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总结材料

《药物化学》课程为沈阳药科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药物化学学科19xx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药物化学》课程于20xx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xx年被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药物化学》肩负着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任,以往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主要以仿制为主,因此本课程主要以化学为基础。鉴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上的国际化,我国的新药研究与开发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本课程教学组根据学科发展和国际药学人才培养的趋势,重点开展与新药发现和研究的过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其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药物化学》课程也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物制剂等课程的化学基础。因此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于20xx年就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立项,并进行深入地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

1. 将以化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转为以化学和生物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药物化学课的授课对象涵盖了沈阳药科大学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层次,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其药物化学课的讲授内容也应有所区别。于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各个专业制订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围绕着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选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以及授课人员的选配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药物化学I”的教学对象为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为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药物结构修饰的基本知识和新药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有关新药创新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以典型药物的性质实验和合成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从事药学各专业的研究奠定药物化学的工作基础。

“药物化学II”的教学对象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该专业的专业课。基于该专业学生的化学类课程基础比较深厚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结合,特别是详细阐述生物学知识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述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创新性药物的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于讲授主要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合成路线与方法、药物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寻找新药的基本理论与途径等,同时要对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理论和进展有所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注重中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从基本的化工原料出发,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药物。并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30学时的创新性的综合药物化学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药物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和药物的工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物化学III”为外语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我们选用国外近期出版的原版教材为主,辅以中文版教材。授课教师选聘近期从国外留学归来,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采用外语讲授、外文板书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对药物改造基本知识,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外文期刊的同时,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药物化学IV” 为药学理科基地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培养具有宽厚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深造的潜能和独立从事药学基础研究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该专业的药物化学课选派了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刻围绕着培养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这一基本思路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现有临床应用的药物、新药研究的动向、最新理论和技术,着

重讲解药物的衍化过程、特别是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考虑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学基地班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乐于投身药物化学的专业的研究中。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药研究的理论和国内外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结合在一起加以讲解,一方面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以总结和概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课堂讨论,培养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验课通过对典型药物的合成实验掌握药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开设了多个开放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实验课内容安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由过去的认知性试验改为认识性试验加创新实验。将原有的40学时的认知性实验,调整到30学时,为其开设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的设计” 开放性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知识,从查阅文献开始,自行设计药物、制备工艺路线、质量检验方法和药理活性评价方法,效果与反映很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药物化学V” 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放在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基本知识等。为在医药市场经营中奠定药物化学的基础。

以往的药物化学考试多以药物的化学命名、药物化学结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合成路线及问答题为主,虽然多为主观题,但基本上属于死记硬背性,试题缺少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特别是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我们保留少数对学生的基本药物结构掌握的试题,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判断给出药物结构应有的药效,使学生对于药物化学的重点内容构效关系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新的试题类型,依据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给出相关的条件,让学生设计出药物的化学结构,考核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药学人才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

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外,还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介绍药物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对药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及时了解药物化学领域新思想、新发现及新的技术增长点等。

3. 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外,特别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4. 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精神。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大大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为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积极提高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编写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影响和知名度,现已经完成出版教材和著作有17部:主编的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化学制药工艺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医药伦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化学》(科学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习题集《药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丛书药学专业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参编教材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药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卫生部第四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成人专科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第五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指南《药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物化学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化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师考试习题集《药物化学》部分和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士考试习题

集《药物化学》部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本科生参与国家课题研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条件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参加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几种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学生在本科阶段进入高水平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总结材料

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总结材料

《药物化学》课程为沈阳药科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药物化学学科19xx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药物化学》课程于20xx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xx年被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药物化学》肩负着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任,以往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主要以仿制为主,因此本课程主要以化学为基础。鉴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上的国际化,我国的新药研究与开发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本课程教学组根据学科发展和国际药学人才培养的趋势,重点开展与新药发现和研究的过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其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药物化学》课程也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物制剂等课程的化学基础。因此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于20xx年就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立项,并进行深入地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

