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干部工作心得

记得xx年入学时,系主任张亦春教授给我们讲的第一次课就是“银行是门大学问”,而现在我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其内涵的深刻和广大,深深感觉到“内部审计也是一门大学问”。我xx年初参加农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四年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每年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体会都有所不同,以下是本人这几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不同阶段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了解,与各位内审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第一阶段,就是刚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业务操作熟悉,但对内部审计了解不多。和大多数内部审计同行一样,在参加审计工作之前,都是从事在具体业务操作,对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十分熟悉,但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不多。由于对内部审计缺乏较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是套用以前业务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这一阶段虽然也能基本正常开展审计工作,也能审查出一些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但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即缺乏一个合格内部审计师的基本素质,在审计中往往以业务流程的符合性作为审计发现的主要依据,过分注重操作过程的细节,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常会忽略了关键的风险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如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和相互制约等基本的内部控制内容。

第二阶段,就是参加内部审计工作2到3年时间之后,从各种渠道对内部审计有了一些了解,包括参加了各种审计培训、自学了一些有关内部审计的书刊,掌握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能部分将审计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初步具有了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能根据业务操作的经验,对被审计事项的一些重要风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一阶段,个人的内部审计综合素质提高了,但对具体业务操作则逐步开始有所生疏,因为业务品种及操作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审计人员虽然也要经常学习业务知识,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需要审计的业务都详细了解各种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个阶段对一些从业务操作岗位转入新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是一个关键时期,由于脱离了实际业务工作,对业务操作流程特别是一些细节可能生疏,如何克服这个阶段的困难,本人所在处室有位同事曾经说过:“审计人员有三类,一类是刚刚从业务岗位转过来的审计人员,他们熟悉实际操作,能按操作流程来进

行审计,虽然其审计发现可能只局限在某一方面如操作流程、制度的遵守。第二类就是几年前参加审计的人员,这些人在参加审计之前,有较丰富的业务操作经验,但由于近几年脱离了业务实际操作,对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开始有所生疏,这一类人如果不开始注重审计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可能变成既不懂业务又不懂审计,最后将被淘汰。

第三类人,就是参加审计工作多年,且对实际的原理和技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虽然对具体业务可能不熟悉,但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按一定的审计程序,分析研究被审计对象的有关背景资料和进行现场检查,分析评价其内部控制,发现控制的弱点,这类审计人员可以胜任大多数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包括不熟悉的业务的审计。”本人对这个理解十分认同,在脱离实际业务操作几年后,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即原有的操作经验可能会逐步淡忘,而审计工作的范围却在增加,不仅要参与原来熟悉的业务,还要参加一些不很熟悉的领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重点加强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较深入地学习了有关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学习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努力扩大知识面。经过这些学习和研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掌握层次上得到提升。对一项审计活动,不再只从操作层次上去审查评价,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角度,从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合理、有效方面去寻找风险点和审计重点,从而使自己的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以前很少接触过的业务项目也能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展审计工作。

第三阶段,就是经过一定时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初步具备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的客观性、审慎性和敏锐性。在审计实践工作中,能从风险管理角度,发现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个阶段是一个提高的长期过程,本人自认为也只处在初级阶段。对审计的理解的深入的过程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断学习有关的内部审计知识并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促进这个进程,我在XX年参加了cia考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用心体会其中的内涵,对自己的内部审计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利用实际业务操作的经验进行审计到忘掉实际操作,按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依靠个人的具有的审计职业素质进行各项审计职业的判断,我经历了近五年的时间,虽然这对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还仅仅是刚刚开始,但我还是想把我的内部审计工作历程和对内部审计的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内部审计同行交流,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接受大家的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资料来源:http://www.reader8.cn/data/xdth/

 

第二篇:银行审计干部工作心得

银行审计干部工作心得

记得xx年入学时,系主任张亦春教授给我们讲的第一次课就是“银行是门大学问”,而现在我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其内涵的深刻和广大,深深感觉到“内部审计也是一门大学问”。我xx年初参加农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四年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每年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体会都有所不同,以下是本人这几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不同阶段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了解,与各位内审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第一阶段,就是刚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业务操作熟悉,但对内部审计了解不多。和大多数内部审计同行一样,在参加审计工作之前,都是从事在具体业务操作,对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十分熟悉,但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不多。由于对内部审计缺乏较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是套用以前业务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这一阶段虽然也能基本正常开展审计工作,也能审查出一些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但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即缺乏一个合格内部审计师的基本素质,在审计中往往以业务流程的符合性作为审计发现的主要依据,过分注重操作过程的细节,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常会忽略了关键的风险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如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和相互制约等基本的内部控制内容。

