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西游记》名言警句

《西游记》名言警句

1、美不美,乡中水。 (第五回)

2、胜负乃兵家之常。

3、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4、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

5、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第九回)

6、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第十回)

7、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十四回)

8、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9、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第十五回)

10、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第十六回)

11、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第二十一回)

12、不打不成相识。(第二十六回)

13、虎毒不食儿。(第二十七回)

14、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15、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第二十八回)

16、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三十回)

17、不看僧面看佛面。(第三十一回)

18、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第三十三回)

19、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第三十六回)

20、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第三十七回)

21、家无二主。(第三十九回)

22、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第四十回)

23、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24、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游记名著阅读知识梳理及练习

《西游记》名著阅读知识梳理及练习

一. 填空.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 神怪 小说,是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_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全书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 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 …… 余下全文

篇三 :西游记集名

问王世初官

温弼大马圣

困天囚宫五

王山保猴唐

观祸音起院

八收戒猪坎

难逢偷三吃

三参打果白

激精美智猴

莲夺花宝洞

鸡妖国乌大

儿红斗孩法

趣三经怪女

调国芭三蕉

辨扫奇塔冤

雷入音小孙

医巧错行坠

四丝探洞无

艺洞玉传华

收天玉竺兔

波乐生天极

…… …… 余下全文

篇四 :初中诗文名篇名段名句识记

初中诗文名篇名段名句识记

1.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 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 余下全文

篇五 :《西游记》名著考点复习

初中名著考试《西游记》部分考点概括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最能体现我国人民丰富想象力的小说,也是一部最接近儿童文学的古代小说。

(三)人物形象:

孙悟空:敢做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西游记名著阅读题和答案

《西游记》名著阅读题和答案

1.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2.《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3.《西游记》中,师徒一行人经过千难万险,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 ),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 ),白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

4.《西游记》全书分为3大部分,前7回写(写石猴的出世、学道、大闹龙宫、地府、天宫,直至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重点是“大闹天宫”。 )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如来派观音入东土寻取经人,而唐太宗因为答允要救泾河老龙却未能救老龙之命,被老龙索命来到地府,幸得判官崔珏相救回阳,建水陆大会超度一众冤魂,由玄奘主持大会,菩萨显圣,要玄奘去西天取经,写取经的原由 )的来历,交代取经缘起;13-100回写(唐玄奘赴西天取经,一路收猴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又得小白龙化作白马背驼,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真经,返回东土,“五圣成真”是全书的骨干。 )。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 )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 …… 余下全文

篇七 :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

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

唐僧:”悟空,这便如何是好?“

悟空:”嗳···师傅放心,有俺老孙呢!“

八戒:”师傅又被妖怪抓去了,怕是早被煮了吃了!大师兄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沙师弟回他的流沙河,咱们分了行李各奔前程吧!“

沙僧:”悟净受菩萨点化,死也要保护师傅到西天取经,怎可半途而废?“

(悟空见到黑熊怪,不禁笑出声来)

悟空:你到底是烧窑的,还是卖炭的,真是黑的俊俏!

(唐僧献出自己的紫金钵盂做为人事,那和尚拿起来正在敲击)

八戒:敲,敲什么敲,紫金的!唐王赐的宝贝。敲,敲!

(悟空不得不到南海找观音帮忙,刚到门口,就见黑熊怪做的山神拦住去路)

悟空:好你个黑熊精,看在我饶了你的份上,难道你不应该叫我一声老爷?

黑熊:咳,君子不念旧恶,还提那些干什么呀?观音特意让我在此迎你!

悟空:真的?请!

唐僧:出家人四大皆空。

女王:你睁开眼睛看一看,我不信你眼中空空

[师徒两人到一家住宿,家里有祖孙两人]

悟空:你这老头,论起来你还是我重孙子呢!

唐僧:悟空,休得胡言。

老者:长老,他说的也确实不假呀。听祖父说,五百年前,天降大山,山下就压着一只神猴啊。今日您老人家终于出来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古典诗词文名段名句集锦

古典文学名段名句集锦

第一部分

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周易》)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4、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书经)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6、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