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郑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黄玫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说木叶》课文的授课,《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所以我在学案上更多的设计了对古诗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我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方面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 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今天,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十三班进行了《说木叶》教学,先对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设疑:为什么明明是“落叶”却用“落木”?为什么明明是“落花”却用“落红”?学生一时无语。我卖了一个关子:学完《说木叶》这一课我们就能明白了。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来设疑,这一种导入课文的方式,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感觉很成功。

接下来,我就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学生筛选信息来回答,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又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这一节课虽说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我总感觉把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了,这篇文章的思路很难在学生心里留下清晰的印象。接下来的一节,是我在十四班的课程,而刚好十四班的投影仪坏了,我不能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木”的形象是这样的而“树”的形象是那样的。于是,我迅速调整了思路,在十四班没有使用多媒体,而且整个的教学流程也做了更改,在导出课题之后,我先从文章的行文思路开始,首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文章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顺着这个思路援引诗句,证明观点的。这一节课我感觉比在十三班的课程要成功许多。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组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 编号9 编写时间2014/3/20 编写者 邓俊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 “木叶”与“树叶”、 “落木”与“落叶”、 “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学习课时 二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

《说“”》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

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大家想象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给人一种十分宏大的壮景图,全诗充满悲凉沉郁之感。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落叶,飘落的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无边落叶萧萧下?“木”与”与“叶”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庚笔下的《说“木叶”》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二、作者介绍

林庚是我国诗人,在解答为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他举了大量的诗歌来进行阐述,不仅将“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做了精辟的辨析,而且解决了我们的疑惑,不愧与戏剧家曹遇,小说家吴组湘并称“清华三才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了观点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三)情感及价值观目标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依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结合本篇课文本身的特点,设计本节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案,以此作为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