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约翰》有感
《小约翰》全书从一个小孩子即小约翰的视角出发,围绕着小约翰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小约翰住在一所被大花园环绕的老房子里,有一个好父亲,一只名叫普雷斯托的狗和一只名叫西蒙的猫,在学校里有玩伴却没有一个称得上至交。有一天,小约翰偶遇一个名叫牵牛小子的精灵,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牵牛小子在小约翰额头上亲了一下,从此小约翰能听懂动物植物们说话,牵牛小子带着小约翰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游玩。在游玩过程中,小约翰看到、懂得了人类的不幸,为人类而悲哀,从而产生了一种厌世的想法。但是小约翰最终还是选择了向那个有人和人的不幸和痛苦的黑沉沉的大城市走去。本书的特色主要是从内容与思想中体现出来的。
一、 内容上:《小约翰》中对童趣的描写
全书充满了童真色彩,让读者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一会儿和小约翰一起穿树林,抚摸粗糙的树干;一会儿和小约翰一起越沙冈,享受微风的吹拂;一会儿又和小约翰一起躺在小船上,思考太阳落下的地方;……。种种对于小约翰经历的描写都表现了一种单纯的孩童感受,从而与他所认识到的人类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辛辣讽刺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以至于连兔子、萤火虫、蝙蝠等都认为人类是一种大而无用、处在很低的等级、处处为害的物种。何其可悲!
…… …… 余下全文
一个单纯的童话
——读《小约翰》后有感
“这是一个温暖的傍晚,河水非常平静。工作了一天的太阳累得脸红红的,像是要在天边小憩片刻再回家。”在这个时刻,我又拿起了《小约翰》,重新品读这个美丽的童话。 旋儿※大自然的悲哀
一个夏日的黄昏,一个代表自然的精灵——旋儿成了小约翰的密友,从此拉开了故事的帷幕。他教给小约翰解读芦苇的絮语和树木的叹息,参加兔子的慈善招待会,了解萤火虫对罹难爱侣的永恒思念。但是,旋儿奚落人类,因为人类疏远了自然,疏远了他们自然界的同胞。“常常狂躁和胡闹,凡是美丽和华贵的,便毁灭它。”事实上,人类确实伤害了自然,毁坏了自然,他们没有看见自然的悲哀和旋儿的悲哀。
所以,爱自然,亲近自然,不要让自然伤心。
荣儿※可怕的玩笑
荣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拥有人类的一切特质。小约翰与她相遇在莲馨花盛开的春天,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她。他把自己的种种奇遇和关于那本大书的秘密都告诉了荣儿。之后,荣儿许诺他见那本“书中之书”,可不过是普通的《圣经》。于是,小约翰被教徒们唾骂,被赶出了屋子。这一切,只起源于荣儿的一句话。或许,荣儿并不想欺骗小约翰,她只是开了一个玩笑,但是这玩笑太大,也太可怕,可怕得使小约翰不得不离开正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开玩笑,却不懂得分寸,使别人难过,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一切。这种玩笑是可怕的。
…… …… 余下全文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一)
今天,我把新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完了,读罢之后,我感慨颇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着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暴动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 …… 余下全文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读《教育漫话》之后才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读了这本书,就像聆听了一次智者的教诲。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
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 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幼儿的可塑
…… …… 余下全文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
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 …… 余下全文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以后它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
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
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
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
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
…… …… 余下全文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约翰·库提斯后感
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无论你有多么的不幸,都会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无论你有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加强大!
生命中没有“不可能”
约翰·库缇斯 (John Coutis),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经历的逆境与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个人感召。他天生严重残疾,但他以拒绝死亡来挑战医学观念。他的演讲雄伟壮丽,他有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他乐于付出他的时间和才能。约翰在全世界向千千万万热情、热切的人们演讲,他没有腿,也不依靠轮椅生活、移动和存在,却形成了世界级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是当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演讲大师。
每天都是一场战斗。现年34岁的约翰.库缇斯天生下肢瘫痪并做了截肢手术,然而却取得一系列让正常人惊叹的成就:夺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冠军、成为澳大利亚板球队荣誉队员、一直坚持不用轮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驾照...... 约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他刚生下来时,医生对他的父母断言他活不过一周;过了一周,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个月;过了一个月,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年;然而父母并没有放弃,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围有不少小孩骂他是“怪物”,10岁那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学生绑起来扔进点燃了的垃圾桶,差点送命,后来幸被一位女老师发现并冒死救了出来;更有一些同学恶作剧,在他的课桌周围撒满图钉。生活中的遭遇曾让他一度想自杀,后被父母劝阻。在父母爱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学习,虽然他被确诊患了癌症,但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哪些在成长过程中歧视、敌视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 …… 余下全文
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有感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献给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先谈谈故事梗概吧,约翰·克利斯朵夫生于德国畔的一座小城里。这个城市很美,红色的屋顶、浓郁的花园,散布在柔和的山岗下,倒映在灰绿色的莱茵河里。约翰的祖父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都是宫廷的音乐师。母亲鲁伊莎替人家当厨娘。他还有个舅舅名叫高脱弗烈特,是个流浪小贩,常出没于大自然和乡间。祖父和父亲都瞧不起他,因为他们的艺术理念不同,他是为生活而艺术,而祖父、父亲是为艺术而艺术,但他是个自由独立的人,他对约翰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再后来祖父中风死了,约翰失恋,父亲因为醉酒掉到沟里淹死,使约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侥幸的战斗,凡是要成为无愧于?人?这名称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着无形的敌人抗战: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摇惑人心的欲望,暧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堕落、使你毁灭自己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听见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进吧,前进吧!永远不要歇息!这时他才十五岁。
又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恋爱后,约翰感到苦恼,他对舅舅高脱弗烈特说,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舅舅告诉他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作主了。”于是他开始对德国的音乐做改革的尝试。我看了的就这些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