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文常总结

1、 屈平(约公元前3xx年?~约公元前2xx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2、 陶渊明(约3xx年—4xx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3、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

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4、 王维(7xx年-7xx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

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体 。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也称为“王孟”。

5、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籍贯有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京兆)两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王昌

龄(西元698-7xx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6、李白(7xx年x月x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xx年病卒,享年61岁。

7、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

8、白居易(7xx年~8xx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9、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xx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xx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4、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第二篇: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文言文总结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 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词类活用

1、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

(2)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2、课文词类活用归纳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四、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