第二阶段,就是参加内部审计工作2到3年时间之后,从各种渠道对内部审计有了一些了解,包括参加了各种审计培训、自学了一些有关内部审计的书刊,掌握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能部分将审计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初步具有了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能根据业务操作的经验,对被审计事项的一些重要风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一阶段,个人的内部审计综合素质提高了,但对具体业务操作则逐步开始有所生疏,因为业务品种及操作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审计人员虽然也要经常学习业务知识,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需要审计的业务都详细了解各种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个阶段对一些从业务操作岗位转入新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是一个关键时期,由于脱离了实际业务工作,对业务操作流程特别是一些细节可能生疏,如何克服这个阶段的困难,本人所在处室有位同事曾经说过:

“审计人员有三类,一类是刚刚从业务岗位转过来的审计人员,他们熟悉实际操作,能按操作流程来进行审计,虽然其审计发现可能只局限在某一方面如操作流程、制度的遵守。第二类就是几年前参加审计的人员,这些人在参加审计之前,有较丰富的业务操作经验,但由于近几年脱离了业务实际操作,对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开始有所生疏,这一类人如果不开始注重审计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可能变成既不懂业务又不懂审计,最后将被淘汰。

第三类人,就是参加审计工作多年,且对奶奶实际的原理和技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虽然对具体业务可能不熟悉,但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按一定的审计程序,分析研究被审计对象的有关背景资料和进行现场检查,分析评价其内部控制,发现控制的弱点,这类审计人员可以胜任大多数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包括不熟悉的业务的审计。”本人对这个理解十分认同,在脱离实际业务操作几年后,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即原有的操作经验可能会逐步淡忘,而审计工作的范围却在增加,不仅要参与原来熟悉的业务,还要参加一些不很熟悉的领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重点加强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较深入地学习了有关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学习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努力扩大知识面。经过这些学习和研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掌握层次上得到提升。对一项审计活动,不再只从操作层次上去审查评价,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角度,从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合理、有效方面去寻找风险点和审计重点,从而使自己的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以前很少接触过的业务项目也能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展审计工作。

第三阶段,就是经过一定时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初步具备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的客观性、审慎性和敏锐性。在审计实践工作中,能从风险管理角度,发现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个阶段是一个提高的长期过程,本人自认为也只处在初级阶段。对审计的理解的深入的过程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断学习有关的内部审计知识并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促进这个进程,我在XX年参加了cia考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

识包括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用心体会其中的内涵,对自己的内部审计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利用实际业务操作的经验进行审计到忘掉实际操作,按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依靠个人的具有的审计职业素质进行各项审计职业的判断,我经历了近五年的时间,虽然这对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还仅仅是刚刚开始,但我还是想把我的内部审计工作历程和对内部审计的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内部审计同行交流,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接受大家的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第三篇:审计工作心得

审计工作心得

转眼间从事财务审计工作三年了,既漫长又短暂。当我感慨时间转瞬即逝的时候,回想三年的经历又有着数不清的故事。非常感谢曾经带我做项目的审计经理,都是我的恩师,这是我走出大学后得到的最大财富。现在我就仅有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

财务审计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它需要的不单是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语言交流能力、人员协调能力、辩证逻辑分析能力、行业趋势以及经济形式的分析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全靠丰富的知识积累而成。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把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1、原来没有的业务凭空捏造(虚假收入、收益等)

2、业务真实但会计处理有误(藏利润、成本等)

3、有业务而不记录(账外物资等)

所有的财务报表错报漏报均是这三类中的某一个,或者混合使用。我就按顺序逐一介绍一下。

审计风险1我简称为“无中生有”。这是三种风险里最可怕的,要求的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的。我知道跳水比赛每个动作都有难度系数,目前我见到最高是3.8这个值,那么对付“无中生有”这类风险需要的难度系数应该是7.6。绝对不是开玩笑,因为“无中生有”包含两个分支:

