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获得最多。我拜读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 “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

…… …… 余下全文

篇二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以前曾多次听到过校长、主任们在会上提起李希贵,说他多么的能耐,把一个学校管理的非常出色、出名。他本人著作等身,写了很多书,是教育者的楷模。这样就吸引我想了解一下李希贵,读一读他的书,看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牛,当然了,如果能到北京十一中学参观就更好了,见一见这个教育神人。

本学期初,学校为我们购置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这一本书,在家扔了很多天也没看。有一天偶尔拿起来翻了几页就放不下了,利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读过之后大呼过瘾。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了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到底是在“育人”还是在“愚人”。我为我在教育学生中的一些做法而感到脸红。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平时所写文章的合集,一共有十一辑,表达了作者在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些感悟。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李希贵教育思想中平等、尊重、自由、自然。2、他的有特色的4000多张课表。

李希贵崇尚平等的思想,师生平等喊了很多年,但现在依然没有实现。他在《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中写到:“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的形象便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漏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寻到真正的起点”。这些话说的多么精辟。仅仅依靠压服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暂时低头服从,可是当压力消失时,学生仍然如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气急败坏地说:“这件事我已经给你讲了一千遍了,你也认错了,你为什么还犯。”为什么还犯,因为他心里并未信服你的说教,因为你的说教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前提下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

——读李希贵老师《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读后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震撼。在实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后,现在的老师几乎人人都知道了,要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特别是最近全国教材改革之后更是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育经典语录。可见对老师的理论灌输已经无以复加了,但再看看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如何呢?相信很多老师或者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每个省只有寥寥几所学校在贯彻着理论的指导,不断的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完善理论,提出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风格。为和会如此呢?我想引用一段话:“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您知道这句话出自哪儿吗?您知道这句话的内涵吗?这句话就是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老师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的一句话,他主要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要面向个体,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段话也反映出现在教育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老师知道理论但不想实行理论,还是按照老的方法,简单、粗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愿深入个体。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人公——李希贵校长所在学校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受颇多。每一辑里面的每一篇都能给我带来理念和工作上的启发,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读一本好书的确犹如在品茗,入口清香,回味长远。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和学校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制度不禁让这个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的我心潮澎湃,为之向往。环抱于这样的学校氛围和师生关系,我们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成倍提升,而学校也不再会是学生心目中的集中营。课堂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小天地,而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塑造人们内在的工程师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其中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最健康的一种,在前辈的思想里遨游,获取那些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养分,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于实际的工作。合上整本书的最后一页,两种理念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 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的服务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五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圣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实行因材施教,到现在物质这么发达的社会,“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然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做法,什么都是统一管理。学校又不是军队。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完全不一样,作为成年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什么奇异的想法。

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当我看到这一小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红笔把它划了下来。教育是急不来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20xx年9月份,班里转来了两个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表兄弟,其中一个是被某学校开除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表哥表现很好,表弟表现很不好。他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中国的学校里,他的做法已经不被容忍。上课的时候不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的认真,学生学得多么的有兴趣。他坐不下去的时候就会不管不顾的站起来就往外走。每节课他都如坐针毡。肆无忌惮的说话更是司空见惯。有一天我问表哥:“他在原来的学校也这样吗?”表兄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老师,他现在好多了,在原来的学校他跟老师打架。”这样看来,这个学生问题确实不小。老师们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对他展开了>温暖的攻势。这是一个在小学就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国家来中国求学的孩子。离开家不是他的希望,老师们猜测可能在自己的国家里也不是好学生,妈妈没有办法才送他到中国来的。处于叛逆期的他没有父母的关心,没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单。老师们先是关心,然后是批评教育。好在他本质上心底还是很善良的。经过一个学期的恩威并用,他开始能在课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开河了。有点进步老师们就赶紧的表扬。到第二个学期开始写作业了,他隔三差五的写几行字,老师们又是一顿夸赞。后来我想了想,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不这样吧?

…… …… 余下全文

篇六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记录了李希贵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感悟和思考,

20xx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进行上课。在不断的选择与调整之中,孩子们渐渐生长出了责任性和使命感。

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个活动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餐费是学生自费的,李校长说,有时他也会把学生应付的餐费一起付了。这个活动中,李校长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诸如晚睡时间应该提前还是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确定三个晚睡时间,让有着不同习惯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不同晚睡时间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不同的楼层或者区域。这样就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学校还提出允许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申请晚睡一定时间的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校长在听取学生的真知灼见后,采纳了许多管理建议: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我想,因为校长能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亲近他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才有了这些创新的做法。罗斯福有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就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喜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在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全校学生,他们把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及设备设置招标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由学生来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学生成了学校里真正的主人。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我想,只有学校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了,校园里才能生长出学生的许多想法来! 学生第一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最近拜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使我想起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让我联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不就是这荷叶上十分脆弱的露珠吗?他们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讲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他无所谓,影响平均分他不会感触;;行为不规范影响自己的人格更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使教师无法正常上课,各种考核指标如: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达不到,拿不到奖金,更有甚着是老师的声誉严重受损。??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二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和学校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制度不禁让这个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的我心潮澎湃,为之向往。环抱于这样的学校氛围和师生关系,我们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成倍提升,而学校也不再会是学生心目中的集中营。课堂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小天地,而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 …… 余下全文

篇八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曲广波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受颇多。每一辑里面的每一篇都能给我带来理念和工作上的启发,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读一本好书的确犹如在品茗,入口清香,回味长远。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和学校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制度不禁让这个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的我心潮澎湃,为之向往。环抱于这样的学校氛围和师生关系,我们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成倍提升,而学校也不再会是学生心目中的集中营。课堂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小天地,而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塑造人们内在的工程师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其中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最健康的一种,在前辈的思想里遨游,获取那些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养分,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于实际的工作。合上整本书的最后一页,两种理念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的服务理念。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