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2、人牲: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

3、人殉: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

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

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

②地点:岷江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xx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期中知识点汇总

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是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和使

用工具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他们还会使用火。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

2,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生活在今北京西南一带,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但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会使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来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进步。 3,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北京西南一带,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

光和钻孔技术,他们会人工取火,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他们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

域,他们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因为南方气候湿热,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乐器。

6, 在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

耜耕作,用石刀收割。他们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饲养家畜同时还有渔猎生活。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有一些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7,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他们的原始手工业有很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和白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陪葬的奴隶和陪葬品的悬殊。

8,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发生大战,黄帝和炎帝部落获胜,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9,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正是因为黄帝的这些贡献,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0, 继黄帝后,黄河流域出现了尧舜禹三位领袖,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大禹治水,在外xx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年老后,根据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传位给舜,之后是禹。这种民主的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禹继位后,生产发展,私有财产更多了,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重点),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11,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夏朝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相传,禹把都城建在阳城,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夏朝最后一名国君桀,暴虐无道,人民纷纷起来反抗。

12,公元前16xx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任用伊尹等贤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商朝前期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商朝又叫殷朝。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有名的暴君,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这时周文王任用姜尚等人,国力增强。公元前10xx年,发生了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订都镐,史

称西周。

13,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诸侯义务是服从命令,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作战。分封制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地区,巩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公元前7xx年,西周灭亡,被犬戎族所灭,最后一名国君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14,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夏朝时种类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代表作品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河南安阳发现。在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形成了“三星堆”文化,代表文物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夏商西周时期就很发达,那时的玉器制造也很发达。

15,夏商西周以农业为主,后代称的“五谷”在商周时已齐备。那时,农业生产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西周的农业生产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今天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已经有了。

16,夏商西周的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或买卖,被作贡品和殉葬品。

17,公元前7xx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二个时期。春秋时,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国进行战争,争夺霸权,其中著名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8,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事改革军制、组建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边界。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这代表他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也采取了和齐桓公一样的措施来改革,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的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和任用孙武的吴王阖闾,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19.,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田氏代齐,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战国七雄局面,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xx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这是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关键战役,赵军大败,接近四十万将士被坑杀。

20,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春秋晚期出现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长江流域的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是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2,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奴隶制被破坏,封建地主兴起,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开始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公元前3xx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德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吏直接进行治理。

商鞅变法的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基础。(重点是措施和影响,时间)

战国后期,封建制度在各国逐步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

23,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已经具备文字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青铜器上刻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铭文,西周后期,发展为大篆。

24,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对日食的记载,商朝甲骨文中有很多对日食和月食的记载。我们今天的农历也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立法完善,战国时期,测定出二十四节气,

用于安排农业生产。扁鹊是春秋战国的名医,四种诊断的方法是“望、闻、问、切”,为后世中医沿用。

25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位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26孔子(重点之重)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主要是: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他的教育成就:1是创办私学,不论贫富贵贱广收门徒。2是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3是强调学生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4是强调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大。

27,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从正反二方面思考问题。

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墨家代表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是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强调用“仁政”治国,同时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是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尽量不要治理。法家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受秦国国君赏识,兵家代表是春秋晚期的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9,长平之战后,各国无力抵御秦国进攻,公元前2xx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订都咸阳。秦朝为加强统治,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0,秦统一后,经济上首先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后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广笔画更简单的隶书。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颁布“焚书令”,禁止谈论儒家诗书,又把批评他的儒生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31,秦始皇为了安定北部边境,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来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始皇为了开发东南、岭南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为岭南和中原文化沟通提供了有力条件。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至长城一带。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2,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和赵高狼狈为奸,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反抗。

33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但是最后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4,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xx年,发生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之后为了争夺帝位,刘邦和项羽进行了5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xx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和项羽早期的反秦斗争是农民战争,但在秦朝灭亡后进行的是争夺帝位的争霸战争,性质不同。

35,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谏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重视“以德化民”这一时期国家安定,百姓富强,历史称

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36,(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作为正统思想,法家、道家等收到排斥。(3)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4)在经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7,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武帝下令治理黄河,黄河下游有八十多年没有发生大水灾。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

38,汉代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利鼓风,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汉代铁数量增加,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39,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大一统。西汉的东西二京是长安和洛阳,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市”,市场上商品繁多。

期中考试重点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的时间措施影响、孔子的思想教育文化成就、百家争鸣思想家的主张、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统一的措施。一定要加强复习,同时文化内容要看看,

 

第三篇:初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本次期中考试题型、题量、分值分配及比例基本按照中考模式。非选择题20道20分,占40%。由于本次考试为闭卷形式,非选择题根据中招试卷结构中的五道题减少为四道大题,分值仍为30分,占60%。本次考察九年级下册的1-5单元,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分学生存在偏科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班:王善璐、王卓、田亚宁、刘自玉、薛世纪;二班:李家乐、刘宗华、王兆年、高正天、王宗鹤;四班:王倩倩、靳晓婍、韩洁、李慧娟、孔维振;五班:邓翔云、李文静、何极成、安宗壮、张飞宇;六班:杨镀、李养奥、刘旻然、佀卓惠、李丹丹。针对这些学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注意,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

本次考试发现学生答题中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牢固:题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人物贡献等缺乏基

本的了解,尤其是选择题第3题,对于列宁的成就里,部分学生答错就是将其

与斯大林的成就相混淆。很多选择题考察的十分基础,仍有学生答错,还是对

知识的掌握较为模糊,把握不住事件的准确特征等。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

重视程度不够。

(2) 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

行。其实不然,大多数学生害怕碰见考察时间的题,就是因为在死记硬背的情

况下,很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造成知识的分段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将各个

事件对号入座当然很难。并且,这种记忆方法,很难将考察综合能力的题拿下。

本次考试中这点比较突出的在选择题的第6题,对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的市

场、计划的考察。本题属于中等难度,但是要将几课的知识综合起来考虑,许

多学生就无从下手。

(3) 审题不仔细、不认真:本次试题中22题“(3)列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

斯国家发动的两次闪击事件。两次闪击事件后,世界上所有的遭受法西斯侵略

的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什么宣言?结成了什么联盟?(4分)”很多学生仅得

了2分,就是因为忽视了题中的列举两次闪击事件。虽然考前特意就此对学生

进行了提醒,仍出现这种问题,只能说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太过粗糙,考试的

态度不认真。

(4) 答题过程中书写不认真:部分成绩比较偏后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态度不认

真,非选择题部分仅写几个字,字体潦草、卷面也不整洁。也有部分学生答题

的时候马虎、粗心,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比如22题中写发表了什么宣言,

答案为《联合国家宣言》,但是有很多学生写为《联合国宣言》。

今后改进的措施,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 提醒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考现在实行开卷形式,注重对知识的变形

与组合,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实践、创新能力。但是这些都离不

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有对知识熟练掌握,才会有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应该强抓基础知识的过关。

(2) 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想要获取高分就

需要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中对学生多做引导,使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尤其在导学案的教学中,利用小组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对于审题不仔细、不认真;答题过程中书写不认真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在平

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对其提高要求。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抓住关键词,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去回答,避免偏差与疏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