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得出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环境、静脉的选择、进针角度、固定及护理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儿  静脉输液  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最多的一项护理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儿科,因其患者的特殊性,静脉输液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还是引起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1]。因此,作为儿科护士,不仅要加强技术练习,更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1.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要求护士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沉着、稳健,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2]。由于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存在一个患儿六个家长的现象[3],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的影响,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2.环境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作用

2.1自然环境影响

操作台周围的光线的强弱,照射角度等都会影响护士操作水平的发挥[4].光线应充足,操作台高低适合,输液物品摆放合理方便取用。病室或留观室的布置应色彩鲜艳,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着装也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

2.2社会环境影响

护士作为一个行业,其社会地位低,对护士职业的不尊重与不理解仍然存在.所以,社会的理解、家属的支持,会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5]。

3.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6]

3。1 0~3岁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因小儿出生至3岁,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极为丰富,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选择时应选表浅明显的静脉,有些部位如耳后、顶部应剃去头发,便于消毒和选择,选择时注意区分动静脉,动脉淡红色触之有波动感,静脉淡兰色触之无波动感.

头皮静脉的选择也按一定的顺序,先是颞浅静脉、前额静脉,最后是耳后静脉[7].

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一般显示2~3条静脉,特别表浅显露,细长面直,易于固定,成功率高[8]。

正中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率高。

耳后静脉位于耳后,表浅显露,粗长而直,易于固定,但对于护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当前两处静脉不明显时可考虑耳后静脉,头皮静脉触之有沟状感觉,因此更易穿刺.

3.2  3岁以上的儿童选择四肢浅静脉。

手背静脉一般显示1~2条,其特点是粗而直,表浅呈淡兰色,富有弹性,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

足背静脉也显示1~2条,较手背静脉细而直,亦呈淡兰色,表浅易于穿刺.

头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较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粗且直,富有弹性,但不易固定,通常用于肥胖儿、脱水、休克的患儿[9]。

4.静脉穿刺点的选择

在确定静脉输液部位后,选择穿刺点和穿刺角度 [10].

看静脉:对于明显易看的血管选择避开关节部位、骨隆突处、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治疗手段进行合理的选择 [11]。

摸静脉:对于肥胖的患儿其皮下的脂肪多,血管较深,可用指尖按照解剖部位探查.

手推指压法:主要用于水肿患儿,应行按摩推动局部,使血管显示后再穿刺,因组织内的渗液未全消退,进针要比平时略深。

轻压横摸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应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

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热敷法: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提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拍打法:经过以上方法仍无法找到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轻微的刺激,血管多数可显露。

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脱水患儿的血管,宜采用负压进针法[12]。

5.一般静脉穿刺法

5.1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而平稳,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刺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5.2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浅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手背可采用常规进针角度。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6.固定

6.1 穿刺时患儿的固定

6。1.1头皮静脉穿刺一般可以将患儿采用全身约束法[13],或采用两人分别站地患儿两侧,一个用前臂夹住患儿上半身,同时用双手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个用双臂夹住双下肢,同时用双手固定腰部及双手.

6。1.2周围静脉穿刺 由于儿科患者生理解剖特点,在静脉穿刺时,一般可不采用握拳法,而是在穿刺时患儿将五指伸出略弯曲护士用左手将患儿四指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不仅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而且还能防止患儿在反抗时造成穿刺不成功.

6.2穿刺后输液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的方法和手法又是保证输液畅通的关键[14]。

静脉穿刺成功后,首先保持穿刺部位基本稳定,左手拇指轻固定针柄或用拇指垫在针柄下面,也可采用用拇指固定近针侧的软管,这时用右手迅速取胶布固定,先固定针柄,再采用创可贴式的胶布固定穿刺部位,接着再取一条胶布在针柄下用“u”型法固定,将软管向上盘起用胶布固定,最后将输液管固定在耳廓或穿刺部位附近的躯体上.当患儿突然运动时,因输液器牵引的着力点落在粘连着的身体其它部位,还可以防止患儿因好奇拉扯输液管的可能,而起到了降低针头移位的保护作用。手足部还可选用夹板固定法,根据患儿穿刺部位的大小,粗细选择合适的固定工具[15]。固定大隐静脉时,应将夹板固定于足跟,看护者扶住足趾部分轻轻向下,防止踝关节活动,而穿破血管.

7.输液过程的观察和拔针的处理

小儿静脉血管较细,且多动易哭闹.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勤巡视,当发现因多动或出汗引起胶布粘贴不牢的现象立刻重新粘贴.拔针时,先分离压迫针眼处的胶布,拔针时要求又快又轻,交待家属用拇指按压[16]穿刺部位,因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可能不在同一个位置,拇指接触面较大,这样能同时按住两个穿刺点,防止皮下淤血,稍用力按压5分钟即可。

8.健康教育和有效沟通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进一步拓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的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17]。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形式[18]。穿刺前应向家属解释穿刺的部位、目的、意义以及穿刺后的看护方法,取得家属的配合,对待患儿可选择转移注意力+奖励的方法[19],这样就能减少患儿的恐惧感,输液穿刺容易获得成功,也可防止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家长的不慎护理而造成重新穿刺。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应始终保持语言和蔼,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用稳重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依赖[20].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因其给药快速、有效、刺激性小、痛苦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儿科输液难度大,要求我们护士更应该加强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患纠纷与防范,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xxxx,17(11):1027-1027。

[2]孔祥珍, 小儿静脉输液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昆明医学院院报,xxxx同,(1):150-150.

