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楚辞读后感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 …… 余下全文

篇二 :楚辞读后感

泽畔悲歌

徐晓蒙 中文师范121 1201012027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班级里挂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是让我们去坚持追求真理,可是当你真正的走进楚辞这座华丽的城堡,你就不仅仅会为无可撼动的真理折服,更会被那华丽的词藻,作者的伟大情感深深吸引。

记得这学期,我们去高中见习,我们有一节课就是听的屈原的《离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一个问题“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写的那么美是不是有点自恋?”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在这一学期的课上,纪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后代人对楚辞的理解。我觉得楚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屈原是分不开的。

六朝时的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杰出的诗人却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屈原不是导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国的危局。无奈奸臣当道,忠言难诉,屈原只能悲歌泽畔。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四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 …… 余下全文

篇五 :12.楚辞 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箇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瞭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纔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箇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楚辞》有感(陈嘉亮)

读《楚辞》有感

班级:高一(3)班 姓名:陈嘉亮 指导老师:温玉华 这是充满奇异与韵律的一本书——《楚辞》,本是四高诗时尚的时代,你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这面,两股风骚,引领潮流,这自由的骚体诗,使人变成一只书虫,细嚼慢咽,却停不下口。

说到《楚辞》,它是主一由屈原,宋玉所创,后刘向将另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堡等人所作的拟骚诗,也汇入成集,黄十六卷,从此《楚辞》就这样出现,但因王说加写自己写的《九思》,为《楚辞章句》并加以注释,才为大众所流传。黄伯思对《楚辞》有这一经典的概括:“盖拙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高,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文楚辞”。正因经与《诗经》的不同,才受许多人的青睐,鲁迅赞扬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这也是我欣赏《楚辞》的原因之一。 在《楚辞》中最有名的就是《离骚》了。从所周知,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屈原。诗人在创作《离骚》时,可从诗中看到他的伤感与失望,正直与潇洒,身世与才华。这三百七句中,我深深体会到屈原心情的低落,你又哭又叹,借前人不够拿美景来叙道你的心情,我知道你愿天下无小人,可是细细一想,人生苦短,清者自清,何必为小人痛哭流涕。你一身才华,一身正气,将你的伤心道出来,让我感到心悉忧呀!若我也到那时,必为你共饮今宵,解这痛彻心扉之苦。 还有你写的《九歌》,你流放到江南,可能是让你了解百姓,你的诗篇不仅多了百姓,还有神鬼,你看到一幅幅美景,让我像你更加冷静,还有《天问》你用神鬼之说,前文人事迹,让我更加正直更加君子,我知道你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君子。《九章》中你说你闷暓忳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乱侃楚辞

戏说,胡说

——《楚辞》读书笔记

1041041052 陈雅琳

总论

《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由屈原而开的香草美人传统也使得后世人不断进行模仿,进而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直以来,大多数阅读《楚辞》的人多以同情屈子遭遇,谴责奸佞小人为意,然而就如拿着笔杆子的书生能将得罪了自己的能吏污蔑为奸夫,将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样,如果仅仅是从一个人单方面的言论来看待事实,未免太过偏颇,虽有亵渎先贤之意,我却也不得不站在另外一些角度来审看《楚辞》一书了。以下,选取部分有所牢骚的诗,评述一二。

离骚

《楚辞》中,以《离骚》一篇为首,而《离骚》更是在后世引出了迁客骚人之说。这一篇诗歌毕竟选入课本,还属于背诵篇目,大多数人对它都是十分熟悉的。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子开篇就点出了自己的身份,这在其他的诗歌中可不算是常见,而于此,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战国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分别还没有被后世的科举制度打破之前,屈子的身份是十分显赫高贵的。而出身如此高的人,天生就应该进入仕途,作为一国栋梁,就如四君子一般。这是一种理所当然,屈原既然有这样的出身,理所当然就应该被重视。理所当然就要成为最受国君重视的大臣。现代的人恐怕十分难以理解当时的人的那些想法,然而只要看看史实就能窥得一鳞半爪——那是一个田氏代齐这种类似管理层收购的事件,几乎所有人都立刻判定田氏德行有亏的时代。那是一个崇尚高贵出身和优良品德,国君实1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是个大众教育家,他这样唱的诗,很可能就像现在周杰伦《双节棍》一样通俗流行。但后来《诗经》被置于六经之首,再加上那个没有注释谁也看不懂的《春秋》,于是在一般人看来经典似乎从此和通俗势不两立。《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高山仰止,除了语言和社 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不再通俗的是《诗经》的文本,而在我们这些热爱汉语、喜欢诗歌的人的血液里仍然流淌着《诗经》的元素。她会不停地跳出来,刺激你去了解整部《诗经》。至少对于我来说,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又止步于他佶聱难懂的文字。这样徘徊的心态持续了十年,终于在去年的冬天下定决心一字一句啃掉她。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巧,在我看来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说是啃掉,实在是因为心态的浮躁。果然进去了,就是一种自在的飞翔。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目的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诗是对生活的揭示、还原、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还原了自我、升华了人性,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土国城漕的劳苦和死生契阔悲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但我又不能,一本《诗经》千百个人有千百种读法,谁也无法保证谁能准确解读诗(来源:文秘114 )意。但依靠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做到不断接近诗意的。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