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阅读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管老师提到了作文的“兴趣”,这一点,我们都不陌生,可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写”的兴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头疼的事。针对这一点,他说: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你要想出一套法子,让学生在你的“法子”里,想写,愿写,乐写,那才是最好的作文教学。他的法子就是创办能让每一个学生随时携带,不只是让班上学生能看,也能让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看的“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在上面发表文章。仔细想想,“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真的就是这么重要,不要说发表一篇文章了,就是被校信通推荐一篇文章,心里就会暗自窃喜好几天,在那几天里,就会琢磨着再写些什么,如何写好,可以再被推荐,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而且,校信通就是一个具有“发表”和“读者”的平台,在新学期里,就应该尝试开展班级博客圈,让学生在这个绿色平台上不断学习、发表、超越。

书中,管老师“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其中,他“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指导”的观点我尤其认同。“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这些都告诉我们修改的重要,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写完最后一个标点,就感觉万事大吉了,都对“改”持排斥态度。管老师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我要改”的系统。因为学生要在“班级作文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六次有针对性的修改,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要求。管老师也说,写作上的“我要改”,绝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根据自己的、班级的实际找到一个非常有力的、有效的实践点。我自己深知修改的重要,一篇文章,每一次修改都会找到瑕疵,即便经过无数次修改感觉已没什么了,变成纸质的以后,还会有很多不满意。学生的问题是从思想上不重视,不愿改,因为没有尝过修改后的甜头,所以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真是任重道远。

关于“讲评”重于“指导”这一点,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讲评重于指导。我们的讲评课往往不受重视,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讲评,学生的习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较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体会习作的快乐。书中,管老师讲了“为什么‘作前指导’是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不明事理的帮助是有害的”、“怎样学说话就怎样学写作”以及“绿色无污染的‘作后讲评’”。其中,上好“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对我最有帮助。他说,上讲评课,第一要紧的,是认真读学生的作文,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

和心态,一边读,一边做三件事:第一,欣赏。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写精彩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做得到。每个学生都被欣赏,才是老师带班教学最要关注的事,因为小作者听到朗读他的句子和名字,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念,这一点,很有认同感。第二,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要梳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比较共性的问题。一次作文中,“病”不会只有两三个,会有很多,老师要选,每次讲一两个典型的,多了,学生也顾不过来。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就会准确、顺畅、干净、利索。想想,真是这个理儿,我也这样做,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第三,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出来,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出来,有针对性训练,长此以往,写不好作文都难啊!我们今后在作文讲评上要体现老师真切了解学生作文水平,把握住学生作文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有心理认同感,可以尝试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作文教学中要有多改强于多写意识。

管老师还说发现重于观察。漫长的暑假,学生的作业除了背经典就是写作文,而且这作文没有任何要求,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按说应该比较简单,可在每天的博文阅读中,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并非如此。究其原由有两点,第一是孩子对身边的人或事熟视无睹,虽然老师和家长一再强调要注意观察,可他们还是发现不了写作素材。管老师说得非常好,让孩子常常牵挂着,也就是让孩子每天写几句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自己觉得好玩的,让自己高兴的话。因为每天要写,所以他就得时时刻刻去找,挖空心思去寻,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第二是孩子发现了写作素材,可因写不好,写不长而放弃不写。也就是说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从而也说明文字技巧训练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失的基础。填空式、保姆式、单元习作写出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可它是习作,不是发表的文章,它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掌握写作基本技法的手段和桥梁。不管有的人怎么说写作技法不重要,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行的。

读了管老师的这本书,在以后的习作教学道路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

 

第二篇:读《我的大学》有感

读《我的大学》有感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绿色世博,你我共同行动 20xx年世博会在上海如期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指出:“上海世博园区的绿化面积达到了40%,在浦东园区专门规划建设了世博公园、后滩湿地公园等面积较大的花园。同时,80%以上的世博展馆都做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许多场馆的建筑绿化构思巧妙,让人赞叹。绿化对上海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看世博,知世界,看世博,就是看一个小化的世界,看世博,让世界的人们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家园。看世博,城市让世界更美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xx年一半已过。20xx年x月x日,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全世界将为之沸腾和欢呼,因为那天是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成功举办过许多国际大型盛会,例如昆明世博会、亚运会和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体育的崛起,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众所周知,海宝是上海20xx年世博会吉祥物,意即“四海之宝”。“海宝”的名字朗朗上口,和他身体的色彩呼应,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海宝”的名字与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海宝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而我们中国人民也会珍惜这次机会,办演好东道主的角色,举办一次历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它的到来有所准备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应该要积极投入到“绿色世博”的建设与宣传当中。所以要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从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做起。

让我们动起来吧!首先从身边做起。不要随便在路上乱扔垃圾;当你在外面时,不要大声讲话;用完水要及时关上;尽量骑自行车或做公共汽车去学校避免坐私家车去学校。把零用钱村起来然后献给环境保护组织——总之从身边点点滴滴作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让那些强大国家刮目相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