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在 19xx年出版的 《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斯奈尔—霍恩比在书中阐发了场景一框架语言学、言语行为、格式塔语言学、原型学等这些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作用,拓宽了翻译工作者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本书的目的是:“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it is rather an attempt to present recently developed concepts and methods, both fro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be usefully employed in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literanl translation.”之后变提出“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view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的独特见解,即应该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简单介绍了本书中主要章节内容。

在本书第一章中,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分析了西方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派: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并指出了这两种研究的变化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向:literary and linguistic orientations,前者将翻译归为比较文学的分支,后者将翻译归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于比较文学之下。通过对莱比锡学派理论的考察,斯奈尔—霍恩比发现这些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其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因而无法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此外,她在考察操纵学派翻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这一学派所讨论的内容囿于文学翻译,也具有狭隘性。她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文学文本,也要包括普通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因而,操纵学派也同样不能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研究综合法的理论基础: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格式塔整体

原理是心理学的一个范,它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对部分的分析来理解整体。同样,原型学注重的是聚焦和细微的差异,斯奈尔—霍恩比运用原型框架,强调各种翻译文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最后,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综合研究方法,并做了详细地介绍。

在第二章中,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因此,她首先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关文化概念的三个重要特点:firstly,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s a totality of knowledge, proficiency and perception; secondly, its immediate connection with behaviour (or action) and events, and thirdly, its dependence on expectations and norms, whether those of social behaviour or those accepted in language ueage.由此得出:称职的译者不但要有双语基础(bilingual),而且要有源语和目的语双文化背景(bicultural);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趋向,比如把翻译视为文化转换而非单纯的语际转换、把翻译视为交际行为而非符码转换、目的论等;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索绪尔的语言两分法,进而总结出了系统(system)、范式(norm)和文本(text)三者之间的关系:the polarized dichotomy is once again resolved into a spectrum or cline, with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system at the one end and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ext at the other, between these two outer areas there is the language prototype or unmarked norm.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从层次(dimension)与视角(perspective)两方面探讨有关隐喻翻译的问题,指出隐喻不能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而是在impact、object和sense中构成的,还介绍了三种隐喻:the “dead” metaphor; the “original” or “individual” metaphor; the “faded” metaphor,继而用例子来进行解释,她认为隐喻翻译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差异,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概念转换方法与隐喻投射取向,隐喻意义通常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

在第三章中,斯奈尔—霍恩比主要围绕翻译、文本与语言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她探讨了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与翻译研究的潜在关系,指出语言存在反常性还语言学中比较常见的四种教条,同时也揭示出了机器翻译的局限性、人与机器相结合翻译的局限性,并指出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翻译方法是以人为主的机器辅助翻译方法,另外,她认为翻译研究不能抛弃语言学,尽管有些语言学教条阻碍了翻译的发展,但是一些语言学成果可以应用到翻译中

去,是值得借鉴的,并给出了翻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事例。其次,她又探讨了篇章语言学与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分析问题,并给出了“由上而下”的文本分析思路:textual analysis, which is an essential preliminary to translation,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top down,” from the macro to the micro level, from text to sign;同时,斯奈尔—霍恩比也给出了文本分析的详细步骤:the translator?s text analysis should begin by identifying the text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situation, as “part of a world-continuum”, the next step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roceeding down from the macro-structure to the level of lexical cohesion and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tl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and finally strate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translating the text, based on conclusions reached from the analysis;之后她就给出了实例对英语文本与德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对比,从而对德语译本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自己决定要保留哪些内容,另外还揭示出了对文学文本分析的重要性。第三,斯奈尔—霍恩比还探讨了查尔斯·菲尔莫尔的场景—框架语义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在翻译研究中创造性过程经常被忽视了,所以查尔斯·菲尔莫尔提出了场景—框架语义学,菲尔莫尔指出原形在本质上是经历性的(prototypes are essentially experiential),他还分别介绍了frame和scene的来历,指出:scenes and frames constantly activate each other,语言认知的场景、框架是通过交流得以激活并得到推进的;在场景-框架语义学理论下,译者应该首先接触文本的框架,然后从文本的框架中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来建构自己的场景并激活这些场景,最后在他激活的这些场景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译入语的框架。因此,斯奈尔—霍恩比还给出了德语文本跟英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对比与分析。第四,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公共告示(public directives)翻译中的运用及翻译此类告示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还介绍了并列文本了作用等,并给出了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主要通过实例来探讨了词义的动态特性和翻译活动中词典(单语、双语)的使用等问题,她认为翻译不可能是直接将词典中的词条放入译文中的,是需要译者进行综合考虑的,而且翻译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文学文本,还应包括普通语言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法律、经济、医学、科技等)。