1. 将以化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转为以化学和生物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药物化学课的授课对象涵盖了沈阳药科大学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层次,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其药物化学课的讲授内容也应有所区别。于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各个专业制订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围绕着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选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以及授课人员的选配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药物化学I”的教学对象为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为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药物结构修饰的基本知识和新药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有关新药创新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以典型药物的性质实验和合成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从事药学各专业的研究奠定药物化学的工作基础。

“药物化学II”的教学对象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该专业的专业课。基于该专业学生的化学类课程基础比较深厚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结合,特别是详细阐述生物学知识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述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创新性药物的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于讲授主要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合成路线与方法、药物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寻找新药的基本理论与途径等,同时要对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理论和进展有所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注重中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从基本的化工原料出发,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药物。并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30学时的创新性的综合药物化学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药物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和药物的工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物化学III”为外语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我们选用国外近期出版的原版教材为主,辅以中文版教材。授课教师选聘近期从国外留学归来,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采用外语讲授、外文板书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对药物改造基本知识,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外文期刊的同时,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药物化学IV” 为药学理科基地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培养具有宽厚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深造的潜能和独立从事药学基础研究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该专业的药物化学课选派了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刻围绕着培养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这一基本思路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现有临床应用的药物、新药研究的动向、最新理论和技术,着

重讲解药物的衍化过程、特别是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考虑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学基地班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乐于投身药物化学的专业的研究中。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药研究的理论和国内外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结合在一起加以讲解,一方面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以总结和概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课堂讨论,培养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验课通过对典型药物的合成实验掌握药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开设了多个开放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实验课内容安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由过去的认知性试验改为认识性试验加创新实验。将原有的40学时的认知性实验,调整到30学时,为其开设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的设计” 开放性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知识,从查阅文献开始,自行设计药物、制备工艺路线、质量检验方法和药理活性评价方法,效果与反映很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药物化学V” 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放在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基本知识等。为在医药市场经营中奠定药物化学的基础。

以往的药物化学考试多以药物的化学命名、药物化学结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合成路线及问答题为主,虽然多为主观题,但基本上属于死记硬背性,试题缺少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特别是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我们保留少数对学生的基本药物结构掌握的试题,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判断给出药物结构应有的药效,使学生对于药物化学的重点内容构效关系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新的试题类型,依据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给出相关的条件,让学生设计出药物的化学结构,考核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药学人才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

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外,还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介绍药物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对药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及时了解药物化学领域新思想、新发现及新的技术增长点等。

3. 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外,特别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4. 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精神。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大大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为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积极提高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编写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影响和知名度,现已经完成出版教材和著作有17部:主编的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化学制药工艺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医药伦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化学》(科学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习题集《药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丛书药学专业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参编教材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药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卫生部第四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成人专科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第五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指南《药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物化学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化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师考试习题集《药物化学》部分和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士考试习题

集《药物化学》部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本科生参与国家课题研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条件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参加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几种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学生在本科阶段进入高水平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成果

1.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新药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其思路不断的扩展和深入,特别是我们在考试中增加的药物设计问题,学生们取得成绩越来越高,其设计合理性和创新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立志创新药物研究,药物化学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达80余名报考药物化学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尽管药物化学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达80余名,但仍有大量符合录取标准的学生不能被录取,且考取药物化学研究生的总分数数次在我校名列第一,不仅要学理科基地班和外语药学办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考取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而且药剂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逐年增多,同时,一些优秀毕业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科学医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协和药物研究所的国内著名药物研究机构中的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

国内的药物研究机构和大型医药企业每年招收大量的具有药物化学背景的学生,现在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 学科地位在全国药学教育中不断提高,良好的课程体系受到同行的好评并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立项的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体系,受到了国内同行们的关注,我们多次与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的同行们讨论药物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得到同横门的赞誉。同时,我们的成果也在许多医药院校产生示范作用,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院校先后派人来我教研室进修和取经,每年前来进修教师约有8~10名。

