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规划师原理总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 3、我国市制由多层次、广域型市制。

4、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平面到立体、生产性到生活性、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策制度。

5、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科技革命和创新(根本)、全球化与新经济(重要影响)、城市文化特质(持续)。

6、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有形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7、城镇化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推进、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调控。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8、健康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 9、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国营企业为主导、乡镇集体经济、分散家庭工业、外资及混合型经济(房地产呢)。 10、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1、古希腊(广场庙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街道。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城市放射轴线(威尼斯圣马可、圣彼得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

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技术基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xx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5.8万人、3万人,恩温、帕克莱彻沃斯。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40万人,60万人,200万人,高层建筑,人车分离,昌迪加尔。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戈涅的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格迪斯的学说 3、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诺瑟姆)。

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超大城市、世界城市)

城市体系理论:贝利较好的结合了分散与集中发展理论,职能、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城市功能组织、城市土地使用形态、经济合理性、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形态、城市生活、城市规划方法论:综合规划、分离渐进、混合审视、连续性城市规划、倡导性规划。

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社会文化论,

邻里:六原则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内部道路,5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8、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周代,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东周,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 考工记》(周王城),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战国时期,大小套城,曲阜、济南、阖闾城。秦国,发展了“象天法地”的理念,咸阳,城市交通系统具有开创意义。礼制--曹操的邺城,功能分区。建业城,结合山水,即形胜。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坊里制。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缩南扩,中轴线,皇城南形成商肆。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是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9、中国近代和当代:xx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批城市规划: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郑州、无锡,抗战后:颁布〈都市计划法〉,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城市规划最高成就。建国初期:西安、兰州、太原、洛阳、包头、成都、郑州、哈尔滨、吉林、沈阳、抚顺等规划被批准。 10、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10.1、可持续发展:19xx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xx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19xx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0.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系

1、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2、现代规划的基本特点: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基本构成:社会实践、政府职能、专门技术,即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工作体系。 3、公共政策属性(规划的作用):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改善人居环境。

4、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政府部门的规划师: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管理双重职责。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政策的贯彻、专业技术的运用、社会利益协调。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提出合理建议、进行技术储备。私人部门的规划师:各自行业的利益诉求。

5、法规体系的构成:法律、法规、规章、范性文件、标准规范。

6、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法制定规划、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先规划后建设、考虑人民群众需要、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原则(依法依策扶弱20)。

8、公众参与规划: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原则:公正、公平、参与、效率。

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核心是中心城市,关系是相互联系,特征是层次性的(区域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有层次)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撒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指导总规,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编制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阴户血虚)。

4、强制性内容: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控两重)

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

1、总体规划的作用:先导和统筹作用、手段,公共政策属性、法定依据、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 2、主要任务: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性质、规模,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划定三区,配置城乡各项设施,公交优先,保证城市安全,突出城市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

2、总体规划的原则: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节约型城市、提供方便生活、统筹基础设施。基本要求:规范化、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

3、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用实物和图纸表达。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

4、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其他因素:土地产权、农民征地补偿等。城市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建设、环保。

5、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分析论证目标、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原则确定市域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各城镇人口规模、原则确定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初步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布局原则:城乡结合,统筹安排,功能协调,结构清晰,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80以上设计车速,1500-2500米)、主干路( 40-60设计车速、700-1200米)、次干路(40,350-500米)、支路(不大于30,150-250米)。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道路红线宽度:快速路(60-100)、主干路(40-70)、次干路(30-50)、支路(20-30)。一块板:次干路及支路。两块板:设计车速大于50公里。三块板: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

8、我国城市交通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应逐步发展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适度发展私人交通。 10考核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迅速、准点、方便、舒适。城市每800—1000人,中小城市1200—1500人。密度达到市中心区3~4公里,边缘地区2~2.5公里。主要线路的长度8—12公里。

11、历史文化名城(两个以上街区)保护内容: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古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

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划定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近现代史迹型、特殊职能型、一般史迹型。 12、历史文化街区(大于1公顷)保护内容: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保护的原则和目标;建筑物的保护、维修、整治方式;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分期实施计划、近期实施项目的设计和概算。 13、市政设施总规内容:发展目标,提出水资源能源利用与保护战略,合理布局重大设置和网络,制定政策,规定和实施措施,设施规模和布局,干线系统走向。总规主要是量、源、估算、位置、布局、干线走向。强制性内容有水源保护地、蓝线和重大市政设施。

14、市政设施控规内容:提出水质水压要求,污水处理工艺,河道中心线和蓝线位置,高程衔接,洪水位断面和河道高程,配电站、10kv及以下电网,电台保护界线,计算管径,确定用地。

15、防灾减灾内容:总规是设防标准、设施布局、对策和措施、组织生命线系统。详细规划是布局,数量、标高和疏散场地。

16、专项规划:1、划定消防分区,明确消防重点;确定消防站点布局、消防通道及疏散场地。安排消防分区,提出大型公建、广场主干路、旧区改造的设施规划,提出危害大的工厂仓库加油站、古建筑、文物单位、燃气管道液化气站保护措施,制定消防站点,指挥通道的规划。2、城市需设防地区范围设防等级防洪标准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设防方案,防洪堤坝走向,排洪设施位置和规模;防洪设施与城市道路、公路、桥梁交叉方式;排涝防渍的措施。计算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制定规划方案,包括河道综合治理,蓄滞洪区、非工程措施规划。3、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标准,建设用地评价,措施,防止次生规划,震前应急和震后抢救,人才培训。4、预测战时空隙规模和破坏程度,确定疏散和留城人口,以留城人口确定人防工程。重点设防城市要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对地下防灾(包括人防)、设施、基础工程设施、公共设施、交通设施、贮备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安排。

17、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18、竖向规划:总体规划阶段城市用地组成及城市干道网、城市干道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道的控制纵坡度、其他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标高、分析地面坡向、分水岭、汇水沟、地面排水走向。详细阶段设计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

19、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空间资源包括三方面的含义:资源蕴藏量;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效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总量。下沉式广场属于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分总体和详细,详细内容为各专线地下空间设施的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关系,对地块之间连接做出指导性控制。

20、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市域图纸,5-20万,中心城区图纸0.5-2.5万。

21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1)划定规划区范围;划风景,自然,湿地、水源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2)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城市主干路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4)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线等。(5)城市防灾减灾,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

第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的作用:是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2、近期任务;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

3、编制近期意义: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的需要,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4、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重点内容: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确定时序方向布局,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5、遵循的原则: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6、强制性内容: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

1、乡和村庄规划的内容:规划区范围,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