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陪同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老师开篇用了“一碗米的价值”,讲述了最初一碗米通过不同人的改变,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而对人的加工,则是通过不断的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明确有些事情是需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高压。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孩子有意识、自觉的去完成各项事情。对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而不是让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产生厌烦和不满情绪,失去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在拟定孩子的人生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事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于丹教授《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观后感

崂山六中7.3姜越 今天我看了山东电视台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作人的教育。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哦我深有感触: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 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我有一位女朋友,在谈及对女儿教育时自豪的说,自从孩子上学开始,家里人就不再看电视了,每天都在亲自陪同孩子做作业,上辅导班,一切为了她的学习,甚至有辞职的打算。但是,在和她已经上三年级女儿的交谈中,我发现她竟然对“骷髅”“驾照”“下架”等日常词语一无所知。可是她的学习考试成绩竟然是全班第二名。我儿子的外号是“万事通”,我平时支持并鼓励他多阅读,多看动漫片,多使用电脑,多加强户外运动等等,因此他的知识早已不限于同龄人的范围,世界地理,中国历史,网络用语甚至时事新闻均是他兴趣所致,可他的考试成绩仅是全班第十二名。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于丹中小学感恩教育观后感集锦五篇

看于丹讲座有感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今天,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

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

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

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

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

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

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于丹《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

于丹《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

在无意中看到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作为一名老师的我观看完于丹老师的节目,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

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是否限制了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接受前辈的观念,而是让孩子接受自己发现的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在追求考试高分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让孩子走出学校,走出家庭,去寻找同伴,在人群中发现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之中去建立人格。真正的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的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教训。在学习生活中,自己是否关注过建立孩子的自信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的这条路上,我还需好好学习,多多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老师感恩教育观后感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我知道了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接收前任的经验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结论;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与其给人一堆金子,不如给人一个点金的金手指;一个人要想写下无悔的青春,要想写出瑰丽的诗篇,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总要工作。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

《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观后感

南康区第五中学 初二(12)班 赖欣睿

晨风拂过发稍,烦闷的心似乎清爽了许多。耳畔,于丹老师的话语久久不能散去。

于老师谈到教育,像《论语》中“入则孝,岀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余力‘则以学问文”,分为3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书本教育。让我们认识到最重要的不是书本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是比较孤单的,时不时以自我为中心去要求他人。看完讲座,我明白了他人的给予对他们来说不是本分,而是情分,他们选择不给予,那才是本分。我们中学生应该在给予他人中获得尊重,感到快乐。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也比较容易发脾气。听完“钉子”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于老师还说,生活的可能性比决定的知识更重要。想想,也的确如此,科学家们不都是用生活的可能性去创新吗?他们最后不都完成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功成名就?科学家们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他们有躲避它们吗?没有。所以他们走向了成功。我们也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不逃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孝”的美德。古,孔子说“孝”为“色难”。如今,多数人也认为如此。好像父母为我们做事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为父母做事却是为一种美德。按理说,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应时存感激之心,孝敬父母是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会是一种美德?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呵护而形成的一种错觉吧。既然我们明白了,是否应该多与父母沟通?是否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帮他们? 一晃眼,正午的太阳照得我暖洋洋的——要去帮父母做饭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 孩子:周子淳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