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夜航》读书笔记

《夜航》读书笔记 一、摘抄★

1)“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对还是不对。我不知道人生、公正、焦虑的确切价值。

2)我也不确切知道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欢乐。也不知一只颤抖的手。不知怜悯与温情……”

3)“生活充满矛盾,人要尽可能在生活中应付自如……可是要延续下去,创造下去,以易于腐朽的躯体去换取……”

4)“我们要求的不是长生不老,而是不要看到行动和事物一下子失去它们的意义。那时我们周围的空虚就要暴露……”

5)“死神就是从这里钻进我们中间的:这些再也没有意义的信息……”

6)大地布满灯光的呼唤,家家户户面对无垠的黑夜点起自己的星星,就象灯塔指向大海一样。一切掩盖人类生活的东西闪烁起来了。

7)“我把他从恐惧中拯救出来。我所打击的并不是他,而是那种假手他闯祸的阻力。这种阻力会使人们在未知物面前瘫痪下来。我要是听他的话,对他表同情,把他的险遇当成一回事,他便会以为自己从神秘的王国归来,只不过是畏惧这种神秘罢了……”

8)失败使强者变得更强。不幸的是,有人在进行与人类为敌的赌博。在这场赌博中,事物的真正意义已算不了什么,人们只就事物的表象论输赢,并记下一些无谓的输赢分数。而对于表面的失败,往往弄得人寸步难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王子》读后感

一本献给成人的童话

——读《小王子》有感

郑熠旸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是法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之一,又是著名的作家,他的《夜航》、《人的大地》是写飞行生活的杰作。可是一直“写飞机”的圣埃克苏佩在他生命的后半段写了一篇童话《小王子》,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坐在咖啡店里在餐巾纸上,画着书中的插话,能想到看他以前的作品笔调硬朗,呈现出孤独而博大的英雄气质;而《小王子》的主角,那位来自某小行星的小王子,确是一位有着金色头发的温柔小人儿。可这个小人儿却征服了全世界读者的心,《小王子》成为圣埃克苏佩里最负盛名的作品。据说它创造了发行史上的奇迹,成为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部书。

在书店《小王子》的版本不下十余种,有各式各样的,中译版、中英对照版、故事版、光碟版??太多了,正是一部短短的仅仅五万字的童话,它凭什么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呢?我怀着好奇,翻开了周国平先生作序,胡雨苏老师翻译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孩子式的语言,深沉的智慧,或许是这奇妙的结合产生了神奇的吸引力?书的扉页是一段饶有趣味的献词(献给他的朋友莱翁·维尔特),可以充当我们打开这部奇妙的童话的一枚小小钥匙:“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本来嘛,童话天然的读者是孩子们,可作者却把他献给一个大人。为什么呢,真有趣,怀着好奇我继续向下翻看。它有趣的漫画,它的拟人的手法,它的朴素的语言,而且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在高中时读过《信客》和《道士塔》两篇文章,只记得文章很长,文字里透着一股厚重,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道知道《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在多年后了,也知道了作者当时正值中年。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尽管也难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给人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感

近来,拿起了以前买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只读到一半,觉得有些想法。 他在自序中写道;“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微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我们这些人”自然指的是文人。他们做学问往往需要有着沉重的身心负担,而且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去研究、去学习。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显得十分厚重,做学问的人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东西,总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做学问又要严峻、冷肃,大脑承担着高负荷的运转,有时又要实地考究,实地往往是古代文化和文人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记所在,变得更加沉重,文人身上的英气在一次次做学问中被涤荡的干干净净,一到提笔写文章就显得十分苍老。做学问基本上基本上是一个人,单调;做学问往往在身心上十分苦恼,窘迫。

安逸的回归。原始的人们进入山洞,与野兽抗争,最终战胜了他们。但凶猛的野兽被人们征服,不少伙伴却变成了更加凶猛的猛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人性是可怕的,毕竟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捉摸的。人们最后还是出了洞口,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但又无一日可宁。若是人们回到“洞穴”,便能在“洞穴”找到属于心灵的安逸?我们向往着安逸,正如桃花源那般的理想国一样的幸福。同样,文化也在找寻曾经的遗落,通向安逸的回归。

…… …… 余下全文

篇五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则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在这些散文中,我最为喜爱的莫过于 《寂寞天柱山》了,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有多少的文人想要定居在此,有一个家:或“还丹投迹”、或“踏访卜居”、或“回顾自羞”。但他们的愿望终没有实现,天柱山也因为长年的战争而落寞起来,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抚摸伤痕累累,但她始终是一个家,无论辉煌亦或寂寞,都依然能让人时时体会“万里归来卜筑初的深味。”同时,在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天柱山虽孤单却不单薄,虽落寞却不又时时充满着希望。在回家的路上,看尽七彩宝光,欣赏美景,诗文,追问自己这是不是我要的家,怀念过去的旧时光。用天柱山的寂寞来激起我对家的灵魂的兴趣,使得我能悟出一些我并未思考过的人生真谛。

除了《寂寞天柱山》之外,《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憨厚的王圆篆道士;《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这些文章都能很好地来启发我的思考,把我带入一个更高的深度。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17岁开始自助旅行,19岁用1000欧环游欧洲,22岁的时候,这个姑娘在研究生最后一年决定休学,用一年多的时间去一边赚钱、一边寻找她心中真正的旅行!

很长的书名,却很简单的故事,很简洁的文字,在这本游记里,没有一个接一个的景点狂奔,没有一天一个地方的紧张日程,你看到的是一名旅者,与人与景的一次次邂逅,字里行间泛滥着新奇、惊喜、刺激、感动和爱。

合上书本,我问自己,17岁的我现在在干什么?……

浮躁的我,许久没有一份安静恬淡的心绪去真正的走入一本书,走入别人的故事,凝结一份自己的心情。上大学,我选择的的第一本书就是《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或许是射手座热爱自由的天性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每拿起这本书我的心都仿佛随小欣一起启程、遇见、感动……

1、勇气——最大的困难是启程

陈宇欣是一个在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姑娘,她乖巧、努力、胆小中带着点叛逆、在既定的程序里试图把自己做得最好,这个绵羊一样的女孩子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直到有一天,她开始怀疑岁月静好的日子不过是一个美妙的假象,在这个假象里,她迷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内心的渴望。于是,她带上勇气出发了。小欣在前往芬兰的途中,以及在离开芬兰前往其他国家时,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在我看来,最大的困难是启程。从北京启程到芬兰——从芬兰启程去德国——从芬兰启程去挪威——从芬兰启程去朗伊尔宾,是这一次次的启程组成了小欣的这次寻找心灵之旅。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一)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性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化苦旅读后感

阅《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余秋雨结合了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文化苦旅》。

在《文化苦旅》 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