1.1判断哪些业务可能是无中生有;1.2是证明它们是无中生有。我将其定位为高难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因为这类风险所涉及的业务对象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个阴谋。既然是阴谋,可想而知传统的审计方法是查不出来漏洞的。假如一个企业存在无中生有现象,那么我们查看的原始单据可能是伪造的,合同可能是假的,发函询证也都串通一气,因此这是一个高智商对抗“游戏”。

先说一下1.1这个分支,该环节的判断可不是凭感觉,因为一旦错了,损失的是耗费相当大的资源来证明这个结论,也就是1.2环节。我们的审计工作可不是爱迪生做灯丝实验那

样,证明这个假设错误也是成功,爱迪生有的是时间换N种材料实验,而我们需要的是在现有时间内找到无中生有业务,找不到就是审计失败。因此1.1的判断至关重要。

再解释一下1.2环节,前面我说过1.2环节的证明不是传统方法可以解决的,因为现在的被审计公司会对我们惯用的手法予以防备,显然再走老路必然会落入圈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计可施了。这里需要审计人员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授予3.8的难度系数不为过。那么到底如何证明呢,其实还是有方法的。由于我资历尚浅,姑且和大家探讨一下我的一种思路。任何一种谎言与阴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总是在人们的常规思路上掩饰的完美无瑕,却总会在不起眼的地方露出马脚。问题的关键就是审计人员如何找到这个不起眼的漏洞,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逻辑学给了我们这把钥匙。逻辑学分为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我们只需掌握传统逻辑就足够了。再把目光回到我们1.1环节得出的判断上,在

1.2中我们首先需要对1.1的判断得出N种逻辑推理。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总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们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能够尽可能多的分析出这些可能存在的连锁反应,然后与现实中的情况核对,如果截然相反,恭喜你已经找到狐狸尾巴了。

譬如一个企业收入比去年增加很多,我们怀疑有虚假成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收入增长可能有哪些连锁反应。这里有个秘笈,就是尽量分析出间接相关的连锁反应。(1)这个企业的人员工资与去年相比须有较大提高。因为收入大额增加必然会使工人的工作量增大,才能得到更大的产出,才有可能被销售出去。那么事实上工资是否有较大增长呢,如果没有的话工人一定有怨言,不妨去找工人做个访谈来证实一下。(2)如果这个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需要运费,那么运费一定会有相应的增长,不妨核对一下运费实际数并追查一下原始单据和相应的银行对账单。(3)、(4)??还会有许多间接相关的可能,需要审计的人员的逻辑推理与辩证,我相信这个证明过程就会明朗了。

对于审计风险1(包含1.1和1.2)的内容在07年的审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重视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导向审计。当然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更广,它不旦包含如何识别无中生有风险,还包括判断审计重点在风险类别1、2和3的哪个层面上。

审计风险2是我们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最常发现的问题,也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朋友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非会计专业的同仁们。可以说这是会计理论知识层面的问题,很多人

因为没有较强的会计功底而对它望而却步,其实大可不必,要想解决掉它也是有捷径的。下面我将重点介绍一下审计风险2应该关注的重点。

先与朋友们探讨一下如何学习会计知识。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譬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英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每学一个单元讲一个语法点,从初中到大学贯穿始末。然后学生脑子里一头雾水,似乎语法有成千上万条。但经过专业的语法老师的归纳串讲后却变得通俗易懂,按照词性(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等等分别讲解,从整体了解局部,从常规认识特例。原来语法完全可以两天学完。那么会计呢,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很多人曾一度受课本的影响而走进误区。所有的教材几乎都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科目顺序逐个讲解,学完后都被教材中所述的上百种业务分录搞得晕头转向。在遇到一向业务后我们所想到的不外乎是书上哪个地方有这个例子,借贷方各自应该是什么科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完全被束缚在教材上了。因为现实中有很多业务是教材上没有的,不是因为这种业务太新颖、太特殊以至于没有予以规范,而是因为教材不屑得归纳。

