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xx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xx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xx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xx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xx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xx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xx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xx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xx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xx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xx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xx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xx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xx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xx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xx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2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xx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xx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2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7、19xx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8、19xx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29、19xx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30、19xx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xx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3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四、进化:

3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xx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 18xx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xx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xx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xx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xx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0、18xx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1、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2、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3、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4、19xx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四、种群与生态系统

45、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6、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

47、动物细胞工程 19xx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想一想,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想一想,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

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第三篇: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生态化 ;注重研究的现场 ;注重跨文化研究 二、在研究方方面注重研究综合化、现代化和数据化: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反映论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来源:

1、从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中发现问题2、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3、从对已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中提出问题4、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组织所制订的科研规划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原则:1)意义性原则 :课题的理论意义;课题的实践意义 2)创造性原则:具有时代性;具有新内容;寻找新角度;采用新方法 3)可行性原则: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存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教育科学研究可以选择的步骤:一、明确研究方向 二、分析研究背景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五、撰写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目的 2、课题价值 3、课题研究条件 4、研究方案 5、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 六、对选定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有助于研究课题的深化和具体化;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检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原则:一、逆时性原则 二、原则性原则 三、直接性原则 四、比较性原则 五、全面性原则 方法:一顺查法二、逆查法三、引文查法 四、综合查法 步骤:第一步,明确检索主题。二搜索阶段。三,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四,评价阶段。 分析整理文献的方法:一、文献的阅读方法:浏览;泛读;精读;选读;速读 二、笔记的方法:写批语和记号;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 三、整理的方法:制作卡片;及时分类;去粗取精;理顺次序;鉴别评价。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 2、推测性3、简明性4、可检验性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一、依据理论假设的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二、依据理论假设的性质可分为:方向性假设;非方向性假设。提出假设的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

提出假设的影响因素:1、研究者对课题材料的掌握程度 2、研究者的思想方法论水平 3、研究者的知识背景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 2、机械随机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层随机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的表述 2、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3、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课题的研究范围 5、课题主要材料来源 6、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 7、课题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8、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操作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 2、观察所得材料客观、真实 3、被观察行为具有自然性 4、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能动性 局限性:1、或获取材料具有一定表面性 2、研究样本较小 3、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缺乏控制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1、教育观察法可以揭示有关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教育观察法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法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研究的确定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1、(观察方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2、(观察的情景特征)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3、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 4、(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 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一、教育观察的设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中心;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步骤、进程;编制观察提纲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获准进入;实施观察;材料的记录(类型:现场笔记和观察卡片 方法: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连续记录法)三、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撰写研究报告。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原则:1、教育观察的全面性原则;2、教观的目的性原则;3、教 的客观性原则4、教 的自觉性原则。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调查过程具有间接性 2、调查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 3时空条件具有自主性 4、调查对象具有自然性 5、实施简便,实用性强 局限性:1、难以确定先相见的因果关系 2、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物求是精神 教育调查法的功能: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令发给和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3、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广泛调查,解释其本质和规律,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4、通过调查研究 为论证某一种教育假说提供事实根据。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一、据调查目的分类:现状调查;区别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二、据调查对象的抽样范围分: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三、据调查的手段分: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 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1、确定调查项目;2、设计调查问题;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编制问卷;制定访谈计划;调查表的设计。问卷的结构:标题;指导语;问卷题。编制问卷问题的要求:1、问题的语言要标准防止歧义 2、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的暗示 3、备选的答案要按同一标准分类 4、备选答案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 5、备选答案应该穷尽 6、避免提出可能使调查对象产生顾虑的问题。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1、总标题 2、横行于横标目,纵栏与纵标目 3、数字资料 4、表尾5、附录 实施教育调查做好以下工作:1、调查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指导2、严格按程序调查3、按统一规范的标准实施调查4、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5、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 2、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 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试验程序 5、具有可重复性 。局限性1、教育科学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节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些差距。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试验场地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2、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根据控制程度可把实验分为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3、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可分为因素性试验、函数型实验。4、按照实验中被试的方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特征:自变量1、可操作性。2、可变性。因变量1、与实验自变量的时间顺序性。2、可测性。

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1、确定实验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制定研究计划 3、按计划实施实验 4、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分析实验材料,导出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法的功能:1、发展教育科学理论2、探索教育规律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1、单组实验法;程序一:前测→实验变量→后测 比较方法:后测→前测 程序二: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2-后测1 )-(后测1-前测)2、等组实验法;程序一:实验组 前测1→实验变量→后测 控制组 前测2→无实验变量→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程序二:实验组1:前测1→实验变量甲→后测1 实验组2:前测2→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3、轮组实验法。程序:第一轮 实验组1:

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1)

组2: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乙1)

第二轮 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2)

组2: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甲2)

方法:(甲1+甲2)-(乙1+乙2)

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1、要控制系数误差,及控制测量过程的误差。2、精心编制测题,分析教学目标,编制双向细目标,侧题表述简明易懂,测量有必要的覆盖面。3、妥善组织测验。

提高测量信度,应注意:1、测量要有一定数量2、测量的难度要适中3、测题内容要有同质性要单纯集中,4、测验时间要充分5、评分要客观。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教 结果是相对的;教 更强调直接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教育测量的要求:数量化;合理处理数据;主义误差的影响。

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1、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的个别事物纳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2、比较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3、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情况和特点。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1、广泛性 2.历史性 3、同质性 教育比较法的功能:1、评价功能 2、借鉴功能

比较法的实施程序:明确比较的主题;提出比较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作出比较的结论。 运用比较法的要求:1、要科学的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2、要…必注意比较的广泛性3、要…不仅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4、要 必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环节:1、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2、撰写初稿3、修改定稿。问题: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3、要实事求是。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 论文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1、明确目的,选择课题 2、确定主题,拟好标题 3、谋篇构思,拟定提纲 4、撰写论文初稿 5、修改初稿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分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依据功能。1、.通过对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科研条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 3、通过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向科研人员展示科研结果。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1、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2、是沟通教育科研信息,促进成果交流的重要渠道。3、有利于提到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性。4、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1、鉴定合格的职责 2、评比先进职责 3、估计成就的职责。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实践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1、教育科研成果中的先进教育思想2、教育科研成果中新近揭示、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3、教 中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4、教 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