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失落的文明》有感

读《失落的文明》有感

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个曾经一度辉煌的文明古国被历史渐渐尘封。一部历史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给人感慨万千。《失落的文明》带我走进了那尘封的历史,探寻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向对历史感兴趣的我,对书中涉及到的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古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包括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以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古罗马的那段历史,它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罗马,起初是台伯河岸的一个小聚落,最终却形成了庞大的帝国。 公元前753年,罗国,进入王政时代,这一体制却导致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引起各界不满。公元前509年,拉丁人,萨宾人等部族联合,建立了罗马共和国,罗马自此迎来“共和时代”,元老院有序的管理着全国上下,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北方的高卢总是不断袭扰罗马边疆,地狭人稀的罗马饱受折磨,并被多次攻破都城,可谓奇耻大辱。在励精图治了十几年后,国力显著提升,复仇的时刻已经来临。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一鼓作气,先拔米兰和帕多瓦,继而攻入山外高卢,最终攻破了高炉的都城阿莱西亚,结束了这个蛮族文明,将其纳入罗马版图。与此同时,南下亚平宁半岛,征服萨莫奈人,渡海登上西西里岛,将池坚壁利的叙拉古城攻下。疆域进一步南扩。罗马整个国家依靠自由的市场贸易来运作,而海上霸主迦太基拥有强大的海军,掌握着地中海上的制海权,对罗马的经贸来往构成威胁,一场战争在所难免。公元前264到公元前146年间,一共爆发了三次战争,史称三次“布匿之战”。迦太基的战况一次不如一次,名将汉尼拔死后,迦太基这个辉煌的海上文明也消失在了蔚蓝的地中海中。随后的几个世纪,不列颠,小亚细亚,日耳曼等地都被征服,连不可战胜的帕提亚人也承认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罪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

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比如,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

文明的进程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看到这个题目,就以为这是一部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的书,总觉得会有种要看高中历史书的的感觉,但我翻了目录。我一眼看到了“关于擤鼻涕”“关于吐痰”这样的小节。说实在的,直接就吸引住我了。

本书作者是诺贝特.埃里亚斯,他通过一些个人行为的变化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结构和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埃里亚斯在第一卷中想研讨的问题是人的结构发展的模式是否长期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他所研究的领域是确实存在却尚未进行过研究的领域,可以说他这是极其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第二卷中主要讨论在第一卷问题的基础上,个人结构的长期发展是否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中找到联系。

作者首先谈到了关于文化与文明在英法德这几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据我理解所看,英法的所表达的文化与德国的文化区别在英法对文明的理解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有一种骄傲的感觉,而德国的文明是外在的现象,相对英法的用法,他们更近似使用文化来表达对自身成就的骄傲。然后在英法的词汇中,文明一词可以用于多个方面,德语中相似的意思是用文化强调思想,艺术,宗教。这种语言习惯的形成与这几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德国自己的语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粗鄙的,而上流社会基本都是以说法语为荣。而德国长期以来是四分五裂的政治统治,让我想到这在格林童话中可见一斑。我认为童话也是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不同时期的情况和基本特征的。这点在不同地区的童话中都可以看出。比如在格林童话中,经常出现这个国家的王子和那个国家的公主如何偶遇,其中一方被施了魔法,或者被怪兽抓走,另外一个可怜的,一见钟情的人儿就翻山越岭,去多少国家,克服多少困难怎么怎么样,最后还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其实这些国家都在德国那么大点的地方割据一方,可以想象,德国本来就那么大点的地方,再分上众多的小国家,这样的文化割裂程度是特别的高。而法国在德国群雄割据的时候早已实现民族统一,开始发展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学的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统一的国家文化的传承远远高于一个长期四分五裂的国家,因此,才出现了德国上层以讲法语为荣的诡异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

后感

在此次课外研读推荐书目的必读六本书中,我选择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最初是被百度百科上的简介吸引。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想要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中国崛起震撼全世界,中国目前还算是社会主义吗?读完后,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学习到用新角度审视中国的发展和缺陷。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第二代是“古典文明”。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失落的文明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

如果把今天比作一个分割点,左边是白茫茫一片的未来,那么右边就是一片黑漆漆的过去。未来可以用各种颜色染成不同的图画,但黑暗中的景象已成定格。人们急切地想要照亮黑暗,看清历史的真面目,但摇晃的烛影下,斑驳的残影已不再真切,因为他们曾一度失落过。

翻开书,就犹如幽暗的寂静中,冒出了一个耀眼的光点,光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化成一条河流,自远方流近,带着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帝国、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的文明——那些曾经一度辉煌灿烂,却都在岁月中归于沉寂的伟大传奇。

曾经,5000年前一个伟大的男人在孟菲斯见证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开创了新的埃及历史;然而2200年后,在同一块土地上,无数的侵略士兵却一起见证了古埃及的灭亡,尘封了一段神秘的往事。

曾经,在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畔,一座美轮美奂的空中花园拔地而起;然而20xx年后,同样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却在万丈的风沙中,一睡不起,自此沉眠。

曾经,蔚蓝的爱情海的海岸线上,一缕耀眼的曙光,挣扎而出,流光四溢,照亮了西方璀璨的文化;然而,数年后,无尽的扩张与粗鲁的融合像一匹匹疯狂的战马,用铁蹄将这颗灿烂的明珠踏进了无边的黄土中。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失落的文明

《失落的文明:古罗马》读后感 烈日当空,在古罗马的哥罗塞姆斗兽场,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层层上升的扇形看台上拥挤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们全都疯狂地嘶喊着,恨不得自己便是那位角斗士。古罗马人认为角斗能激荡出人心中最本真、最宝贵的勇敢精神。他们崇拜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奉为“国魂”。区区一座斗兽场为什么在罗马人心中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它存亡为什么能象征一个国家的兴衰呢?难道就是因为一座斗兽场,罗马人就能疯狂地占领如今欧洲超过三十个国家的领土?这一切得从头说起。

课后之余,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失落的文明:古罗马》。文中开头介绍了古罗马人所敬仰的神明——母狼,这信仰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中古罗马正是由母狼建立起的。这是缘何?历史上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台伯河畔一只母狼的怀里安静地躺着一对正在吸吮着母狼奶水的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慕斯,后来他们被一位牧人所收养。当他们长大后才得知自己原来自己的父母是贞女雷娅?西尔维娅和战神马尔斯,而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篡位成功的阿慕利乌斯杀死了,愤怒的兄弟俩最终杀死了阿慕利乌斯,恢复了外祖父的王位。罗慕路斯和勒慕斯决定在他们获救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以母狼哺乳双胞胎的图案作为城徽。但在建城的过程中,兄弟俩却因为争夺新城的最高权力而产生了矛盾,这时他们决定让神灵来裁判,谁先看到占卜的飞鸟,谁就统治新城。但在结果出来之前,双方就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弟弟勒慕斯在这场战斗中被杀死了,改成以哥哥罗慕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明礼仪读后感

《文明礼仪》读后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真心的“谢谢”、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会成文明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千百年的文明之风传承至今,让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而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

自从我读了《文明礼仪》这本书后,我对于礼仪这个名词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如今文明礼仪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团体,一个人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 在翻开这本书并仔细地阅读之后,不时的被里面的一些小插画所吸引,文中用一个个简单而生动的插画图阐释出了除了平常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态度举止,爱护绿化公物的社会礼仪以及一些识礼而又不失礼的举止,还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公共场所,购物场所,参加婚礼葬礼,赴宴与进餐时各种公开场合应注意的一些文明礼仪及举止,这些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却处处体现着文明礼仪规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