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刘伟科

根据自已制定的教科研骨干研修计划,我认真读了《没有办不好的学校》、《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二本教育理论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教研工作者 ,这两本书让 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应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仅是教师的特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正视现实,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实践;理念更新了,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作为一个带领学生进入新世纪的的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和迫切。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融合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既有西方人才模式:知识面宽、有创造力、有适应性、

有独立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东方人才模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高的知识深度、较强的理解水平以及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培养出了一部分的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通过与西方人才的比较,我们发现,应吸收传统和西方教育理论中的精髓。既要肯定传统理念中的优秀的部分,还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既要认识到西方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能去芜存菁。这样才能培养教育出未来的强者,我们的民族才能更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东方。新形式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高尚师德修养、专业素养。提高师德修养要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但包括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还要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管理、教育研究能力;同时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发展很快,教育工作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想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使我们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认清前进的方向,才能与时俱进。

 

第二篇: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我认真地读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体会很深。教育是一部高深的教科书,而教师职业道德又何尝不是呢?新时期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一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免得误人子弟!试想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在师德方面又做到了多少?通过学习,其中给我感悟最大的是教师之爱!爱让教师更加自信。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有把爱学生作为为师的主张,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倡导“爱满天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从而主张“把整个心灵给孩子们”。前苏联另一位教育家赞科夫则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儿童。”确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爱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体现于学生的身上,体现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教书育人,以情感人!我们应该深知,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们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心坎上,随时随地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

己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之心去感化他们。“尊师爱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师生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行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尊师”,而忽视了“爱生”。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应该是“互尊互爱”,倡导的是师生互为精神关怀者。当你去爱学生时,学生会同样爱你。当给学生一桶的爱,学生回报你一杯的爱,就非常的满足了。爱让我快乐,使我满足。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一本令我体会较深的书籍《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它是“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中的一部。本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读过此书之后也使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教育系统中,要求教师灵活多变并富有创造力,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和纽带,是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因而社会期望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如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所以,社会学要教师反映历史和现实中最美好的东西。从教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来看,教师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使青少年一代的思想行为符合本社会制度的价值观、规范和习俗,从而保持特定社会形态的延续性。这就是教师的地位、职责和社会角色。 “教师就是在学生稍有不慎,做事(这里指做事造成的结果)没能如他所愿之时,便理直气壮地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责备者吗?”、“教师就是自己在家里不顺、在外受气之后,有权毫无顾忌的向学生‘倾销’其怨气、发泄其无名之火的‘愤怒之神’吗?”、“教师就是在他‘事业’亨通、荣誉满身之时,便可以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大吹大擂的高谈阔论者吗?”、“教师就是还未为学生和社会真正做出一丁点儿贡献的时候,便硬要别人和社会看重他、尊重他的索求者吗?”、“教师就是在节骨眼上可以操纵学生的成绩能否及格、能否毕业、能否继续深造的命运之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教师是有可能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的民主倡导者吗?”在理论上讲,或许是有可能的;但在实践层面上,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之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无论在生活阅历上、知识水平上、理解程度上,师生之间的差距是无可否认的现实,尤其是教师始终有让学生敬畏的一面。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起源于对教师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惊奇,它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理解方式,是对比自身更伟大的意义的洞察。对教师的敬畏是学生认识到了教师的内涵不只是它现在的样子,它还代表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面。

从比较公正的立足点看,其实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物质待遇比较清贫的事业。但教师的人格不能清贫,教师的精神不能疲乏,教师的教育爱(当然教师不能把对受教育者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已。)不能吝啬!虽然有的教师为了生活的无可奈何而从教;有的为了有个工作、有事可做而从教;还有的则为了理想而在教育战线上不辞劳苦、奋力拼搏。教师要能达到:任凭窗外繁花似锦,向其迷惑,仍心如古井明澈见底,稳做教室,不为所动的精神境界。这又谈何容易呀!一般说来,教师都有较强烈的自尊意识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十分爱惜自己的名誉、声望,不甘示弱;希望别人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格,渴望他人关心、同情、友爱和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不平凡事业;要求在社会群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尊严。 从原初的意义上,教师是学生趋益避害的引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最高价值取决于他对学生有用,取决于他的社会工作效果。只有一个真正的教师才懂得作为教师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给予。这只有在面对面地与学生相遇时,在满足更高的需要时才能体会到。教师不是以某种潜在方式贮存能量的场所,而是有个人经验和个人思想的具体个人——他被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即理解、承认、应答和超越现状。他是可以被提出要求的人,有能力对要求于他的作出积极响应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