主要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加强了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检查教学工作的进行情况,讨论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每周进行教学组的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大纲讨论授课内容及实验课的具体操作内容,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将教研、改革成果及时总结发表论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根据大纲和授课对象制定好授课计划,由教研室工作会议讨论及室主任审定后,发给上课学生。由教研室秘书负责管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文件、各学期的教学进度表、教学总结材料、考试试卷,教师完成工作量情况以及教学研究论文等业务档案。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药物化学教研室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常抓不懈。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措施具体,队伍稳定。每年制定一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1.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50岁以下教师在3~5年内必须取得博士学位。

2.注重在教学培养中青年教师。坚持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进行传帮带。每个青年教师都由一位老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坚持进行试讲制度,除了参加教学工作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听2~3轮老教师的课和助课后,才能上讲台。并且教研室主任常以听课的方式,检查他们的教学情况,对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随时指出,促使其成长进步。几年中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掌握教学技巧和规律,较好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得到了学生和督导的好评。

3.坚持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药物化学教研室为学校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本科、专科等层次学生讲授药物化学课程,每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率为100%。

2.加强师德风范教育,坚持教书育人

教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师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的教育,并坚持以

老带新,用老教师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中青年教师,在教研室内,形成了人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先后有十余人次荣获学校和教育部、省、市级的各种嘉奖。

3.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原则,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并将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中。近5年来,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横向合作课题数十项。

4.坚持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室一贯坚持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不定期地开展学术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国外教学、科研的动态,以及开展科研工作的情况汇报。请老教授为全体教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近几年,与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联合组织轮流主持药物化学教学研讨会,探讨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不仅提高了教研室在全国药物化学教育的地位和知名度,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篇:药物化学总结

第一章 麻醉药

分类:苯甲酸酯类、酰基苯胺类等

局麻药的构效关系

(1)亲脂性部分 1

" 苯环的邻对位引入给电子取代基,如氨基、羟基、烷氧基时,由于供电性,与苯环酯羰基形成共扼体系,使羰基的极性增加,局麻作用增强。反之,吸电基则作用减弱。同时邻位上的基团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如氯普鲁卡。

(2)中间部分2 和3

该部分是由酯基(2)或其电子等排体和一个次烃基碳链(3)组成的。 此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影响作用持续时间次序如下 (3)亲水性部分4

结构及合成: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第2章 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和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卓类等。

2.1 巴比妥类催眠镇静药

构效关系:

5 位无取代和5 位单取代均无作用(pKa 过小);R1 或R2 为支链或不饱和烃基,作用

时间短;若为饱和烃基、芳烃基,作用时间长(代谢有关);R1 和R2 总碳数为4~8,若>8

作用相反或无作用(logP)。

R3 为甲基,作用增强(降低解离度,增加脂溶性);若两个N 上均有甲基取代即具有反作用(惊厥)。 X=O, S ; S 取代时脂溶性增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X=NH 无作用。 合成:合成通法,苯巴比妥结构:苯巴比妥、

2.2 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4,5 位拼合四氢恶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氯沙唑伦

1,2 位拼合三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艾司唑伦

1,4-二氮卓环为必须结构

苯二氮卓类的稳定性(45 位,12 位在酸性及胃肠道中的开环反应) 结构:地西泮、艾司唑伦

2.4 抗癫痫药

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乙内酰脲类),GABA 类似物。

2.4.1 酰脲类合成及结构:苯妥英的结构改造方法:将乙内酰脲化学结构中的-NH-以其电子等排体-O-或 -CH2-取代,分别则得到了恶唑烷酮类和丁二酰亚胺类。

2.4.4、GABA 类似物机制:GABA 为中枢抑制性递质,该类药物具有与GABA 的类似结构,可通过抑制GABA 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或为GABA 的前药代谢:卤加比的体内代谢

2.5 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吩噻嗪类、噻吨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二苯并二氮草类和苯甲酰胺类等

1. 吩噻嗪类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合成及结构:氯丙嗪

构效:

R1 部分必须由三个成直链的碳原子组成,若为支链,与多巴胺受体B 部分立体上不匹配,抗精神病活性明显下降,抗组胺作用增强。 顺式吩噻嗪类药物与多

巴胺的优势构象能部分重叠,活性高(当侧链与氯取代的苯环同侧时,成为顺式构象)。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设计DA2、5-HT2 双重阻断剂,以得到理想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2.5.3 抗抑郁药

NA 和5-HT 相对增多,表现为躁狂; NA 和5-HT 相对缺乏,表现为抑郁。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可分为去甲肾上酰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环类) 要注意结构改造的方法,如将吩噻嗪类分子中的硫原子以生物电子等排体1,2-亚乙基-CH2-CH2-或电子等排体1,2-亚乙烯基-CH=CH-取代而得二苯并氮杂卓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 合成:阿米替林

第三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 NSAIDs 的作用靶点主要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COX)。通过抑制COX 来阻断或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另外部分还抑制脂氧化酶,减少白三烯等的合成。 COX-1 促进生理性PGs 的合成,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如保护消化道粘膜, 调节血小板功能。COX-2 在炎症细胞中高度表达,使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分类:乙酰苯胺类(只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芬那酸类,芳基烷酸类,1,2 苯并噻嗪类协同前药(mutual prodrug):贝诺酯 结构:贝诺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 合成:双氯灭痛、萘普生、布洛芬 作用特点:保泰松不仅有较好的消炎抗风湿作用,且兼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羟基保泰松是保泰松的体内有效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而毒副作用较小。芳基烷酸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镇痛药

混合激动-拮抗剂是发展的方向, 即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拮抗剂,他用作镇痛药时一般成瘾性小,如喷他佐辛为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弱拮抗剂。 μ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 δ受体成瘾性小,镇痛作用也不明显,(该章药物作用特点主要回答有镇痛作用强弱和有无成瘾性。

吗啡的性质:具有酸碱两性,3 位弱酸性的酚羟基,17 位碱性N-甲基叔胺纳洛酮的作用特点:阿片μ受体拮抗剂,用于吗啡中毒解救

吗啡的构效关系(半合成类镇痛药)

叔胺是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氮原子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使μ 受体激动剂转变为拮抗剂。酚羟基被醚化和酰化后,活性及成瘾性均降低。羟基被烃化、酯化、氧化或去除后,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

分类:吗啡烃类、苯并吗喃类、苯基哌啶类、苯基丙胺类/氨基酮类合成:哌替啶盐酸美沙酮的作用特点:μ 受体激动剂, 成瘾性较吗啡小,成瘾发生慢。用作戒毒药。 有效镇痛药的结构要求,或构效关系如下:

作用靶点:课上要求的每个药物

第5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5.1 强心药

强心药主要增强心脏收缩力,临床常用药主要有:强心苷类、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钙敏化剂。 强心苷类抑制心肌细胞膜结合的Na+,K+-ATP 酶(钠泵),并进一步导致细胞内参与激活心脏收缩力的Ca2+增加。

8.2 作用于离子通道药物

当前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心血管药物主要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钾离子通道阻滞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

8.2.1 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的作用与临床应用:抗心绞痛抗心率失常抗高血压

钙拮抗剂的结构类型:二氢吡啶类、芳烷基胺类、苯并硫氮杂卓类、二苯基哌嗪类 构效:

1,4-二氢吡啶环是活性必须结构。

2,6 位取代基应为低级烷烃。

3,5 位羧酸酯基取代活性最好,且两个酯基不同者冠脉扩张或降压作用优于相同者。 3,5 位若为其他吸电基取代,可由拮抗作用转为激动作用。

合成: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

稳定性及结构:硝苯地平钠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

合成:盐酸美西律

作用特点:利多卡因的两个药理作用

8.2.3 钾通道阻滞剂

钾通道作为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

8.2.4 钾通道开放剂

钾通道开放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等。

8.3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有 Mg2+-ATP 酶抑制剂(胺泵抑制剂)、作用于α受体药物、β受体拮抗剂。

