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婉约派诗词

浣溪沙

春 景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②。倚楼

无语理瑶琴 ③。 远岫出云催薄暮 ④,细风吹雨

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⑤。

【注释】

①闲窗:设有护栏的窗子。

②沉沉:深邃貌。

③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④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曰薄暮。

⑤"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

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

【讲解】

从版本方面考察,这首小令曾被误作欧阳修、周邦彦词,或不 著撰人姓名。这当是此词传播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当初的情 景莫非是这样的:李清照于待字之年,从原籍明水来到京都,她的 才华深受词坛高手晁补之等"前辈"的赏识,从而激起了她的创作 灵感,遂以记忆中的溪亭、莲湖之游和现时感受为素材写了一首首 令词。学识渊博的李格非虽然自己不擅此道,但他深感女儿的小词 出手不凡,便故掩其名,并与其侄李迥分别将这些小词携至朝中和 太学。果然不出所料,一时争相传阅,人见人爱,朝野为之轰动。 或有好事者,将其中那首格调豪迈并带有"仙气"的溪亭记游词 《如梦令》,猜测为苏轼或吕洞宾所作,而认为这首《浣溪沙》是出 自欧阳修或周邦彦之手。在这批小词的众多热心读者中,有一位才 学出众的太学生,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并稔悉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笔 迹,乍一看他也曾认为是苏轼所写,细审字迹,虽有须眉般的遒劲 之势,而笔意则不时透着女子的隽秀之气,遂自言自语道:"此系 词女所为!"这"词女"二字,刹那间使得芸芸众生恍然大悟,人 们也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绝妙好词的真正作者——李清照!而 揭开这一谜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敢做敢为的高官赵挺之的小儿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名句

2015.5.14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3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在《<论语>十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明确温习旧知的重要性。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精神的两句诗是“ , ”。

8

名句

910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仍要重蹈覆辙。 11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考常考名句100例

20xx年山东高考常考名句100例

当今高考试卷,只有背诵类的题目是“送分”的,所以你必须照单全收。现在需要你把背诵的内容转换为分数,这要求你做到:背诵准确、书写准确。来,试试你的功力!

必背清单1、填充补足型20例

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盘。(白居易《琵琶行》)

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1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论语·述而》)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子书》) 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1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乐游原》) 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1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马篇》) 云。(元稹《离思〈其四〉》)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名句

高中名句

高中名句

高中名句

高中名句

一、默写填空题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散文中对偶句的识记,容易写错的生僻字是“舆”“楫”,容易笔画误写;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是“致”,学生很喜欢和本文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混淆,本句中“致”是使动用法,是“(车马)使人到达千里”之意,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至”是普通动词,译为“(人)到达”,要注意区分。

答案: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2.解析:本题中容易写错的是实词“砺”、通假字“知”和虚词“矣”。“砺”是磨刀石,是“石”字旁,右边也易误写为“历”。虚词“矣”容易误写为“也”。

答案: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析:本题考查对偶句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是“跬”“至”“骐骥”“锲”“镂”。 答案: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解析:本题考查整句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是“竿”“赢”“景”,特别是通假字“景”。 答案: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

5.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散文对偶句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是“怛”。

答案: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6.解析:本题考查对概括屈原不平遭遇的名句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是“疑”“谤”,容易笔画不清或偏旁误写。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名言名句

6,《竹里馆》的作者 答案:王维 7,《子夜秋歌》的作者 答案:李白 8,《子夜冬歌》的作者 答案:李白 9,《早发白帝城》作者 答案:李白

10,志士幽人()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答案:莫 作者:杜甫 11,《子夜夏歌》作者 答案:李白

12,《赠郭给事》作者 答案:王维 13,朝为越溪女,()作吴宫妃 答案:暮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讲陵一日还 答案:两按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 李白

15,醉卧沙场君莫笑,后半句 答案:古来征战几人回 16,《杂诗》作者 答案:王维

17,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下一句

答案:人间自是有情痴,自狠不关风和月 18,只在此山中 后半句

答案:云深不知处 19.《赠孟浩然》作者 答案:李白

20,折戟沉沙铁未销,自讲磨洗认前期 下一句

答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杜牧

21,昨夜星辰昨夜风,西楼西畔桂堂东 下一句

答案: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作者:李商隐 22,《诸子登岘山》作者 答案:孟浩然 23,《终南别业》 作者 答案:王维 2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名句1

濯港中学20xx年中考备考语文考点七:诗词名句填写

名句1

1

2

名句1

3

名句1

4

名句1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走进婉约派

走进婉约派

通过一学期对于婉约派宋词中意象的研究与了解,我们对于诗词的情感,诗词语言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通过对婉约派中四位词人著名词作的赏析,了解到了诗词中,惯用景物,事物所表达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以下是我们具体探究所得: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武陵春》,词中第一句写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说的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而花儿已凋落殆尽。已近黄昏,词人却懒得去梳妆。其中“花已尽”,象征世事凋零,人生中的失落与挫折。《鹧鸪天》中有一句,“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其中,“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醉花阴》中一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玉枕纱厨” 这个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词中另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黄花”,写出了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象征着一种愁苦衰败之意,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20xx年高考语文_历年名言名句默写题汇编

2004-2009历年高考名言名句默写题汇编

2004

(2004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 ,教然后知困。(《札记·学记》)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04全国卷Ⅱ)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

(2004全国卷Ⅲ)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2004北京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