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年级 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 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 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年级数学总结与反思

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

一、基本情况:

此次测试内容,命题范围及易难程度适中。参考42人,人均61.4分,及格23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2分。总体来看,学生答题基本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效果比较理想。

二、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反思:

1、概念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惯性做题,熟而不思,思维缺乏灵活;这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导致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扩展不宽.

2、计算部分:全对的只有四人,失分主要原因一是计算马虎;二是方法不得当;三是还有少部分同学对解稍复杂一点的方程无从下手,求比值与化简比仍然混淆不清。

3、解决问题部分:仍然是失分较多的地方,部分学生对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及特征掌握不清晰,从而不能抓住关键确定数量关系,进而导致列式错误,也反映出学生缺乏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楚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结果马虎大意列错了算式。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各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与运用。

2、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并不发展意义,重复并不引起理解,反而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路程÷时间=速度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7 梯形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下底)×高÷2 s=(a+b)× h÷2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一、目标与要求

1.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5.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6.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

圆周率的近似值。

7.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重、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5.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6.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7. 理解比的意义。

三、知识点概念总结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 余下全文

篇五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

1.形如ax+b=c的方程,用“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如3.6X+1.8=5.4,  3.6X=5.4-1.8

2.形如ax-b=c的方程,用“被减数 = 差 + 减数”,

X-=X=+

3.形如ax÷b=c的方程,用“被除数 = 商 × 除数”,

如2.5X÷8=1.25,2.5X=1.25×8

4.形如ax±bx=c的方程,先将两个X前面的数合并

如3.8X-1.3X=10,2.5X=10(就是3.8-1.3=2.5),

还如X+X=X=(就是1+=)。

以上4种方程的最后都成为aX=b的样子,最后的计算都是X=b÷a(就是右边的积÷左边的因数)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基本步骤: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

基本类型:比较大小关系;总数和部分数关系;和倍与差倍关系;行程问题中的关系;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关系等等。

例如:

(1)题目中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列出的方程一般是ax+b=c,或者ax-b=c ;

…… …… 余下全文

篇六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小小学 史伟丽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5、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一个数乘真分数(比1小的数)积比原数小;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比1大的数)积比原数大。

7、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都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1,比1小或等于1。

第二单元 可能性

1. 概率=获胜的情况数除以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数。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1、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2、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分率;

分率=比较量÷单位“1”的量

3、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变号变倒数)。

4、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会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会比原数大。

第四单元 认识比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和镇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第一单元   位置

1、什么是数对?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