在第四章中,斯奈尔—霍恩比对“从特殊语言文本翻译到文学文本翻译”这

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该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首先,她从原文的地位(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开始探讨,介绍了翻译理论家门最近提出的一些观点,如Vermeer提出“dethroning of the source text”,从Paepcke到Newmark、Holz-manttari,他们都强调“the situ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translation”,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the ?reale Situation? is not present in a literary text”,然后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她自己的观点:“I would support this premise that a literary text does not exist in a vacuum; while it is not bound to a single, specific situation as is a road sign or a legal contract, it has its own situation relationship to reality”,同时,她也给出了原因;之后她又指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功能维度:one is the function of intra-textual coherence, second dimension i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and thirdl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s much as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as any other translation,也给出了一些例子,并提出了四种假设,对四个不同的文本从“situation of source text”、“function of target text”、“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她概括到:从文学文本到普通文本,再到特殊语言文本,译者的态度和使用的策略都是渐变的。其次,斯奈尔—霍恩比又讨论了翻译中的风格问题(the factor of style),给读者介绍了风格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对待风格的不同观点,同时也指出文本的体裁分析仍旧要遵循由上而下的分析步骤,在语义分析的微观层面上,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即“opaque and transparent style”;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style” 与“convention”之间的关系,“the more specialized the text, and the more specific the situation, the more the individual style recedes to make way for group convention”, Leech和Short也曾指出:“style, as a system of choices in language use by an individual writer”,因此,“for translation purposes, conventions can easily b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several languages on the basis of parallel texts.”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选择了四个文本从“syntax”、“semantics and lexis”、“formal text present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斯奈尔—霍恩比再次提出了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

第五章为全书的结尾,作者通过对本书第一版和再版的简单回顾,从而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前景作了一些预测和展望。

斯奈尔—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塔整体原理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强调文化背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在 19xx年出版的 《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斯奈尔—霍恩比在书中阐发了场景一框架语言学、言语行为、格式塔语言学、原型学等这些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作用,拓宽了翻译工作者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本书的目的是:“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it is rather an attempt to present recently developed concepts and methods, both fro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be usefully employed in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literanl translation.”之后变提出“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view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的独特见解,即应该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简单介绍了本书中主要章节内容。

在本书第一章中,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分析了西方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派: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并指出了这两种研究的变化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向:literary and linguistic orientations,前者将翻译归为比较文学的分支,后者将翻译归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于比较文学之下。通过对莱比锡学派理论的考察,斯奈尔—霍恩比发现这些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其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因而无法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此外,她在考察操纵学派翻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这一学派所讨论的内容囿于文学翻译,也具有狭隘性。她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文学文本,也要包括普通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因而,操纵学派也同样不能满足翻译研究的需要。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研究综合法的理论基础: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格式塔整体

原理是心理学的一个范,它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对部分的分析来理解整体。同样,原型学注重的是聚焦和细微的差异,斯奈尔—霍恩比运用原型框架,强调各种翻译文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最后,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综合研究方法,并做了详细地介绍。

