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学期又快结束了,回想本学期六个单元的三十篇课文,我觉得还是在讲授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时给自己和学生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作为80后与90后的新一代,我们对战争的了解都太少了,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一些以情感为主的篇目里,以美美的配乐朗读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充满战争年代的岁月里,让学生品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危害,以便达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其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问题上看,都属于记叙文,因此,掌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完成《芦花荡》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人物分析形象的分析往往只是局限于人物的某一方面,而且在回答问题时,始终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而只是答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在课堂上,没有训练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忽略的地方。

再次,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提醒与同学的帮助下,仍然没有积累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于满满的几页纸张,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感觉他们已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等答案,习惯了想入非非,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他们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敬请各位同僚给出宝贵的意见。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学反思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作文的一个难点是构思,就是如何合理地安排文章思路和结构。的确,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一种特别的结构是有些困难,但是如果学会模仿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独特的结构,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从初中所读过的优美篇章回顾一下,会发现有很多独特的构思可供我们借鉴。课文都是结构安排的典范,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内阅读时好好揣摩、仔细研究,有意借鉴模仿一下,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结构安排没有头绪了。实践告诉我们,做好课内外阅读和鉴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课堂上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单纯以课文分析为主而忽视学生技能训练或者只注重阅读能力而忽视写作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注重语言兴趣的激发和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厚积薄发、水道渠成的阅读写作理念,不断积累生成,达到从无法到自然流露、从有法到个性表现的目的。要实施对思想、观念、思维等全面的熏陶和引导的的教学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老王》教学反思

语文课,需要反复咀嚼品味

——《老王》一课教学反思

张相青

一、缘由

做了15年的语文老师,每天都在上语文课,但很少认真地去总结,总以为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亮点就足够。可是最近上的《老王》一课让我猛然惊醒,自认为这节课设计的独特,课外资源的大量引入,教学过程的完整,学生的投入,这些曾一时令自己沾沾自喜。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下导入课文后,我开始作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之后开始以一个问题“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来整体感知课文,顺理成章接下来就是课文内容的学习,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贯穿全文内容的学习“老王生活的苦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又表现在文章哪些地方?”“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文章哪些地方?”。课文内容分析好之后自然进入精读研究,我带领学生“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揭示全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之后探讨主旨,乍一看一切都安排得那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其实课后深入反省一下,我便发现这节课似乎缺少了一点东

西,那就是语文的味道。正平时语文课所提倡的“语文课一定要推敲文字,咀嚼文字。”对“含义特别深刻,令人回味的,或者运用巧妙”的语言现象,尤其要好好的品味。而我,恰恰是把这节语文课当作了一节课文内容梳理课来循规蹈矩地教,对文本的品味、感悟和体验很是不够。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老王》教学反思

语文课,需要反复咀嚼品味

——《老王》一课教学反思

李春宁

一、缘由

做了15年的语文老师,每天都在上语文课,但很少认真地去总结,总以为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亮点就足够。可是最近上的《老王》一课让我猛然惊醒,自认为这节课设计的独特,课外资源的大量引入,教学过程的完整,学生的投入,这些曾一时令自己沾沾自喜。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下导入课文后,我开始作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之后开始以一个问题“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来整体感知课文,顺理成章接下来就是课文内容的学习,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贯穿全文内容的学习“老王生活的苦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又表现在文章哪些地方?”“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文章哪些地方?”。课文内容分析好之后自然进入精读研究,我带领学生“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揭示全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之后探讨主旨,乍一看一切都安排得那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其实课后深入反省一下,我便发现这节课似乎缺少了一点东西,那就是语文的味道。正平时语文课所提倡的“语文课一定要推敲文字,咀嚼文字。”对“含义特别深刻,令人回味的,或者运用巧妙”的语言现象,尤其要好好的品味。而我,恰恰是把这节语文课当作了一节课文内容梳理课来循规蹈矩地教,对文本的品味、感悟和体验很是不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