步的呢,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破土改革是怎么样引导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的社会迈向市场化的呢?尽管知道大部分的过程是曲折,不为大部分人所知,而直到我阅读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才对这30多年的惊天巨变有了些许感慨与体会。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展现给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变革中国》 读后感

Ronald Harry Coase是《变革中国》的作者,Coase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的核心是交易成本与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变革中国》一书围绕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追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其中的来龙去脉。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撰写、完成于2008至20xx年期间,Coase教授出生于19xx年,本书完成时,他已是地地道道的“百年身”。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本书的研究对象——中国,予以充分的同情、尊重和探索精神,令人无法不钦佩得五体投地。

本书回顾的历史上溯到中国建国后的毛爷爷时代,除却对于历史的分析、回顾和总结,我自己也总结了下:

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没有任何市场经济可以在制度真空中运作,非市场因素,包括政府、法律、社会形态以及道德准则等等,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社会事实”;分析经济模式,离不开对社会与对社会事实的研究;离开了社会,社会事实无处藏身,遑论市场经济。

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肯定:不跟随所谓的“中国模式”理论(即全能政府主导的模式);而是提出:“中国奇迹”的背后原因是双向的,上层主动开启中国经济改革,但市场的庞大活力却在之后出发了难以阻挡的“边缘革命”,这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出乎政府意料之外的。以此回应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市场化”成份质疑的观点,并肯定中国市场化转型对于全球市场经济的贡献和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浅论我国的思想市场——读《变革中国》有感

浅论我国的思想市场——读《变革中国》有感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罗纳德·哈利·科斯(Ronald H.Coase)以《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讲述了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因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快速的变化,任何人都无法穷尽“这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戏剧的全貌”在书中,科斯曾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经济不可缺少的道德和知识基础,同时在20xx年在《财经》年会上发表致辞说道他有重要的话要对中国说,“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科斯强调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创新乏力的症结之所在。他看到中国的改革,因为我国的经济改革走在前面,经济领域的自由度比较大,但在法律、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在这种偏差的情况下,他提出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是针对中国的情况。当然他本人没有来中国,但我相信他的助手王宁给他带去了很多情况,他根据这些情况的梳理做出判断。中国在这商品和思想者两个市场的自由度上,要注意扩大思想市场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税务1101 贺双双 1402110106

暑期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号称“头号中国通”。此书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

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是何等灿烂辉煌,中国文明是博大悠远,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莫名得就有了一种身在这片土地的幸运感。当我们随着时间长大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国家其实曾经落后而又贫穷。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作者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 西方史学家与我国史学家的一大不同是全球视野。国内史学界一向固步自封,只知埋头钻研故纸堆,却不知放眼世界。费正清等一些西方史学家,擅长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里进行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国家。 从这本书书中我弄明白了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漫漫数千年,却一直以中央集权的政体延续至今?又为什么中国曾经很长时间里,在技术,文化多方面傲视全球,却从来没有发展中今天西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有许多讲解。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变革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约翰科特(john PKotter) ,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 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本书从企业变革的角度对领导和管理进 行了阐述。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变革管理的能力将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领导带来变革的动力,管理却给这种变革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区 分的,只有在认识这一点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握变革的力量,使企业保有持续发 展力。 作者通过一些例子,阐述了他对变革的基本信念:变革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人 们的行为,而人们之所以改变行为,常常是因为所看到的事实影响了感受,而较少是 因为分析而改变想法。换言之,他所主张的变革基调是:目睹-感受-改变(see –feel–change)而非分析-想法-改变(analysis–think–change) 。同时,他通过一些生 动的比喻如“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 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 视全貌……”来深入浅出的阐明一些道理: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 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 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在本书中,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博士始终强调经理人应一身兼而有之 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是有差异的,领导的责任是高瞻远瞩,在企业的战略层面来对 企业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长期的决策;而管理的任务则是对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事 务进行日常性的决策,属于日常性的工作。领导和管理之间无论是在服务层面上,还 是肩负责任上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领导与管理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1.领导与管理同为非常重要的过程,认为领导“好”而管理“坏”的观,点极为 错误; 2.尽管两者存在差异,可能引起冲突,但两方面能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人既 是优秀的领导,也是成功的管理人员; 3.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许多公司缺乏充分的领导,这会使公司付出越来越大的代 价,但通常也可得到纠正。 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行为?总的说来,如领导行为能带领人们朝一个确实更好的境 况发展,并且不损害他人利益⑧,我们就称之为“好的”“有效的”领导,蕴含于这 、 种观念之中的领导职能便是带来建设性或适应性变革。 要完成此职能,一个复杂企业组织的领导分三个过程, 现只是概括如下⑨: 1、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对未来,通常是遥远未来的情况高瞻远瞩,并为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xx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对比1980-19xx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大;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周期性的高通货膨胀;3、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企业存在着寻租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xx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对比1980-19xx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里斯,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