在第二章中,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因此,她首先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关文化概念的三个重要特点:firstly,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s a totality of knowledge, proficiency and perception; secondly, its immediate connection with behaviour (or action) and events, and thirdly, its dependence on expectations and norms, whether those of social behaviour or those accepted in language ueage.由此得出:称职的译者不但要有双语基础(bilingual),而且要有源语和目的语双文化背景(bicultural);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介绍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趋向,比如把翻译视为文化转换而非单纯的语际转换、把翻译视为交际行为而非符码转换、目的论等;接着,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索绪尔的语言两分法,进而总结出了系统(system)、范式(norm)和文本(text)三者之间的关系:the polarized dichotomy is once again resolved into a spectrum or cline, with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system at the one end and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ext at the other, between these two outer areas there is the language prototype or unmarked norm.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从层次(dimension)与视角(perspective)两方面探讨有关隐喻翻译的问题,指出隐喻不能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而是在impact、object和sense中构成的,还介绍了三种隐喻:the “dead” metaphor; the “original” or “individual” metaphor; the “faded” metaphor,继而用例子来进行解释,她认为隐喻翻译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差异,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概念转换方法与隐喻投射取向,隐喻意义通常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

在第三章中,斯奈尔—霍恩比主要围绕翻译、文本与语言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她探讨了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与翻译研究的潜在关系,指出语言存在反常性还语言学中比较常见的四种教条,同时也揭示出了机器翻译的局限性、人与机器相结合翻译的局限性,并指出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翻译方法是以人为主的机器辅助翻译方法,另外,她认为翻译研究不能抛弃语言学,尽管有些语言学教条阻碍了翻译的发展,但是一些语言学成果可以应用到翻译中

去,是值得借鉴的,并给出了翻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事例。其次,她又探讨了篇章语言学与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分析问题,并给出了“由上而下”的文本分析思路:textual analysis, which is an essential preliminary to translation,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top down,” from the macro to the micro level, from text to sign;同时,斯奈尔—霍恩比也给出了文本分析的详细步骤:the translator?s text analysis should begin by identifying the text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situation, as “part of a world-continuum”, the next step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roceeding down from the macro-structure to the level of lexical cohesion and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tl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and finally strate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translating the text, based on conclusions reached from the analysis;之后她就给出了实例对英语文本与德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对比,从而对德语译本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自己决定要保留哪些内容,另外还揭示出了对文学文本分析的重要性。第三,斯奈尔—霍恩比还探讨了查尔斯·菲尔莫尔的场景—框架语义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在翻译研究中创造性过程经常被忽视了,所以查尔斯·菲尔莫尔提出了场景—框架语义学,菲尔莫尔指出原形在本质上是经历性的(prototypes are essentially experiential),他还分别介绍了frame和scene的来历,指出:scenes and frames constantly activate each other,语言认知的场景、框架是通过交流得以激活并得到推进的;在场景-框架语义学理论下,译者应该首先接触文本的框架,然后从文本的框架中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来建构自己的场景并激活这些场景,最后在他激活的这些场景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译入语的框架。因此,斯奈尔—霍恩比还给出了德语文本跟英语译本进行了详细地对比与分析。第四,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公共告示(public directives)翻译中的运用及翻译此类告示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还介绍了并列文本了作用等,并给出了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斯奈尔—霍恩比主要通过实例来探讨了词义的动态特性和翻译活动中词典(单语、双语)的使用等问题,她认为翻译不可能是直接将词典中的词条放入译文中的,是需要译者进行综合考虑的,而且翻译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文学文本,还应包括普通语言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法律、经济、医学、科技等)。

在第四章中,斯奈尔—霍恩比对“从特殊语言文本翻译到文学文本翻译”这

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该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首先,她从原文的地位(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开始探讨,介绍了翻译理论家门最近提出的一些观点,如Vermeer提出“dethroning of the source text”,从Paepcke到Newmark、Holz-manttari,他们都强调“the situ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translation”,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the ?reale Situation? is not present in a literary text”,然后斯奈尔—霍恩比提出了她自己的观点:“I would support this premise that a literary text does not exist in a vacuum; while it is not bound to a single, specific situation as is a road sign or a legal contract, it has its own situation relationship to reality”,同时,她也给出了原因;之后她又指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功能维度:one is the function of intra-textual coherence, second dimension i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and thirdl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s much as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as any other translation,也给出了一些例子,并提出了四种假设,对四个不同的文本从“situation of source text”、“function of target text”、“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她概括到:从文学文本到普通文本,再到特殊语言文本,译者的态度和使用的策略都是渐变的。其次,斯奈尔—霍恩比又讨论了翻译中的风格问题(the factor of style),给读者介绍了风格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对待风格的不同观点,同时也指出文本的体裁分析仍旧要遵循由上而下的分析步骤,在语义分析的微观层面上,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即“opaque and transparent style”;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探讨了“style” 与“convention”之间的关系,“the more specialized the text, and the more specific the situation, the more the individual style recedes to make way for group convention”, Leech和Short也曾指出:“style, as a system of choices in language use by an individual writer”,因此,“for translation purposes, conventions can easily b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several languages on the basis of parallel texts.”之后,斯奈尔—霍恩比又选择了四个文本从“syntax”、“semantics and lexis”、“formal text present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斯奈尔—霍恩比再次提出了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

