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我读了《课程与教学论》后,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专业论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它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

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研究生姓名 

学 号 

专业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学

指导教师 

班级:2008级研究生一班

撰写日期:20XX年12月18日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张老师特殊的教学方法下我收获非常大。从来都没有这样上过课,非常新颖,通过提问的方法,形成所有的人的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让我们在一个问题上从纵向和橫向上理解得很清楚。并且张老师这教学方法还能促进我们提前看书,虽然我们是成年人会自觉看书,但也有一定的惰性,紧迫感没有那么强,这种方法正好把我们这点惰性也克服了。还有我是一个参加工作的人,是一个小学的老师,通过张老师的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教学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已经从一个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再把理论又用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我今天所写的就是课程实施的这一节,谈谈自已的读后感。

一、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学习有感

我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只关于教师将课本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曾经我一直认为只是关于老师的一种活动,这种太过于局限了,通过学习才知道课程实施还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并且还学习到一些新的观点,如:“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

一 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二 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

三 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 “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 “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把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起来,在地理课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很多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演绎出来的。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地理与我们是多么亲近,又是多么有趣。夏志芳老师分别从服饰,饮食,住房,出行等方面分析与介绍了地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地理教育的不足之处,以往的地理课程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几乎认为地理知识就是识记一些地理名词,对其意义的理解及与生活的联系过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起来也比较抽象。 那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呢

夏志芳老师给出了十个方面的范畴,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用的,其中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思,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这一点体现了我国国民的素质。我国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中学生灾害知识欠缺,地理课堂没有承担灾害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灾害防御,安全意识的教育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学论新编》读后感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读《教学论新编·第二编》引出的几点思考

陈佑清先生主编的《教学论概览》一书的第二编集中向读者介绍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其中,第四章“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着重探讨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五章至第七章“几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具体讨论知识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和实践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学习方式”,主要探讨学习方式的含义、多样性,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

陈老师在第四章的“能动活动的主体:学生”一节中,着重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指出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他们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主观能动性。然而,在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中,最为缺失的是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确认和尊重。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者将学习者当作“非人”对待的现象,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或者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看法。

一、从多维度寻找课程资源,确定教育目标

首先,教学活动要有先验的预设性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学总是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总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学目标是在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是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这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方向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它并不能任凭教师、学生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开展。一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从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来看,教学目标是我们赖以评价的基础。 其次我们应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课程资源,确定预设性目标。泰勒认为进步主义者、精粹主义者及社会学家和关心当代社会问题的人士等所关注的教育目标的来源都不足以提供学校的教育目标,他指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会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 他认为要从获取各种资讯的过程中来确定教育目标,且现在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都认为,从设置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而言,要从单纯“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主张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程相关理论,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此书由李方教授主编,通过阅读此书我获益匪浅,我将按照主编略述、本书体系、吸引我的章节、以及我的评价这几部分对此书进行介绍,至于我的浅陋意见不足之处望老师正。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是由李方主编的一套尝试融合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理论书籍。主编李方教授19xx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xx年评为教授,20xx年从华南师范大学调往湛江师范学院担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同时兼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方教授曾在19xx年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购得《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引发了相关思考,回到大陆又参加了黄甫全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讨论,并参与撰稿,遂决定带领湛江师范学院的同僚撰写同类教材、著作的愿望。最终本书在20xx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本书的体系是十分清晰明确的,本书一共十七章,我再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我对本书阅读的需求,将这十七章分为了五部分。

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关系、教学与课程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的流派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实现对课程与教学的过去以及基本现状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我在完成这一部分的阅读之后也算是略微地了解了些教学与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对课程过去是什么怎么样,现在是什么怎么样的认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