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读《称象》有感

从小到大,我大约已经看过200篇文章了,我也阅读了许多的名着,它们就像贝壳一样洒在金黄的沙滩上。当我看完《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唯一完全记住的片段只有——《称象》。 读了《称象》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教育。我为主人公曹冲勤于思考,超群的智慧而折服;也使我明白了智慧源于思考,勤劳的道理。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像曹冲一样勤思,善思,敢于创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帕斯卡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达尔文发现发现进化论;爱迪生搞出了一千多项发明??这不都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典例吗?

看着比我小很多的曹冲,我心里充满了惭愧。因为我常常不动脑筋,不认真的去思考,因此我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我自己的认为),不优秀。当我的学习遇上困难的时候我总想逃避现实,不认真的思考,只是想:这道题我不会,一会就上网去查答案,当然,查到的只是那些可有也可以不有的答案,现在我终于明白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认真思考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遇到一个比较难的数学题,我草率的看了两遍题,也很马虎的算了一下,但是因为数字太大了,我就跑到厨房去问妈妈。妈妈看了一眼,说:“这道题很简单,你自己做,你一定做的出来!”我极不乐意的扭身回屋里。我一坐在座位上就在草稿纸上算题,但是我越算越烦,气的直挠头,把草稿纸丢在一边想:想!想!想!你不给我说,我怎么知道这题到底该怎么做!虽然我心里是这么想,但还是捡起草稿纸认认真真的算了一次,但是我没有想到这次我居然做了出来,也没有想到这到题居然这么的简单。于是我心情大好。过了几天,数学单元考试时有这种类型的题,我理所当然的回答正确了。我考完试就在想:如果不是妈妈的话,我也许就不会做这到题也不肯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如果不是我自己后来真的认认真真的思考了的话我也不会这么高兴。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后感

开发区小学 王淑燕

随着教学的时间越来越久,面对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初的那份对教育的热情也日渐减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保持一颗纯真的教育心,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创造自己的教育风格,展现独特教育魅力,带着这许多疑惑,我翻开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一书,迫不及待地寻找着答案。

本书第四章—教师教育魅力探源与代记传承中详细罗列了历史上各朝各代杰出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郑玄的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等等都让我颇有收获。其中,明代的王守仁既是封建教育的叛逆者,也是建设者,他模糊了原先?师道尊严?的主体意识,把自己的门人看作朋友,不加以训诫、体罚、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演,教育一直是在不断地创造中步步向前,朝着更人性化、合理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着。创造是人类进步的主题。因此,教育事业与教育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而教师创造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智慧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实学校生活,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满足和成就。而懂得创造的教师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增强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鼓舞着生命的进程。教师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四 :心灵有约读后感

读《心灵有约》后有感

作者:——邓*滔

学号:**** **** ***

01初见篇

新的开始,心的希望,

新的起点,心的快乐!

——吉首大学校长 白晋湘

翻开扉页,白晋湘校长的寄语便映入眼帘。

陌生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都难免会有很多的焦虑和压力,新的生活模式未必就能马上适应,而我作为众多吉大新生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

这时候,一份特别的礼物带给了我们一份不一样的惊喜,她就是《心灵有约》,一份送给我们2015级新生的心灵礼物!

初见她,心中并不以为然,觉得并没有什么帮助。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却让我对《心灵有约》这本书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02迷茫篇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很多学子梦想绽放的地方,每个人都一样,离开熟悉的中学校园,踏入陌生的吉首大学,不再是中学时的天之骄子,不再是老师的宠爱对象,从中学到大学,该如何适应?踏入大学的校门,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人生方向何在?

通过与学长学姐的交流,还有向长辈老师们的咨询,我了解到大学生和中学生不同。中学生接近的是大学。大学生接近的是社会。众所周知,大学的课程安排很宽松,并不像中学那样,课程排的很满很满,因而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课堂,而大学生强调的是自主学习。有些大学生一开始无法适应拥有如此多空

…… …… 余下全文

篇五 :(20)《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整书对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的文化按时间顺序做了一次梳理,读完这近40万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时间,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细读了前面的两篇“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

如果说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两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样,把人带入了高空,让中国的整个文学脉络一览无遗。个人比较喜欢从大局上去看待一个文学时代,这样会比较客观,等细致到个人时,也许就会带上一些主观色彩了。

古代的文学其实从小就接触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学以后渐渐的接触到了更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诗到底美在哪。《诗经》在中国文学路上占着多重要的地位。《中国文脉》一书中就很好了为我们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有人评论说《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当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须解释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书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文学的发展从远至近,一步一个脚印。分类也是相当的清楚。

为什么没有用很多时间去细读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很多都带上了作者的一些个人喜好,当然,作为一种的文化的梳理,这也是自然。相对的这也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会让人有不同的感悟。当读到作者和我是一样想法的时候,就会开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时候,会失落,会思考一番。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1.《中国哲学简史》: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2。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中国文脉》:

秋雨老师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脉。

有趣的是,作者从文脉上梳理,按文学品相把他们分为了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先秦诸子虽然光芒万丈照古今,但秋雨老师依然坚定地把先秦时期文学冠军的桂冠赋予了屈原——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不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 …… 余下全文

篇七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11汉语言1班 程腾 118305305

钱钟书,睿智渊博,《谈艺录》读后感。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学问很容易,将学问做通,就需要极高的悟性了。钱钟书便是个通才。此书为欲解读中国文化者的上好教材。 钱钟书,睿智渊博。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学问很容易,将学问做通,就需要极高的悟性了。钱钟书便是个通才。此书为欲解读中国文化者的上好教材。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是杰出的古典诗话作品,也是钱锺书除了《管锥编》以外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主要对中国近体诗进行广泛批评。钱锺书既继承了传统诗话的长处,同时又广泛汲取欧美文艺思想,行文优美,引文繁富,多所创见,其中类似“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打通精神;“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学术观点,都在学术界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渊博和睿智。书中关于江西诗派和元好问的关系、阮大铖的评价、钱谦益的作伪及王渔洋的浅陋疏忽等考证都深见作者考据功力。其旁征博引,对典籍之深得精髓,信手拈来,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养。 《谈艺录》是开掘不尽的宝藏,但它属于阳春白雪之作,曲高和寡,

…… …… 余下全文

篇八 :苏东坡传读后感

所谓大师

——读《苏东坡转有感》

所谓大师,既是一个称谓,又代表着一种涵养。所谓大师,必是集大成者,为后代指引方向,消除迷惘,造福于后人。有一个人被千千万万的人称为大师,他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大师之才华

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一位全才。除了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外,书法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他还是个发明家,发明了“自来水”,爬山的鞋子,东坡肘等等。他的才华,似乎与生俱来一般,可谓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天才。

大师之风度

苏东坡为人洒脱,率真。他在朝廷上大胆地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时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驳,于是他决定谦退。或许因为“不合时宜”的缘故,被改革派的强烈抵制下,他被贬谪了一次又一次,且一次比一次远离政治中心。然而,即便是在贬谪的那段时期,他依旧如此洒脱:时常宴请几个士大夫朋友,有时下下棋,作作词文。正是因为他在面对贬谪是并不郁郁寡欢,而是洒脱坦然地面对,他在那段时间的诗词作品尤其是黄州时期的作品,数量甚多,因此,也使得他这种风度下衍生出的文学,长久地流传下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