第五章为全书的结尾,作者通过对本书第一版和再版的简单回顾,从而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前景作了一些预测和展望。

斯奈尔—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塔整体原理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强调文化背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土地整理施工总结

该土地整理工程位于巴东县溪丘湾生态茶叶示范园园区内,土地整理面积400亩。工程于20xx年x月x日经批准开工,20xx年x月x日施工完成。经我司组织自检,按图纸和施工合同的要求施工内容全部完成,自检质量评定为“合格”。现施工总结如下:

一、开工前准备充分:

1、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对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进行了落实,做到了项目机构组织明确,职能清楚。

2、针对工程制定了工程质量目标:“合格”,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事故”。文明施工目标:“达标”。

3、编制蓄水池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工程特点和公司的资源现状,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报业主、监理审批。

4、现场布置完善:根据业主提供条件,三通一平工作已经落实。

二、对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严格,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评定合格

1、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技术控制措施齐全:

由于技术方案和措施是进行质量预控的关键。本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质检员、施工员,做业班组可行性建议。编制分项和主要工序的技术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书),并向项目质安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做到每个工序施工前,做法明确,质量验收标准清楚。。

(2)、工序控制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本工程每道工序施工完毕,经自检合格,报请监理、业主验收后方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程序控制完善。

(3)、做好原材料及试块送检,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对进场原材料如水泥、砂、碎石及时送检,并做好混凝土试块、砖试块的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详见质量保证资料。

(4)、质量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及时

技术部门根据质安部的反映的施工质量现状,工程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制定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并指导作业队实施,质检员检查实施情况和整改效果。

(5)、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程序规范

①、工程质量评定:

作业班组进行自检——施工员评定——质检员核定——报监理验收

②、任务质量评定:

工序完毕,根据验收程序和制度,质检员与作业班组共同检查质量现状,并评定等级,并建立评定数据档案。

2、材料质量控制全面

进场材料与材料的质保书同行,进场时材料状态标识齐全,外观检查合格。进场后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再使用。

3、资料管理规范齐全

工程技术部负责项目质量管理,保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确保和工程进度同步,资料员定期通报资料整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责任人规范及时填写。收集资料情况详见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4、质量信息管理有序

本工程项目部,建立质量检查月报:加强质量抽检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传递,加强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技术交底;及时下发质量改通知要求。

5、质量奖惩,保证质量提高

项目部授权质检人员,根据作业班组完成的质量现况,进行质量奖惩:在施工过程中,凡工程实测合格率低于项目部制定的质量保证计划的要求,观感不合格,对“工程质量隐患通知书”置之不理,质量意识单薄,质量通病不有效整改,自检不力,记录数据不真实的进行处罚。对施工部位被评为样板,分项工程被业主、监理多次提出表扬者,给予奖励。

三、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实现

1、项目部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了确保施工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贯彻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过程加强检查,督促整改,保证施工安全目标无事故发生。

2、文明施工按“标准”要求进行布置管理,做到封闭施工,场内设施齐全,标识清楚。

四、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环境,本项目部设置专人清运垃圾,清理垃圾时,先洒水,再装入加盖的斗车内集中运至指定的地点,防止扬尘。工地四周场地,设置专人清扫,对花、草、树定人洒水。保持洁净,出入道路口设置冲洗沟,积水坑, 防止废渣、废水外流。施工中尽量减轻扰民噪声,基本做到夜间不施工。

五、工程总结

施工组织充分,质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检查、验收、评定完善,安全管理到位,文明施工达标,环境保护有力,工程质量合格。

巴东县兴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xx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