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 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

一、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 …… 余下全文

篇二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 虽然作为一名艺术生,但我平时接触音乐的机会不多,因为学习的是绘画方面,选修这门课本不是刻意为之,但是,所收获的却超出我的期望之外。 音乐之父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艺术歌曲之王瓦格纳,音乐诗人肖邦,钢琴之王李斯特,以及深深吸引我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对柴可夫斯基知道的并不多,最初知道他也是因为那一出芭蕾舞剧《天鹅湖》,里面的四小天鹅耳熟能详。于是课后便去找了些资料,粗粗了解了一下。 大抵都是一些常见的生平,出生何年,卒于何年,大致了解了一些他的主要作品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柴可夫斯基音乐畅想

柴可夫斯基畅想

一、柴可夫斯基的个人生平 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 成长经历: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可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可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创作经历: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可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可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四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Pyotr l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国卡斯科—沃特金斯基镇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是法国流亡贵族的后裔。柴可夫斯基20岁以后才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1865年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便投身于音乐创作之中。 柴可夫斯基表现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柴可夫斯基,一位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他用整个身心浸润着俄罗斯民族的乐思、民族的情怀,为俄罗斯民族音乐艺术建立丁不朽的丰碑。

当时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艺术领域异常活跃,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种状况没有维持多久,社会发生了改变,满怀希望的人们很快就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阴影,人民仍处于沙皇残暴、腐朽的统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进步势力仍受到限制与摧残,知识界和文学艺术领域仍然笼罩着一种对现实的失望感。这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在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不时有所表现,并占据了思想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世纪80—90年代,此时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展现,沙皇的统治更为残暴,人们普遍悲观、失望,似看不到未来与方向。动荡纷乱的社会背景和此起彼伏的艺术思潮,使柴可夫斯基产生了困惑、忧虑和矛盾。他在音乐中对凶兆、威胁、令人绝望的心理描写都精确感人,他的作品就是用音乐的手法从人性的普遍意义上反映了这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的各种主观感受。他说:“我需要的题材中没有皇帝、皇后、人民暴动、战争、进行曲,……我要找的是:以我体验过的或见过的情况的冲突为基础,亲切而强烈的戏剧感。” 在内容上,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由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不幸所带来的一种忧郁、彷徨、压抑、苦闷,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解释自己的音乐创作:“对于我,作曲是灵魂的一种自白。”

…… …… 余下全文

篇五 :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

——分析报告

此曲的曲式结构为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 主调 b 和声小调。首部(第 1 小节 — 第 67 小节)的结构为引申型中段且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

第一段(第 1 小节 — 第 16 小节)是个复乐段。基本结构 , 即全曲的第一个主题 ( 第 1 小节 — 第 8 小节 ) 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单一调性, b 和声小调。其中第一乐句 ( 第 1 小节 — 第 4 小节 ) 的织体比较有趣 : 在节奏律动的主持续音上出现从 b 小调的主音( b 1)下 8 度级进到( b )的一连串平行六和弦进行 ( 其中中音与次中音声部穿插了三处下二度的双辅助音 ) 。第二乐句(第 5 小节 — 第 8 小节)主奏声部换至低音 , 且由两次相同的终止式连缀而成 ( 重属增六 — 属七 — 主 ) 。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的明确对比,主要是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 、 句法结构以及和声运用的转换这三方面 。 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 、 诙谐奔放 , 为首部谐谑曲音乐体裁营造了动感十足的器乐曲基调 。 而后的 ( 第9 小节 — 第 16 小节)运用改变和声终止式(第 15 小节 — 第16 小节往主调的属方向离调)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 。 这个复乐段的开放终止为第二段的发展敞开了思绪。第二乐段(第 17 小节 — 第 36 小节)是个引申型中段 ,可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 17 小节 — 第 24 小节 ) 在规模上相当于乐段的 8 小节,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句连缀 。第一乐句 ( 第 17 小节 — 第 20 小节 ) 开头的两小节与第一乐段并行进入,而后通过向 e 和声小调 ⅱ 7 的 持续转向第一次终止(在 e 和声小调上 ) 。这个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引申、调性转换和打破原有节奏律动的特点,是音乐发展的开始 。第二乐句 ( 第 21 小节 — 第 24 小节 ) 是第一乐句上纯四度方向的严格模进 , 调性从 e 和声小调转向 a 和声小调 ; 第二阶段(第 25 小节 — 第 32 小节)是材料与句法进一步浓缩 , 并通过持续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到达高潮的积累过程 , 调性经过 -C-e-G-b, 最后停在 b 和声小调的 Ⅲ 级增三和弦上 ; 第三阶段 ( 第 33 小节 — 第 36 小节 ) 是高潮的持续带连接 , 运用和弦的持续与

…… …… 余下全文

篇六 :柴可夫斯基音乐畅想

姓名:邱哲仕 班号:52744 指导老师:林伟杰 学号:09163053 专业:国际贸易

柴可夫斯基音乐畅想

在音乐世界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注定永远都不会被世人所忘记。19世纪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曾推他为俄罗斯艺术的杰出人物。他被世人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魂”。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心目中,他的名字仅仅排在贝多芬之后。他就是著名的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在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沃特金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法裔俄罗斯人。还有一位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的兄长。柴可夫斯基从小就热爱音乐,跟着几位优秀的老师学习钢琴。在柴可夫斯基10岁时,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在优良的成长环境下,柴可夫斯基奠定了深厚的音乐基础。19xx年,柴可夫斯基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音乐。在其自学校毕业之后,他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史的教师,这份工作使得他可以全心投入音乐教学和创作。19xx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其后柴可夫斯基受到西欧音乐风格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在体现纯粹的俄罗斯特征外,有充满了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19世纪80年代之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受到了世界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他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音乐演出。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享年53岁。

…… …… 余下全文

篇七 :巴赫与柴可夫斯基

巴赫与柴可夫斯基

学生:刘乐敏 学号:1102103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嗓音美妙,经济拮据的他在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的长兄师从于意大利老师,这让巴赫充分接触了意大利与南德的键盘音乐风格: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还研究了法国的古钢琴音乐,意大利的弦乐音乐。可以说巴赫萃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

…… …… 余下全文

篇八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

摘要:本文把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作为赏析对象,通过对《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音乐赏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我对该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音乐源于心声,它折射出作曲家人生的态度和内心世界。

关健字:柴可夫斯基,音乐赏析,总体评价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怆”交响曲》,它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体会柴可夫斯基作曲家当时创作的心情。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可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1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哭过”,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怆”的标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