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中SQL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与归纳很全的哦

第一章  绪论

1. 基本概念

    (1) 数据库;(2) 数据库管理系统;(3) 数据库系统;(4) 实体;(5) 属性;(6) 码;(7) 域;

    (8) 实体型;(9) 实体集;(10) 联系(1:1)  (1:n)  (m:n) (11)现实世界、观念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数据结构化

    (2) 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 独立性高

    (4) 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4. DBMS的数据控制功能

    (1) 数据的安全性保护

    (2)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3) 并发控制

    (4) 数据库恢复

5.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

6. 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层次、网状、关系、面向对象模型

7. 关系模型

Ø  关系: 一张表

Ø  元组: 表中的一行

Ø  属性: 表中的一列

Ø  主码: 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Ø  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

Ø  分量: 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Ø  关系模式: 对关系的描述。

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8. 关系数据模型优缺点

   (1)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基础之上

   (2) 概念单一

   (3) 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9.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内模式、外模式、模式

     二级映射

10.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本章重要概念

(1)DB、DBMS和DBS的定义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

       三级结构,两级映象,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数据库系统)         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

1. 基本概念

   关系,候选码,主码,主属性,非主属性,键

2. 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3. 笛卡儿积

4. 关系的性质

Ø  列是同质的

Ø  不同的列可出自同一个域,每一列为一个属性,不同的属性要有不同的属性名

Ø  列的顺序无所谓

Ø  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

Ø  行的顺序无所谓

Ø  分量必须取原子值,即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5.关系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6. 关系代数

    (1) 并、交、差、广义笛卡儿积

    (2) 选择

    (3) 投影

    (4) 连接:等值连接、自然连接

超键(Super Key):在关系中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候选键(Candidate Key):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也就是在候选键中,若要再删除属性,就不是键了。

主键:(Primary Key):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侯选键称为主键。一般,如不加说明,则键是指主键。

外键:(Foreign Key):如果关系R中属性K是其他模式的主键,那么K在模式R中称为外键

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驾驶证号)假定学生不重名

超键:(学号,姓名),(学号,性别),(学

号,姓名,性别),(姓名,性别)等等  

候选键:学号,姓名  

主键:你在数据库定义的时候,如果选择学号作为

键,那么学号就是候选键

外键:驾驶证号

本章的重要概念

(1)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关键键(主键和外键),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三类完整性规则,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

(2)关系代数

       五个基本操作,四个组合操作,七个扩充操作。

第三章   SQL语言

1. SQL的特点

Ø  综合统一

Ø   高度非过程化

Ø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Ø   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

Ø   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2. 表

    (1) 创建表 create table

 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5) not null,

     Sname char(20) unique,

     Ssex char(1),

     Sage  int,

     Sdept char(15));

(2)  create table customer(

    customer_name char(20) not null,

    customer_street char(30),

    customer_city char(30),

   primary key(customer_name));  

(3) create table account(

    account_number  char(10) not null,

    branch_name  char(15),

    balance   int,

    primary key(account_number),

    foreign key(branch_name) reference branch(branch_name),

    check(balance>=0));

    (2) 修改表 alter table

    (3) 删除表 drop table

3. 索引

    (1)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2) 删除  drop index

4. 查询 select

    (1) 格式

    (2) 单表查询:选择列、满足条件、排序、分组、集函数

    (3) 连接查询

    (4) 嵌套查询

       IN、比较、(ANY 或 ALL)、EXISTS

    (5) 集合查询

5. 更新数据  INSERT、UPDATE、DELETE

6. 视图    (1) 建立视图 Create view

           (2) 视图的作用

7. 数据控制

    (1) 授权 Grant

    (2) 收回权限 Revoke

本章的重要概念

(1)SQL数据库的体系结构,SQL的组成。

(2)SQL的数据定义:SQL模式、基本表和索引的创建和撤销。

(3)SQL的数据查询;SELECT语句的句法,SELECT语句的三种形式及各种限定,基本表的联接操作,SQL中的递归查询。

(4)SQL的数据更新:插入、删除和修改语句。

(5)视图的创建和撤销,对视图更新操作的限制。

  ( 6)嵌入式SQL:预处理方式,使用规定,使用技术,卷游标,动态SQL语句。

第四章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1. 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依赖

2. 1NF、2NF、3NF、BCNF

模式的分解

关系模式的分解需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

1.       满足无损连接分解的要求。

2.       既要满足无损连接分解的要求,又要满足保持函数依赖

无损分解的测试方法

算法4.3   无损分解的测试的算法:如何判断是否是无损分解

构造一张kn列的表格,每列对应一个属性Aj(1≤jn),每行对应一个模式Ri(1≤ik)。如果Aj在Ri中,那么在表格的第i行第j列处填上符号aj,否则填上bij

