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郑言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讲课总结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教学总结

一、 准备过程

1.教材。我认为在准备过程中读透教材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老师让我借教材,教参,教案,导学,我看了两遍稍微明白点。然后又找我们组老师帮我串了一下知识点。这样做主要是避免自己把课的方向讲歪了,避免知识点遗漏现象的发生。之后,又看了一遍这些资料,这样本课的主线就出来了。

2.课件。制作课件需要案例,材料。当时老师推荐我看20xx年315晚会,我看了两遍后,选定“高老太假膏药事件”作为案例。因为我个人政治专业素养太低了,案例一多,我自己就迷糊了,所以我希望自己用一个案例统领整堂课,本课中的三个知识点也可以和这个案例挂钩。然后就开始设计如何用案例引导学生推出这三个知识点。如何引导,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问题设置。我们组的各位老师告诉我,问题设置不能太难,要有层次性,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3.试讲。试讲挺重要的。没试讲之前,手势是打不开的,试讲后,手势就比较大方了;没试讲之前,自己的语言也是不够肯定的,试讲后,自己的语言就能自信点了。在正式讲课之前我试讲了五次。从第一次乱七八糟到正式讲课还算顺利的结束,这中间发现了特别多的问题。每讲一次,就改一次。我们组各位老师给我说应该强调的知识点,某个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晰,过渡语不够自然,对学生鼓励不够真实,时间把握上的欠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上的不足??各位老师给我说了,我就记下来,琢磨,改正,完善。试讲不是单纯讲课次数的累积,每一次试讲,都能有新的想法,这也正是“实践出真知”吧,就如同雕刻,雕刻时间多了,东西就不显得太粗糙了。

二 反思不足

1.上课与学生的互动很失败。学生积极性不高,感觉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只停留在“是”“好”“对”这个层面上,在引导分析时,大部分学生就不出声了,不知道是不喜欢表现呢,还是学生的大脑不运转。我知道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上课之前和学生见面交流与否无关,但调动学生的积极习惯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还请各位老师赐教。

2.感觉学生掌握知识不够实。在本课中,在学生背诵后,我预设当堂检查七八人,目的就是真正的核实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时间不够,上完这堂课,学生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没底。另外我自己也不能把教材中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是我所欠缺的。

3.讲课不在状态。尤其是在前五分钟,稀里糊涂的上课了,没有激情,后来才发现太放松了。

4.普通话太难了。

5.时间把握不好。当堂达标没做,最后结束也是匆匆忙忙。

三 收获浅谈

1.多问。因为不懂不会的太多,所以自己一直在不停的问。问我们组的各位老师,问办公室的各位老师,电话问其他各位老师,还有问学生??我感觉自己在准备课时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受益匪浅。还记得第一次准备说课时,老师告诉我,讲课要有骨架,骨架在,主线明,思路就清晰了。当时这句话特别深刻。所以现在每次准备课时,一般我是先找思路,明确一条主线,再争取把学生把听者讲明白了。试讲后,我问学生感觉哪里不明白了,感觉哪里需要改正了,学生告诉我有的幻灯片问题太难了,有的幻灯片不够清晰了,还有学生告诉我,“普通话不好,但听着好玩,只是“如果”这个音一定要注意了”??我感觉这些建议让我

变得细致了,也认真了,很感谢我的各位老师和学生的。

2.多合作。在高效课堂中,我们经常用到小组讨论,我认为小组讨论也相当的适合我们老师。一堂课的呈现,不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晶。在整个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组各位老师帮我出主意,谈他们的想法见解,想法见解的碰撞,就诞生了亮点和灵感。才让本来特平淡的一堂课变得不再那么索然无味。另外,在工作之余和同事聊天时,我们都有这个感觉,“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和你特别默契的学科搭档”。两个人一起摸索思路,交流想法,非常容易出来创新性的东西,并且也能规避自己意识不到的失误。在此,也祝愿各位青年教师们尽快找到自己的默契伙伴。

3.多试和多琢磨。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脑子笨的一类人,所以很自觉的多试试,多琢磨。我一直把自己比喻成一直笨笨蜗牛,但我也一直相信笨笨蜗牛也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因为蜗牛,爬行很慢,但从来没停过脚步。细节来自于实践,多次试讲,多花些心思琢磨,效果总会相对好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讲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请多多指正。

 

第二篇:初三政治“传统美德”知识点总结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这一专题是同学们在初三政治复习的难点专题,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一专题的知识点能够更加清楚,我整理了这一专题的重点。同学们不妨把以下知识点打印下来,当做复习提纲:

1.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具体内容

产生: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具体内容: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影响(或作用):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品质

内容: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品质: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作用

内涵(涵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质,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作用)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8.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9.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10.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就业压力加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总之,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1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或我国人口问题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有直接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2.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

1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4.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15.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国家政府的监管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防患于未然。

16.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青少年应做到自觉主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接收环保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意识和观念。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时时处处保护环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尽量使用布袋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要当环保小卫士,更要做环保的宣传大使,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倡导大家一起环保,及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17.我国的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8.为什么要保护资源?

①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②"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1.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我们应在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