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阿米.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爱传世界,四海一家

——《阿米·星星的孩子》浅评

药学院2011级药学专业 朱中意 11130109

这本书是专为孩子而诞生的,是献给新世纪的未来的希望之花。翻开书本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两行醒目显眼的寄语:

献给美丽地球上的所有儿童

他们要继承和建设一个“四海一家”的和谐天下

这是儿童的书,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之书,是世界未来美好愿景的预言之书,给了我简单快乐的体验和对爱的满满期望,让我看到未来的可盼之处,敢于容忍现实的悲凉,坦然面对爱的缺失。

阿米不是小外星人的真实姓名,而是英文amigo(朋友)的音译。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13岁的地球孩子彼得罗和外星人阿米。

一切始于一个下午,静谧、温暖的沙滩,涟漪密密的海面,等待着神奇际遇的从天而降。故事在此早已开始,远远看不到结束之时,也不希望这样的故事早早结束。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小外星人(从人类寿命的角度讲,其实一点儿都小了??)的到来让小彼得罗大开眼界,他们开始了奇妙的体验之旅。整本书以对话描写为主体,配以适当得体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借助两位可爱有趣、单纯善良的小主人公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交流,清楚明白的阐述了作者的主要意旨:爱是宇宙生命之主题,四海之内,和谐一家!

…… …… 余下全文

篇二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

——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

聆听这《Vincent》这首曲子'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这首歌是一个19xx年,美国的游吟歌手Don Mclean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三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素选论文《星空》梵高有感

    《中外艺术精品赏析》期末考试(堂下论文)试卷A

题目:英国诗人伯莱克的诗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本课程学习后你有何思考,由艺术入人生心灵意境,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请选择你喜爱的有分量、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中外任选)进行赏析评论,并结合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1500~2000字的评论文,谈谈你对艺术的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艺术之眼、艺术之心灵观照自然,观照人生、提升艺术修养,增长智慧,获致快乐诗意人生。

(要求:打印编辑成很美的论文、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词语简练、文字优美。请用小4号字打印)

星夜下的仰望

——梵高《星夜》

  第一眼看到梵高的《星夜》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里。还记得那堂课老师给我们讲那些著名的世界名画,唯有这幅《星夜》,让我看着怪怪的,完全不能理解它的内容,却又有一种莫名的强烈的感觉冲击着我的脑袋。从此,它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扭曲的夜空,闪耀的星星,宁静的小村庄,像头发一样的白杨树直插天际……画中的每一样东西,每一样事物,每一笔,每一花,无不透出梵高高超的画技以及他强烈的情感。看着星夜,就如同自己在大地上仰望夜空一样。周身是一片宁静,抬头看着星空,任凭思维去发散,去遨游。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读后感 胡志成

不忘初心——读《活着》有感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被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吸引,转而投身于原著《活着》。说到品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踏在主人公的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沉重的让人饱受煎熬。

或许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未曾经历人生起落的我,从未想过人的一生会经受如此多的磨难。起初对于福贵的嗜赌成性,败光家产,我也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曾想,苦难的人生对这个可怜人而言才刚刚起步。从地主富少到赤贫,老父不堪打击撒手人寰。随后母亲病危,福贵在取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在战火中侥幸逃生,本以为可以守着妻子儿女过完一生。不料儿子有庆因献血意外死亡;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不久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住打击离他而去。但命运觉得带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六岁外孙的性命,留给他的仅仅是一头体弱多病的老牛。“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在福贵身上确是如此不易。穷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苦难的深渊里呐喊,在生命的长河里挣扎。

合上书卷,我的内心充满了压抑。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何而活?“往后的日子里,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做人好事平常点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是福贵用他惨淡的一生给出的答案。而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托尔

…… …… 余下全文

篇六 :《梵高》读后感

《梵高》读后感

罗辉画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报告读后感

生命若向日葵般浓烈灿烂

——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有感

2011071204 孔惠明 2011级英语(师范)1班

最初从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知道梵高。仿佛梵高就是那盆灿烂的向日葵,向日葵便是梵高。简单的以为,一幅画便能代表一个画家的风格、特点,能够彰显画家的视角,对生活的看法。殊不知,梵高最初的画作是如此拙劣,阴暗,亦不知,那看似灿烂的画作的背后其实是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带来的“疯狂”状态。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难以全面客观,往往因为一件事或者某种情绪,造成误解或是偏见。然而,谁又能说自己对一件事能够做到绝对的公正,谁又能真正看穿一件事情的真相?那么了解了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重要又成了另一个问题。或许,各持己见更好。人本身是情绪的动物,情绪带有色彩,产生的观点亦是多样,这样的世界或许才没有那么单调。《渴望生活· 梵高传》是欧文·斯通基于对梵高的信件和其生活地的四处走访所写的传记。大多话语也是直接引用梵高信件里的原话,不愿去谈论其中的绝对真实性,至少在阅毕此书,我感受到了一个画家真实生动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从天边升起最终又回归地平线。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梵高传记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且对我的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渴望,所以我经常会读一些关于生活类的书籍。前一段时间,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着天才的命运,充溢着梵高对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执著和坚定,对于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也被他这种执著所触动,被他与弟弟的亲情所触动。

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唯一对他了解的也只是他的 <<向日葵>>,<<星夜>>等名画,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凡高如同庄子一样,不受到当时人的认同.他走过许多地方,坚持自己的画法.他在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来到巴黎,他发现了自己的方向,认识了新的东西----印象派.于是他疯了似的开始做画,并也结交了一些画家朋友.可当时的画家都拘泥于一些画商的意志,渐渐的与凡高发生了分歧.于是凡高离开了巴黎,来到一个烈日高照,最最接近自然的地方,他开始自己的创造,真正的自我创作.

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亲人的责难,路人的眼光,村人的嘲笑,统统不在眼里.画,画,画........这是他的一切。他最后还是疯了,他看到麦地上广阔的蓝天飞来大片浓密的乌鸦,喧闹他的灵魂,他够了,最后地活够了,开枪结束了自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