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基于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作者:马红

来源:《考试周刊》20xx年第17期

近几年江苏省绝大多数城市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开卷考试相对于闭卷考试减少了机械记忆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过程,试题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在开卷考试背景下,不同的考试形式、命题特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

1.非常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2.体现开卷考试特点,考查理解能力,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3.关注对历史主题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一般由专题方式呈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知识的跨度比较大。

4.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配合理,经济、文化史内容有所增加,不单考政治史,平时不太考的如文化史、科技史等也有所涉及。

5.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考查,注意细节,而非完全主干。

6.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7.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与时俱进。

8.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对学生审题能力、阅读材料能力、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有些从材料中直接概括答案,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人文学科特点。

10.对平时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各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必须得到规范,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重视历史学科。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相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它的现实应用价值也许较小,但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素养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重视,不愿投入时间,那么成绩的提高从何谈起?

2.继续贯彻新课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理念,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理念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高度重视课堂。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第一阵地,加上课时的限制,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就更显得珍贵。课堂目标应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合理、内容安排科学、教法设计可行);课堂要高效率(讲得高效、问得高效、教学手段高效、当堂巩固);课堂要互动生成(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教学活动都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4.关注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提高基本能力,了解基本理论,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规范练习、考试。对于平时的各种学案,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都应根据中考要求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一成不变。

6.除了正常的历史教学外,还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活动课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初20xx年的历史教学是最关键的。与初一、初二的教学相比,其有一定的继承性、连续性,也有其特殊性。

三、初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1.研究中考试题、中考说明。在初三正式开学之前,初三教师就应认真研究当年中考试题,了解中考命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还应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对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多做几套中考真题,提高对试题的敏感性,也提高自己今后的命题水平。

2.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初20xx年既要完成新课教学,又要有效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提前制订计划很有必要,包括世界史新课教学、第一轮基础复习及综合复习、解题训练等,都应仔细规划,不能前松后紧。

3.平时教学夯实基础,注重提高能力。基础知识仍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础知识讲授落到实处。教师还应把握住知识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4.增强综合意识,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不断比较,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5.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初三历史学习要面临六本书,古今中外,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大环境中去学习,也要将世界史与中国史进行对照。

6.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就不用背书,甚至不需要努力学习历史,这是存在于许多学生中的思想误区。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只靠临场翻书是不行的,要适当识记一些基础知识,同时要加强理解与应用。

7.整个复习过程循序渐进。初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第一轮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综合、第三轮强化训练。每一轮复习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所侧重。

8.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不能孤立地、呆板地学习历史,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9.重视乡土历史,贴近现实生活。乡土历史知识体现了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中考命题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

10.强化练习,适应考试。中考命题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但它必定是采用应试形式。因此考生按照特定规范、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我参加的几年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有这样一些典型扣分情况:语言表达不规范,答案不准确、不全面,基本概念混淆,一些基本历史要素把握不准(如历史事件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审题不清,材料分析能力欠缺,错别字连篇,书写潦草等。这些都应在平时的考试中从严要求,尽量杜绝。

对于中考命题的特点、趋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研究,并用以指导学科教学。争取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完美地结合。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张掖铁路学校 陈多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

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

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