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与人生》一书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一书读后感

近日,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老师推荐我看的,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充实自我的机会,更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书籍为我带来了知识、力量与快乐。在我看来,书不是为了某某目的而去阅读,而是随心而阅,率性而读,也因此虽酷爱读书,但往往“收获甚微”,更无文人墨客般的风骨。

说起近来我刻意去读且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就属李瑞环同志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哲学,一个博大而精深的领域,我从未想去“染指”,也一直觉得以我这种懒惰又随意的性子,很难坚持下来。提到哲学,我不得不回忆起高中政治课上的物质与意识、唯物与唯心,还有那大段大段的重点……后来通过朋友的推荐,也曾翻过《苏菲的世界》,然年纪轻,读来甚是波折,以致无疾而终,其后又对心理学起了兴致,进而不自量力地涉猎佛洛依德,以上就是我对哲学的全部认识,粗浅且片面。我曾想,这些哲学家的脑子构造是不是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然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是不是我看多了哲学书,我也就离现实越来越远了呢?

但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荟萃的思想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层次非常清晰。文风朴素清新、

…… …… 余下全文

篇三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

老师,当初听你说,只要看完这本书就能明白你讲的课。我满怀希望地从卓越上买了,而且满怀希望地看完了,最后,我还是不懂老师你上课讲的内容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

首先不说这本书,我想问老师一个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啊?它又不像数学可以用来买菜,又不像语文可以识字,我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学它,就因为它是马克思?难道我们就因为考试而学马克思?

对《你的第一本哲学书》里研究的问题的讲解,有时会产生共鸣,有时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如此纠结这个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他人的心灵”和“身心问题”,这些本来就是无法用对与错、真与假来判断、理论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假设、怎么假象都好,外部世界、心灵、身心等虚幻、无法捉摸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研究得透呢?它们存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呢,何必去纠结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呢,有些东西我们知道就好,理解就好,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们翻来覆去地炒来炒去。

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挺赞成的。例如说到“公平”那章吧,社会给予了我们人人生而平等的公平,却无法公平地让我们活着。有些人生来就安享富贵,有些人生来却贫贱不堪,谁能说这是公平的?谁又能说这是不公平的?有人说,有钱人就能享受好的教育、好的医疗,这样对穷人是不公平的。是的,这是不公平的,医生面临在同一时间究竟救有钱人还是救穷人的问题时,不应该以身份来衡量生命的重量和价值。但是,有钱人的孩子能上很好的私立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只能读公立学校甚至因无钱交学费而读不起的,有钱人的孩子生病了就可以住贵宾房而穷人的孩子生病了只能打打针吃吃药,这也算是不公平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有钱人与没钱人之间的差别,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公平的。如果非得要说这是不公平的,有钱人的孩子和没钱人的孩子应该上同一所学校,应该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我觉得这样也不错,社会挺和谐的。可是往深一层想,恐怖的问题就会出现了:解决这种不公平的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中央集权的经济,什么都是政府统一发放、统一分配,社会上没有富人穷人之分,看似很好,可我们中国已经在这上面摔过一跤,是邓小平爷爷率先爬起来了,我们全国各族人民才可以慢慢地爬起来,一个扶一个,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 …… 余下全文

篇四 :马克思主义书籍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读后感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中共共青团成员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不在陌生,通过近一步的学习和认识,我深感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通过团校菁英班的培训和阅读有关书籍及文章后的总结。

一,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培养中青年理论家,这是关系党未来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党和人民的事业,归根到底是要由青年来继承和发展;青年党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决定了未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为党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

1,         历史证明,青年的思想决定了党和国家未来的事业。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哲学入门读后感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月:20xx年2月第一版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籍,由当今美国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撰写,书中涉及了九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并且思考过的问题,作者认为开始学习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思考这些问题,他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来判断,甚至自己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并不长,在看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我自己在思考这些问题,而我的读书报告也将主要谈论我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

读书笔记:

1,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看过《黑客帝国1》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1】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报告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

…… …… 余下全文

篇六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然后知不足——《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然后知不足——《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学,然后知不足——《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然后知不足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读书于我而言,一直是桩乐此不疲的事。只因自己实乃无聊乏味之人,因此唯仰书籍为生活添乐生趣、增知助识。我看书不用心、不费力,杂乱闲散,常常随心而阅、率性而读;加之无甚慧根悟性,虽嗜书成癖,却往往“食书不化”,故以数年之功难及他人一夕之获,因而并没有呈现出几分为书滋养熏陶之儒态雅姿。但不管怎样,始终与书不离不舍的我倒也尽享心灵的愉悦感悟和生命的静僻风采。

说起近年来我刻意读之,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应该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李瑞环同志所著的上下两册《学哲学用哲学》一书。还记得在20xx年初的隆冬时节,一位可敬的长者指点我说:“晓宇,文史哲不分家,你不要只是偏好文学书籍,抽空多看点哲学书,我建议你读一下李瑞环同志写的《学哲学用哲学》,对你的工作学习会有帮助的。”

看哲学书,对我这种慵懒人一直是个“耐力活”,不但需要坚强的意志,更得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我不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出82分算不算是学了哲学?也不知道看了《苏菲的世界》算不算读过哲学入门书?更不知道对柏拉图、叔本华、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弗洛依德学说一星半点的了解是否就意味着对哲学有所涉猎?哲学于我,一直“像雾像雨又像风”,艰深玄妙,似懂非懂,可远观不可近之。我甚至常想:哲学书看多了,我们的脑袋里会不会充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会不会就离自己的思想远了,就离现实的世界更远了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充实自我的机会,更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书籍为我带来了知识、力量与快乐。在我看来,书不是为了某某目的而去阅读,而是随心而阅,率性而读,也因此虽酷爱读书,但往往“收获甚微”,更无文人墨客般的风骨。

说起近来我刻意去读且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就属李瑞环同志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哲学,一个博大而精深的领域,我从未想去“染指”,也一直觉得以我这种懒惰又随意的性子,很难坚持下来。提到哲学,我不得不回忆起高中政治课上的物质与意识、唯物与唯心,还有那大段大段的重点……后来通过朋友的推荐,也曾翻过《苏菲的世界》,然年纪轻,读来甚是波折,以致无疾而终,其后又对心理学起了兴致,进而不自量力地涉猎佛洛依德,以上就是我对哲学的全部认识,粗浅且片面。我曾想,这些哲学家的脑子构造是不是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然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是不是我看多了哲学书,我也就离现实越来越远了呢?

但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