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 :望大陆教学案

7*、《望大陆》学案

【自学提示】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自己标出读懂的地方,记录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5、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6、看文中的插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资料袋】

《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望大陆》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曾有这样一位老人,19xx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落叶归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她出生的地方(狐死首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配乐《江河水》,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 …… 余下全文

篇四 :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教学反思

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教学反思

反思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教学反思

通过对俄罗斯的学习,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但是通过练习,发现有些同学知识点是掌握了,但知识没有落实到图册上,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没有活起来,没有学会运用,这需要以后多加练习和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反思二: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后的反思,我觉得本节课在设计上值得提倡的地方有: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关注学生的心历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识情感、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②进行教材重组、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

③有效地利用地图教学、恰当使用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创新发现。

④通过智力大比拼、才艺展示等活动,引爆兴趣雷区,点燃学生欲望的灯火,激发兴趣、体现个性化魅力。

⑤通过联系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时事,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另人遗憾的地方:

①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容量过大,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 …… 余下全文

篇五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6课《开国大典》,目标主要是: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7课《望大陆》,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一个句子,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理解“山之上,国有殇”(强烈期望两岸统一,而有生之年又看不到而失望,及未能见到亲人痛楚)。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 稻草人》教学反思

《稻草人》是一篇精读课文,无论是做为小说还是童话,《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儿童文学史给叶圣陶的定位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做得较好:

1、课内外结合提高效率

教学前,把学习活动向课前延伸,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们对叶圣陶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交流时的侃侃而谈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自读活动促思维

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课堂上学生自读感悟,畅所欲言。学生们对稻草人品质的阐述,既深刻又生动,学生们对课文重点段的朗诵,既流畅又充满激情,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有些学生反映,内容十分枯燥与灰暗,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童话。针对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调整: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稻草人的图画,另外,将那个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园,引向淳朴的乡土世界,给文章增添一些真气。

2.《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比喻言语、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故事中矛很好,盾也很好,关键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而出现了问题,两个“不论??都”使这个卖矛和盾的人陷入了言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成语,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中的“自相”二字。与此同时,更要使学生懂得现在成语“自相矛盾”中的“矛盾”是指什么,不仅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更要使学生深入把握寓意、灵活运用成语。这正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体现。 《画蛇添足》是一篇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 …… 余下全文

篇七 :祖国宝岛台湾教学反思

对《祖国宝岛台湾》一课教学的反思 任课教师 富敏

本节课,我以学生汇报为主要形式,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去课下收集关于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信息交流中,收获新知,体验情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利求做到以下几点:1、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课堂,成为学生合作探索的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的课堂。

2、课前师生的信息搜集,充分开发、利用了多种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3、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台湾的风光、物产,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宝岛的美丽富饶,让学生介绍有关台湾的传统习俗,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望大陆》,如泣如诉,“我对台湾的寄语”似深情的呼唤,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思念亲人、企盼统一的思想感情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相结合,通过信息交流,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台湾与大陆根脉相连,两岸人民共同盼望早日团圆。5、本课教学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综合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