[3]王香,何君,门诊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管理,中国社区医师,xxxx,8(148):91-92。

[4]徐金霞,吴春芳,影响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的因素与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xxxx,11(214):xxxx—xxxx。

[5]王丽波,李秋洁,杨玉美,曹俊环,护士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xxxx,44(6期):495-497

[6]马志会,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xxxx,73:12183—12183

[7]赵丽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中外医疗 xxxx,05 131—131

[8]杨洪涌,杨长玲,小儿静脉输液的体会,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xxxx,142:15471-15472。

[9]袁小莲,小儿大隐静脉穿刺探讨,护理学杂志,xxxx,19(10):57-57。

[10]杨明杰,刁为英,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的体会,中国民康医学,xxxx,22(8):993-993。

[11]刘金荣,白秀珍,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探讨,职业与健康,xxxx,24(3):263—263.

[12]梁春英,负压原理穿刺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效果观察,中国新医学论坛,xxx,7(8):29—30。

[13]李会芹,约束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中国农村医学杂志,xxxx,6(3)47—47。

[14]麻淑君,孔祥颖,林萍,小儿静脉输液针头不同固定方法xxxx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xxxx,30(3):f0003—f0003。

[15]刘敏,肖美萍 粘贴固定板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赣南医学院学报 xxxx,2:240-240.

[16]王大成 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护患交流小技巧 解放军护理杂志 xxxx,24(2):27-27。

[17]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护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890-891。

[18]康艳丽,曾繁杰,赵洋,王霞,健康教育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吉林医学 xxxx,29(14):1221-1222。

[19]贺芝兰,罗凌青,万俊丽,小红花奖励法在小儿静脉输液穿刺中的运用,中国保健营养,xxxx,4:15—15.

[20]王运姣 难度较大小儿静脉输液的体会及心理护理 医学理论与实践 xxxx,21(9):1101-1102.

 

第二篇: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更易发生院内感染。为探讨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我们收集了3年来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35例,对发生院内感染的8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易感因素,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本科20##年5月至20##年5月期间收住院的白血病患者335例,发生院内感染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5~73岁,平均34岁,感染率为26.27%。均符合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本组88例院内感染中,31例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26例,败血症12例,口腔8例,泌尿道5例,皮肤4例,肛周2例。有52例在病程中送血、痰、尿、粪、咽拭子检查,送检率为59.09%。有48例阳性标本,4例未检出病原菌,其中G+菌22例,占45.83%,G-菌11例,占22.92%,真菌15例,占31.25%。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2例。 
  2 感染因素 
  2.1 与化疗强度有关 本组患者中321例进行化疗,大剂量化疗有52例,院内感染38例,感染率为73.08%。而常规化疗269例,院内感染36例,感染率为13.38%。

  2.2 与白细胞数有关 白血病感染与白细胞减少密切相关,白细胞(2.1.4.0)?109/L,感染率7.46%,白细胞(0.6~2.0)?109/L,感染率21.53%,白细胞<0.5?109/L,感染率100%。
  2.3 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335例患者中,未用或仅用一种抗生素者85例,医院感染8例,感染率为9.41%。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者250例,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与侵入性操作有关 本组335例患者中,有侵入性操作者56例,医院感染者24 例,感染率为42.86%,而未进行侵入性操作279,医院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22.94%。
  2.5 与住院时间有关 88例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为8~96 d,平均32 d。<10 d感染人数2例,占 2.27%。10~20 d感染人数为27例,占30.68%。20~30 d感染人数59例,占67.05%。  
  3 护理对策
   3.1 切断感染途径
  3.1.1 空气的消毒 加强血液病房环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30 min。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56%,每天用2%消佳净消毒液拖地及擦拭物体表面2次。定期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3.1.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因此,进行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无菌技术。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置各种导管时须做好导管的护理及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防止医源性感染。
  3.1.3 洗手 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提高手的保洁意识,在进行医疗操作、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提倡即使在为危重患者作医疗护理操作戴手套以避免交叉污染时,也要做到手套一人一换。
  3.1.4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严格控制陪伴和探视,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要配带口罩。化疗期间注意观察白细胞数,白细胞数<1.0?109/L时,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3.2 预防内源性感染 大多数学者认为内源性感染与肠道菌群移位有关,内源性病原体来自患者本身。白血病患者,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组织对细菌、病毒、真菌的抵抗力降低,因而极易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粒细胞缺乏时,则感染较难控制。这类感染既不能通过隔离传染源和注射疫苗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也不能通过消毒、无菌操作来预防和控制。因此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
  3.2.1 口腔、鼻腔 含漱与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使常寄居于口腔的微生物脱落,能预防口臭与感染[1]。告知患者漱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每餐前后漱口,用软牙刷刷牙,以防出血,并用朵贝氏液或洗必泰溶液含漱。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易发生口腔溃疡,监测口腔pH值,pH值降低有促进白色念珠菌繁殖的作用。口腔pH值降低时改用3%碳酸氢钠溶液含漱。鼻前庭用棉签蘸洗必泰溶液滴鼻3次/d。
  3.2.2 外耳道、肠道 用3%双氧水滴耳液滴耳,1次/d,然后用干棉签揩干。口服肠道非吸收类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2]。做好患者个人卫生及饮食护理。
  3.2.3 皮肤、肛周 修短指甲、头发,定期药浴,每周1~2次,用1∶2 000洗必泰进行床上沐浴;每天更换消毒衣裤,保持清洁、干燥、舒适。每次便后使用消毒软纸擦拭肛门周围,并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防止发生肛周脓肿。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增加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要考虑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方面要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以有效控制感染;同时又要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性的产生。在化疗结束后粒细胞缺乏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缩短骨髓抑制时间,从而达到有效地防止感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