8.3.1 Mg2+-ATP 酶抑制剂

作用特点:该类药物多具有降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的特点。

稳定性:在光和热的影响下,利舍平的3β-H 能发生差向异构化为无效的3-异利舍平。

在光和氧作用下易氧化变质,先生成3,4-二去氢利舍平(黄绿色荧光),再生成3,4,5,6-四去氢利舍平(蓝色荧光)。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8.3.2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主要有α2 受体激动剂、α1 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按作用的选择性分类分为三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 1 受体阻滞剂、非典型β受体阻滞剂。

合成:可乐定、盐酸阿替洛尔

8.4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

8.4.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此类药物有三类:含硫基类、含二羧基类、含磷酰基类 ACE 抑制剂

作用特点:此类药物中的巯基常会引起味觉障碍和皮疹的副反应,但减少剂量或停药后该副反应可消失。

合成与结构:卡托普利

ACE 抑制剂的构效关系:(1)ACEI 分子中有三个基团与ACE 的结合点相结合: 与ACE 的锌离子结合的基团,如巯基、羧基、次磷酰基,与ACE 的正电荷以离子键结合的阴离子部分,即末端氨基酸部分的羧基,与ACE 的供氢部位以氢键结合的基团,即酰胺部分的羰基

8.4.3 血管紧张素II 受体(AT)拮抗剂(AT1 受体拮抗剂)

8.5 NO 供体药物

临床常用 NO 供体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和非硝酸酯类。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

8.6 调节血脂药

8.6.1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从实质上降低了内源性胆固醇的水平,能显著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水平,并能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使胆固醇的结合形式从有害到无害。具有降血脂作用,副作用较少。他汀类的活性形式:酯键水解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3,5-二羟戊酸(I 部分)是抑制HMG-CoA 还原酶的

活性必须基团

8.6.2 苯氧乙酸类

合成:氯贝丁酯、吉非罗齐苯氧乙酸类降血脂药的构效关系:

羧基为降脂活性必须基团,若为酯或酰胺衍生物活性不变,羧酸α碳上有两个甲基取代, 或插入苯氧基可增强降脂活性。

中间连接链部分n 的数目为0 至3 均有较好的降脂作用。若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可以增强降血脂活性。

第六章 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一节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

经典型绝大部分有中枢副作用(镇静、防晕动、止吐)

分类:乙二胺类、氨烷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

西替利嗪作用特点:引入亲水性羧甲氧烷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BBB),镇静性大大减少。 盐酸苯海拉明作用特点:中枢抑制作用显著。还用于晕动及妊娠呕吐。 阿伐斯汀作用特点:引入亲水的丙烯酸,,中枢副作用较小。

阿司咪唑作用特点:非镇静H1 受体拮抗剂(低BBB 渗透率)

合成:氯苯那敏

经典H1 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按上课记忆)

第二节组胺 H2 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

抗溃疡药物配合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幽门螺杆菌

分类:含柔性连接链类、二元芳环或芳杂环类

第四节 质子泵抑制剂

作用靶点:H+/K+-ATP 酶

第7 章抗生素

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 3,氨基糖苷类;4,大环内酯类; 5,氯霉素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 11.1.3 青霉素类

结构: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命名规则

内源性过敏原:来自生产、贮存、使用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产生的高分子聚合物。

阿莫西林及含有氨基侧链的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侧链游离氨基具有亲核性,易聚合,阿莫西林聚合速度快,原因是侧链酚羟基对聚合反应有催化作用。 结构特征: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6 位碳原子上的氢用甲基或甲氧基取代,将导致活性降低,基团体积较大时,则活性消失。但甲氧基的取代可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2 位羧基是活性必需基团,若将其转化成硫代羧酸或酰胺,活性不变,但羧基被还原为醇

