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4

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

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了国家统业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4、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a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c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Why

原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

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 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地位: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4、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why:

A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B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C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项基本制度。(不是一党制,区别于多党制)

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政党制度内容:

A形成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

③民主党派参政的目的,是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B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不是监督被监督关系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能说是各民主党派联盟)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

重要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

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性: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5、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5、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

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

1内容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他们放弃宗教,而是要求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2、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地区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

1、类型: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基本要素: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最重要,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主权 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4.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5.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

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

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6.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

府间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

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①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②有局限性。

7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首先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家利益

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3.活动的目的。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国家力量

5坚定维护我国利益: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6.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重要性: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b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和平成为主体的含义:总体和平(现实可能性)但仍有不安宁。

2.发展问题

含义: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是主体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4. 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内容:

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二、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趋势不是已经形成的格局)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6.国际竞争(世界现在的局面: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

实质:以经济和科学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体现: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三、外交政策

1.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5.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6.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7.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7. 建国之际,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8. 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