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分析

一、试卷分析与评价

此次考试试题分七个部分:语言文字辨析及运用,文言阅读及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大小现代文阅读,写作。试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约占77.3%。从考查层次上看分为四个方面:识记、理解、应用、鉴赏评价,其中识记约占5.3%,理解与应用约占84.6%,欣赏评价约占9.3%,试题突出了对语言运用和写作能力的考查,

从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第一轮课本复习内容为依据,以全国卷Ⅱ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在重视语文积累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试题有如下特点:

1、依据“三维”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现代文选文在力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着力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四道客观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第14、15、16三个小题重点考查学生提取和辨别信息、分析和概括以及鉴赏和评价的能力,题干设问语简明,有效的降低了难度。第17小题考查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的能力。文言文在考查文言字、词、句的释义和理解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把翻译放在重点位置来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更符合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

2、把握语文学习特点,注重考查语文积累、整体感知和理解运用,突出学以致用。 试题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把易错的、把握不牢的知识点再次显现,比如文言词语中的“过”,成语中的叹为观止(感情色彩),“一群芸芸众生”(部分语意重复),病句中枝干梳理法(D:生物入侵就是物种),名句名篇默写的大部分内容在以往的考试及最近的复习中都出现过。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较陌生外,全是高中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第18题的改错、第19题的概括寓意、第20题的转换成整句等都体现了理解运用、学以致用。 3、作文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

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能很好的考查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写起来顺手。作文得分普遍在43分左右。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2、 部分题目答题分析(随机抽样)

从抽样来看,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1.选择题部分

基础知识即选择题的4个小题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语音、成语、辨析病句到语意连贯,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可,但与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从抽样情况来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很多在第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反复强调的字词都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对常用熟语的意思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答题不正确。文言知识不牢固,遇到稍微“面生”的实词虚词便无从下手,如“严武过之”中的“过”(本为看望、拜访:“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但好多同学不认真辨析,草草了事。

2、名篇名句和诗歌鉴赏:对名篇名句掌握不太好,古诗文默写共5分,大多能得到2-3分。主要是错别字多,如 “长(常)使英雄泪满襟”、“枯松倒挂倚(依)绝壁”、“杨柳岸(暗)晓风残月”等;有的答所非问,张冠李戴。把《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句和《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两句混淆。诗歌鉴赏问题较多,显示出考生对表达技巧这一基本的知识掌握不牢,甚至不明白表达技巧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以景衬情”这一基础知识,很多回答似是而非,另外也不知如何表达,不知一些专业术语,这与我们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还没有进行系统复习有关。

3.现代文阅读中,科技文阅读丢分严重。学生不知道把题枝放到原文中对照来得出正确答案。文学作品阅读中语言表达能力有欠缺;筛选信息较正确,但概括能力欠缺,如14题,答出了“三美” (本色之美、深刻之美、忧伤之美)的内容,但不知概括。对文中重要的句子不知道怎样具体去理解和阐发;对文章的宏观把握不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思维低幼化,体现在思考问题上的平面化,只看到事物的表层现象,看不不到实质;不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这与教学中没有具体落实可以操作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有关,令学生长期以来无所适从,望现代文阅读而却步,甚至离开语境瞎编乱造。

4、对于语言运用题,不能将大量的阅读运用于实践,特别是不能把阅读中形成的语文素养灵活地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如19题中缺乏语言的概括能力,20题不熟悉整散句的转换及其特点和解题规律;这也反映出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5.作文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反映出的是不会联系材料,写成了话题作文,还有就是缺少新鲜材料,观点与材料脱节。书写潦草,标点不规范。

三、今后教学建议及反思

课本复习即将结束,第二轮复习中我建议做好如下:

1、基础知识:对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熟语要突出重点易错的内容,放手要学生去做,教师定期检查,并引导督促学生经常性地回头看,教学中不盲目求快赶进度,加强抽查,时刻掌握学生在这个考点的常见错误类型。对6种病句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强化语感的同时,认真总结辨析病句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理法,造句类比法等。

2、文言文复习在抓紧敦促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的重点文言文,“一传”(廉蔺列传)、“二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三论”(师说、六国论、过秦论)、“一小说”(促织)等,以积累《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梳理18个文言虚词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以”、“而”等;总结并归纳一般的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特点;增加文言语段的阅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重视文言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链接点,如“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性的操作规律;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坚持经常性地练习。

3、诗歌鉴赏:及早着手对古诗词鉴赏的复习,尤其是进一步巩固并牢牢夯实关于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从现在做起,敦促学生熟悉背诵课文上的古典诗歌,并补充相应的练习,一则达到对名句名篇的复习,二则培养其鉴赏能力。

4、对现代文,认真落实《考纲》三个大块,九个小项的要求,确实培养能力和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规范答题意识,严格要求,特别分点表述的意识和规范书写的意识;多读多练勤总结,及时总结交流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5、对于语言运用,教学中要强调语言的实用性,教活语文活教语文;培养概括能力,对改错、压缩、仿写、句式转换、连贯得体等明确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并且不断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练习中锻炼能力。讲清每个知识点所含盖的基础知识,并且灵活应用,解决各种实际语言问题,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6、作文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审题,可以适当做一些审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理性关注现实关注人文,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厚重感;继续练习常见常用文体的写作,使大多数学生准确掌握一般文体的写作能力;规范书写、文面、标点符号等。

 

第二篇: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1. C (这种心理只是间接原因,并且不是一直缺席,而是“有时缺席”,“先前我国书法界

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

2. D (A项,书法艺术以什么为开端还没有定论,原文是“如果”以甲骨文为开端;B项,

日本从中国汉代开始派遣使者学习中国书法,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也曾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书法,但都不是“一直派遣”。 C项“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不是对它所有时代的书法都很自信。)

3. D

4.B(贷:饶恕)

5.A(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6.D(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儆百)

7.(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安??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共4分,语句通顺,1分)

(2)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庭”,可意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共4分,语句通顺,1分)

8.(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9.(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10.(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

11(1)(5分)CD

(2)(6分)①插叙的叙述方式,如“他”讲的故事。 ②对比(衬托)手法,如同学们先是不吃,后来却抢光山楂果儿;“他”的沉默与后来讲故事的深情感人作对比。

(3)(6分)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

(4)(8分)第一问答案要点:(1)和蔼。(2)富有爱心。张教师是一和蔼、富有爱心的老师形象。

第二问: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张老师通知砍山楂林以及故事结束后的言行,使小说展开自然,线索更清晰。②烘托母亲的形象,揭示红山楂的内涵。③深化主旨,使本文的感情不仅超越了母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大美。

12. (1)【答案】AD

(B项更主要的是“平凡”;C项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E项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5分,对一项给2分)

(2)【答案】(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著;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6分。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要求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总结概括出要点。)

(3)【答案】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2分)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 理解重要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4)【答案】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某些问题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种题型重在学生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要求观点鲜明、准确,理由充分,从文本出发。)

13.C.(A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B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多用来夸赞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亦指人技艺十分高超。C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句中使用正确。D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14.B。(A句中“不在于……而在于……”是并列关系,它们讲的也是一面的,前面讲的是两面的,应该在两个“它”后都加上“是否”,这样才能对应起来。C缺介词,应在“推出”后加“在”。 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部分句式杂糅。)

15.A

16.答案示例:摸石窟祈福,不但是一种迷信行为,而且损害了文物,反映出游客旅游文明意识的缺失。景区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17.示例: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拒绝时尚,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个性;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拒绝放纵,是为了追求完善的自身;拒绝烦恼,是为了追求恬适的人生??

18.作文: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3)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4)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