把表格看成模式R的一个关系,反复检查F中每个FD在表格中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修改表格中的值。修改方法如下:对于F中一个FD X→Y,如果表格中有两行在X值上相等,在Y值上不相等,那么把这两行在Y值上也改成相等的值。如果Y值中有一个是aj,那么另一个也改成aj;如果没有aj,那么用其中一个bij替换另一个值(尽量把下标ij改成较小的数)。一直到表格不能修改为止。(这个过程称为chase过程)

若修改的最后一张表格中有一行是全a,即a1a2…an,那么称ρ相对于F是无损分解,否则称损失分解。

无损分解的测试方法

第一范式(1NF)

1NF的定义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R∈1NF

即不能以集合、序列等作为属性值。

第一范式是对关系模式的最起码的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的数据库模式不能称为关系数据库

但是满足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式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关系模式

第二范式(2NF)

(回顾)定义4.14  对于FD W→A,如果存在X?W有X→A成立,那么称W→A是局部依赖(A局部依赖于W);否则称W→A是完全依赖。完全依赖也称为“左部不可约依赖”。

(回顾)定义4.15  如果A是关系模式R的候选键中属性,那么称A是R的主属性;否则称A是R的非主属性。

定义4.16  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候选键,那么称R是第二范式(2NF)的模式。如果数据库模式中每个关系模式都是2NF,则称数据库模式为2NF的数据库模式。

第三范式(3NF)

(回顾)定义4.17  如果X→Y,Y→A,且Y→X和  A∈Y,那么称X→A是传递依赖(A传递依赖于X)。

定义4.18  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那么称R是第三范式(3NF)的模式。如果数据库模式中每个关系模式都是3NF,则称其为3NF的数据库模式 。

?   将2NF的关系模式规范化为3NF的关系模式,其方法是消除2NF的关系模式中非键属性对键的传递依赖。

 本章重要概念

(1)关系模式的冗余和异常问题。

(2)FD的定义、逻辑蕴涵、闭包、推理规则、与关键码的联系;平凡的FD;属性集的闭包;推理规则的正确性和完备性;FD集的等价。

(3)无损分解的定义、性质、测试;保持依赖集的分解。

(4)关系模式的范式:1NF,2NF,3NF,BCNF。分解成2NF、3NF模式集的算法。

   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库设计的六个阶段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2. 需求分析:

    数据字典: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

3. 概念结构设计

    (1)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2) E-R图:基本表示方法

4. 逻辑结构设计

    是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5. 物理设计

    (1)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6. 实施阶段

    设计人员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及其宿主语言,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7. 运行和维护阶段

u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u  重构,重组织

 本章重要概念

(1)DBS生存期及其7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DBD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2)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主要步骤。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步骤。

(3)ER模型的基本元素,属性的分类,联系的元数、连通词、基数。采用ER方法的概念设计步骤。

(4)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采用ER方法的逻辑设计步骤。

(5)ER模型的扩充:弱实体,超类和子类。

系统实现技术

1. 事务

   (1) 概念

   (2) 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2. 故障种类事务

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

3. 恢复的实现技术

    (1) 数据转储:转储状态、转储方式

    (2)日志:基本格式和内容、日志的作用、登记日志文件

并发控制

1. 问题:    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2. 封锁    共享锁、排它锁

3. 一级封锁协议

    (1) 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2) 解决的问题:防止丢失修改

4. 二级封锁协议

   (1) 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

   (2) 解决的问题:防止丢失修改、防止读“脏”数据

5. 三级封锁协议

    (1)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2) 解决的问题:防止丢失修改、防止读“脏”数据、防止不可重复读

6.活锁和死锁

(1) 死锁的预防:一次封锁法,顺序封锁法

(2) 死锁的诊断:超时法,等待图法

(3) 死锁的解除:选择一个处理死锁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消,释放此事务持有的所有锁,使其它事务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本章重要概念

事务的定义,COMMIT和ROLLBACK的语义,事务的ACID性质

恢复的定义、基本原则和实现方法,故障的类型,检查点技术,REDO和UNDO操作,运行记录优先原则。

并发操作带来的三个问题,X锁、S锁、活锁、饿死和死锁

完整性的定义,完整性子系统的功能,完整性规则的组成。SQL中的三大类完整性约束,SQL3中的触发器技术。

安全性的定义、级别,权限,SQL中的安全性机制,几种常用的安全性措施,自然环境的安全性。

 

第二篇: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