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高效课堂人人过关活动总结

高效课堂人人过关活动总结

为了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快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结合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高效课堂人人过关的倡议精神,小学部于20xx年x月至12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高效课堂人人过关课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参加本次活动的教师共有15人,其中特聘省特级教师1名。对本次活动,各位老师能够充分重视,积极准备,基本全面地展现了个人教学能力,也使听课老师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尤其在以下方面值得肯定:

1.我校自己探索出的四步模式在本次高效课堂活动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体现。预习领先、自学互教、精讲点拨及当堂检测,这样的模式在各个课堂中都能得到体现。

2.导学案应有更加广泛和普遍。除极个别课堂外,绝大部分老师都在课堂上使用了导学案。从内容设置到课堂流程也能使导学案得到比较熟练地应用。

3.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通过自学互教等课堂环节的设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体现,当堂检测也使学生课堂时间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效果得到了及时检测。总之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时间和面临的任务多了,学习能力锻炼的机会也就多了,也就更突出了。

4.多媒体应用意识得到了强化。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够使导课更有吸引力,知识容量更丰富 ,展现方式更生动,特别适合小学

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能看到这种意识和能力已经得到强化,教学资源正在被更有效地利用。

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引以为戒并注意及时改进:

1.高效课堂理念的核心和前提(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有: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导学案的应用是为了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尽管在大部分课堂中都在应用导学案,但是导学案实际利用价值却不甚理想,表现在:内容设置对象不清楚。比如目标设置部分,这些话是给学生看的,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所以怎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老师应该仔细琢磨的适应在导学案指导下的自学呢?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一遍还是学生自读之后再用这部分内容做指导开始自学呢?总之,不能让这部分内容被闲置,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屡次发现设置这部分内容被闲置和浪费另外,另外导学案应用不充分。听课者从学案中看到的是自学,从高效课堂精神体现的中心思想上,这部分也是教师智慧的集中体现,老师也在环节设置中明确体现了。但是在课堂上自学互教内容中,因为给的时间不够,方法引导不到位,导致任务不清晰,老师越俎代庖的现象不时发生。不少老师对到底哪部分内容自学,以什么方式自学,什么时候开始互教,怎么互教?认识模糊,行动不力。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语文、英语生词词组这些识记部分的内容数学课中基本公式学习部分的内容等,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自学互教,对通过讨论有可能突破的新知也应该让学生尝试体验自学带来的

成就感,但是自学互教环节在落实中却往往落到了老师一带而过的老路子上,高效课堂所提倡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核心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学习能力还是因方式停留在被填鸭的老路子上而没有实质性地提高。

2.高效课堂常态化意识还需加强。从这次讲课过程中,看到的互教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反映出常态化课堂中的问题:学生还是听老师讲习惯了,能自己简单参与自学环节就不错了,学生教学生,老师尝试很少,所以学生也不适应同学间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者进行探讨学习,自学互教意识可以说是浅尝辄止,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师生也都难以体现出熟练的流程和内容。我们在多次会议(论坛)中已经就高效课堂实施的长远意义做过阐述,希望各位老师坚定信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让学生动起来的时间和内容再多一些,力度再大一些,特别是要在推动该项活动常态化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使师生从长远发展和成长都受益。

3.学习途径还需扩展。在教师教研计划中,在该活动实施之初,已经对大家提出了拜心目中名师的倡议。但从个人计划内容及本次讲课实践来看,心目中的名师真正驻扎大家心目并对大家听课形成积极影响却难觅其踪。希望各位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能积极拓宽业务学习渠道,加快个人专业能力成长的步伐。

无论提法怎么改变,用智慧激发智慧,用热情感染热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这是课堂改革不变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充分认识高效课堂

改革的必要性,坚信我校高效课堂改革更理想的未来。为了加快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学校对本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老师和进步明显的教学新秀(教龄不满3年的老师)给予表彰。希望这些老师再接再厉,做好师院附小高效课堂的排头兵,更希望所有老师本着虚心学习,扎实提高的目的,加强业务学习,为使自己成为业务中的精兵强将而不断努力。

通过综合评议,评选出本次活动的各类奖项如下:、

一等奖:

优质课课件获得者:

新秀奖:

师院附中小学部

20xx.1.9.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总结

宋陵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工作总结

如何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以达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对此,我校根据教育局精神和宋陵小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讲课教学过程分析,将此次活动予以总结:

(一)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讲授的关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讲授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倡导“混合型”,“对话型”的课堂教学。那么,教师还要不要讲授?通过对不同学科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好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较高,不过一般不超出70%),同样可以起到启发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的效果。该教师讲的还要讲,需要多讲的必须要多讲,片面追求对话、互动,忽视教师的必要“讲授”,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为追求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刻意将讲授知识变成了提问回答,造成问题繁而无序,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得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得以实现。

(二)改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走进新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颇为流行。而事实情况表明,只注重“小组讨论学习”这一形式,存在很多的缺点,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等等,而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对小组讨论的目的、问题、时机及过程等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取得较好的成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提高了教学媒体运用效率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的进入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

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授课老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在演示中真诚的展示给大家,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师互动三个方面,现向大家总结汇报如下:

(一)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客体为主体。(学生方面)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领悟相关学科发现、学科知识及创造过程中的收获。因此,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很注重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行为,获得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他们对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自身经历、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

求知识,努力去尝试创新、感受创新、理解创新,大大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观察与实践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二)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有机结合(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有效地引导启发了学生,使教师教学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空。注重了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了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化,同时又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合理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我校教师的授课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同步发展。鼓励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这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授课教师结合平常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毫无保留的予以展示,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展现出来,开拓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将教师的宝贵经验予以普及,也为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更上一台阶,我们提出更长远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宋 陵 学 校

20xx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