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验段总结

试验路基总结报告

经过十多天的前期准备工作,我标段已具备开工条件,会同驻地监理确定K0+000—K0+200段内土方路基施工试验段铺筑,试验段总长200米。

具体施工方案如下:

一、在路基填筑前我们对取土场的填筑材料进行各项土工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该料场定为试验段路基填筑的料场。

二、铺筑试验路段之前,对试验段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10—20cm内的草皮和表土清除,将树根全部挖除。场地清理整平后,测定其地基承载力,然后进行填筑。

三、用水准仪测出原地面标高,根据设计要求,因原地面含水量较大,路基第一层可虚铺40cm,路基第二层可虚铺30cm,挂线施工。

四、采用自卸翻斗车运料,为了防止运料车压坏已整好的原地面,每一层料填筑采用倒摊法,经过计算得出全幅路基平均每50㎡卸一车料,每车运料按15m3计算。

五、卸完料以后140推土机摊平,推平时先两边后中间,根据挂线掌握厚度、宽度,用推土机大致找平后,用PY160平地机进行最后找平,使松铺厚度第一层控制在40cm以内,第二层控制在30cm以内。

六、用自卸车将料运到路基填筑范围后,先用推土机粗理平,再用平地机精平,然后用人工将填料打成方格,在方格中浇水,至最佳含水量,用压路机碾压。最后进行检测,具体检验结果见附表。

…… …… 余下全文

篇二 :弦音实验报告

实验五  弦音实验

ZCXS—A型吉他型弦音实验仪是弦振动、声学实验教学仪器。通过调节面板上频率调节旋钮,移动支撑弦线劈尖的位置,观察到驻波的形成、听到与频率相对应的声音。

1.  工作条件

1-1. 电源电压及频率:220V10%,50Hz5%。

1-2. 功率30VA。

1-3. 工作温度范围0—40℃。

2.  技术指标

2-1. 正弦波输出频率:50--900Hz。

2-2. 正弦波失真度1%。

2-3. 显示误差0.5Hz。

一  实 验 目 的

1         了解弦振动的传播规律,观察弦振动形成驻波时的波形,聆听相关频率的声音。

2         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弦线的线密度和张力间的关系。

二  实 验 装 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吉它上有四支钢质弦线,中间两支是用来测定弦线张力,旁边两支用来测定弦线线密度。实验时,弦线3与音频信号源接通。这样,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弦线在磁场中就受到周期性的安培力的激励。根据需要,可以调节频率选择开关和频率微调旋钮,从显示器上读出频率。移动劈尖的位置,可以改变弦线长度,并可适当移动磁钢的位置,使弦振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 …… 余下全文

篇三 :(选)弦振动实验终结报告

弦振动实验实验报告

生医8班 鲍小凡 2008013215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共振频率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2、学习用一元线形回归和对数作图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3、学习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根柔软的弦线两端被拉紧时,加以初始打击之后,弦不再受外加激励,将以一定频率进行自由振动,在弦上产生驻波,自由振动的频率称为固有频率。如果对弦外加连学的周期性激励,当外激励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近的时候,弦上将产生稳定的较大振幅的驻波,说明弦振动系统可以吸收频率相同的外部作用的能量而产生并维持自身的振动,外加激励强迫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当外激励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将出现共振,最小的固有频率称为基频。实验还发现,当外激励频率为弦基频的2倍,3倍或者其他整数倍时,弦上将形成不同的驻波,如图1所示,这种能以一系列频率与外部周期激励发生共振的情形,在宏观体系(如机械、桥梁等)和微观体系(如原子、分子)中都存在。弦振动能形成简单而典型的驻波。

弦振动的物理本质是力学的弹性振动,即弦上各质元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沿垂直于弦的方向发生震动,形成驻波。弦振动的驻波可以这样简化分析:看作是两列频率和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行波叠加而成。在弦上,由外激励所产生的振动以波的形式沿弦传播,经固定点反射后相干叠加形成驻波。固定点处的合位移为零,反射波有半波损失,即其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π,在此处形成波节,如图1中的O和L两个端点所示。距波节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相同,此处合位移最大,即振幅最大,形成波腹。相邻的波节或者波腹之间为半波长。两端固定的弦能以其固有频率的整数倍振动。因此弦振动的波长应满足: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实验心得体会_个人总结

一、

在做XXX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应变片的实验,你要清楚电桥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XXX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二、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XXX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XXX是AAA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XXX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XXX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回转机构振动AAA及谱分析, 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

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

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例如,杂交过程图解事实上就是一个模型,它按遗传学规律把杂交过程简化,用以反映和解释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能通过演绎推理来预测某些杂交试验的结果。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2.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4.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5.实验流程:

(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①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

                         ②漱口后,用消毒牙签刮口腔内壁后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 …… 余下全文

篇七 :空间分析实验总结

一、实验概述........................................................................................................ 2

二、实验专题........................................................................................................ 2

专题1 网络分析之商店选址分析 .............................................................. 2

1.1实验目的 ......................................................................................... 2

1.2实验原理 ......................................................................................... 2

…… …… 余下全文

篇八 :微机原理实验总结

不知不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已经结束了。回想起来受益匪浅,主要是加深了对计算机的一些硬件情况和运行原理的理解和汇编语言的编写汇编语言,对于学习机电工程的自动控制和计算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和机器语言最接近的了,如果用它来编程序的话,会比用其它高级语言要快得多。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微机原理实验六到十这五组实验。它们分别是: 实验六 8255 PA口控制PB口

实验目的

掌握单片机系统中扩展外围芯片的方法,了解 8255 芯片的结构及编程方法。 实验内容 用 8255 PA 口作开关量输入口,PB 口作输出口。 实验步骤

1、用8 芯线将8 255 PA口接至开关Kl~K8,PB口接至发光二极管L1~L8;

2、运行程序 HW06.ASM,拨动开关K1~K8,观察L1~L8发光二极管是否对应点亮。

实验七 8255控制交通灯

实验目的 进一步了解8 255 芯片的结构及编程方法,学习模拟交通控制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 用8255 做输出口,控制六个发光二极管燃灭,模拟交通灯管理。 实验步骤

1、用双头线将 8 255 PA0~PA2 口接至发光二极管L3~L1,PA3~PA5口接至发光二极管L7~L5;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