时,失去活性。对其羧基可利用前药原理进行结构修饰,如酯化可增加口服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 6 位氨基的侧链可用不同的杂环进行取代,其活性可以得到增强。当侧链的取代基含有极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增强其活性。引入吸电子基团能提高药物对酸的稳定性,引入位阻基团能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青霉素酰化酶 偏碱性 合成:半合成法。

11.1.3 头孢菌素类

7 位酰胺侧链的取代基是抗菌谱的决定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并提高抗菌活性。 7 位氢原子以甲氧基取代可增加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

S 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将其改为碳或氧可提高抗菌活性。

3 位取代基即可提高抗菌活性,又能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性质。

第一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虽耐青霉素酰化酶,但不耐?-内酰胺酶,对G-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对G-易产生耐药性。

第三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顺式体的侧链部分与?-内酰胺环接近,因此具有对多数?-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性

11.1.4.1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某些抗生素还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即被酶水解失活,这是耐药的主要机制。

结构及合成:舒巴坦、舒它西林(协同前药)

11.2 四环素类抗生素

结构:四环素

作用特点:四环素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用于各种G+、G-引起的感染,耐药严重,毒副作用比较多,引起小儿四环素牙和骨骼生长抑制。

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四环素类抗生素C-6 上的羟基和C-5a 上氢发生消除反应;在pH2-6下,C-4 二甲胺基很易发生可逆的差向异构化;碱性条件下,由于OH-的作用,C-6 上的羟基形成氧负离子,向C-11 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经电子转移,C 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isotetracycline)。 1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该类药物作用特点:该类抗生素对肾脏毒性大;引起不可逆耳聋,尤其对儿童毒性大。

11.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类药物主要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结构改造:为增加红霉素对胃酸的稳定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由于酸性条件下主要是

C-9 羰基和C-6 羟基脱水环合,因此考虑将C-9 羰基和C-6 羟基进行保护。罗红霉素是红霉

素C-9 肟衍生物,罗红霉素对胃酸有较好的稳定性

11.5 氯霉素及其衍生物

作用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和斑疹伤寒等,对其他感染如尿道感染等也有

疗效。长期和多次应用可损害骨髓的造血功能。

第八章合成抗菌药

分类:磺胺类、喹诺酮类

8.1、磺胺类和抗菌增效剂

作用特点:磺胺醋酰钠,水溶性制剂,用于眼科感染疾病的治疗。磺胺嘧啶,强抗菌作用,

易渗入脑脊液,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

结构:SMZ、SD、磺胺醋酰钠

合成:SMZ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对氨基苯磺酰胺为活性必需基团,邻、间位无效;

苯环若被其他芳环或芳杂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N4 上一般无取代基,若有,则必须在体内易转化为游离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

N-,-NO2,等;

N1 上为单取代,大多为吸电基,可使活性加强,如酰基、芳杂环。N1,N1-双取代一般丧失活性;

8.2、喹诺酮类抗菌药

结构:环丙沙星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3 位COOH 和4 位C=O 是活性必须基团,与DNA 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不可缺少。

6 位:引入氟原子,与DNA 旋转酶结合力增大,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增大 7 位取代活性增强(以取代或无取代的哌嗪、吡咯、吡咯烷基等五六原杂环较好

第九章抗肿瘤药

第一节 直接作用于DNA 的抗肿瘤药

分类:烷化剂类、铂配合物类(顺铂)、博来霉素、作用于DNA 拓扑异构酶的药物(喜树碱)

一、烷化剂类

1、氮芥类:

基本结构: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载体部分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稳定性,提高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降低毒性。

当R 为脂肪烃时,推电子作用,为强烷化剂,选择性差

当R 为芳烃时,拉电子作用,选择性增加,毒性降低。

合成及结构:环磷酰胺、卡莫司汀

第二节干扰DNA 合成的抗肿瘤药-抗代谢类

分类:嘧啶、嘌呤、叶酸拮抗物结构:5-氟尿嘧啶

嘌呤拮抗物一般是模仿鸟嘌呤和腺嘌呤的代谢物次黄嘌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