例如这样一个分录: Dr: 应收账款or其他应收款 1,000.00 $

Cr: 应付账款or其他应付款 1,000.00 $

请问朋友们会如何理解呢?我想书上几乎找不到它的出处,但类似于这样的分录却广泛的存在于被审计公司的财务处理中。如果我们已被书本束缚的话,在碰到这类情况时就会被客户的老会计忽悠的晕头转向。针对上面例子的分录可能会是以下的情况:

a. 客户做的重分类调整;

b. 客户的债权人和债务人清单上有同一公司,从而引起的对冲;

c. 客户隐藏成本费用,将其暂时放入应收账款or其他应收款;

d. 客户隐藏收入,将其暂时放入应付账款or其他应付款。

对于a和b的情况是正常的,由于难度系数太低,因此教材中不讲了,我也不再啰嗦。但如果是c和d的情况就出问题了,因此企业就是通过这些小得不起眼的分录达到了粉饰其财务报表的目的。

言归正传,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会计知识以应对这些问题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学习会计处理的精髓。对于会计学的精髓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2.1 借方发生额不是资产就是成本费用,贷方发生额不是负债就是收入。这是在不考虑调账、冲销以及结转分录的基础上所反应的真实经济实质。当然这条大家再清楚不过了,但往往最熟悉的东西却是容易被我们淡忘的。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我们不仅需要知道2.1这条真理,在我们的工作中更需要学会利用2.1的变型——资产与费用的划分是否合理,负债与收入物划分是否合理。在任何一项业务的会计记录中都会涉及这个问题。被审计公司也正是利用故意划分错误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前面列举的例子中的c和d就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没有高深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去发现这些审计风险呢,方法很简单,抓住这项业务的实质。只有我认识到了这项业务的经济实质,是费用还是资产,是负债还是收入就会迎刃而解。不妨拿资产和费用来说,所谓费用就是归属于当期的费用,换句话说它的支出是为了换取当期的收益,对以后没有直接影响。而资产的支出则能够换取以后多期的收益。 说到这里我需要对资产重新下个定义。通常我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时总是立足于它的来源和特征。比如我们给固定资产是这样定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有固定价值且可以可靠计量的有形资产。这样的定义的好处是很直观,但却不利于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固定资产按照它的归宿来下定义,可以这样来定义:有待日后费用化的经济支出。这样一来固定资产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实不仅是固定资产,所有资产的真实用途都属于这个范畴。存货的减少相应的结转了成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少是因为折旧的计提记入了相应成本,货币资金和往来款的减少除了归还负债都是因为支付了相应成本费用。投资的减少也会因转让后记入相应成本。因此把握住了这个划分规则后再来认识一项业务的经济实质,再加上我们的分析,被审计再打这张“乱划分”牌就不管用了。

2.2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权责发生制、重要性、谨慎性、一贯性原则。

说起这四个基本原则就好比英语学习中的语法一样。所有业务的分录设计都是围绕它们来规范的。通常我们总是在埋头学习每一项业务应该如何借贷,业务成百上千,岂不是越学头越大。但如果回过头想想,我们学习的每一笔业务都是在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会计学的基本原理。那么我们的会计教材完全可以只分四章,即第一章权责发生制、第二章重要性、第三章

谨慎性和第四章一贯性原则,然后只需把书上的业务按照这四项原则重新归类。我想这样的教材会更容易我们举一反三,更快的掌握所有业务。

对于审计风险2我也只能归纳这么多了。总体来说它容易掌握,只是通常会把刚入行的朋友们困惑一把。但只要抓住了会计的这两条精髓还是能在比较快的时间内拿下这一关的。 审计风险3又回到了审计学的层面上。这个风险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3.1被审计公司故意不记录,蓄意隐瞒;3.2由于工作疏忽或者业务量太大没有来得及记录。

如果是3.1的情况,就类似于审计风险1操作方法。审计风险1我称之为无中生有,那么3.1恰恰相反就是有中生无了。事物总是有正有反,好比有了九阳真经就必然会生出个九阴真经。如果真的是3.1有中生无这种情形的话,也是相当不容易对付的,方法同审计风险1,只不过是逆其道而行之罢了。

如果是3.2的情况,这就很简单了,只需要按照审计学所说的从原始资料追查到记账凭证就可以发现此类审计风险。

这就是我对财务报表审计的一点心得体会,由于经验过少,只是笼统介绍一下我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有人常说老会计很吃香,就像老中医似的,那么我认为老审计人员也是这样的。这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职业,我相信一位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是不需要看凭证的,他只需将财务报表做个多种对比分析,逻辑分析,再结合经济形式、背景资料就可以得出审计结论了。老中医不就是观其色、听其声、把其脉便知病矣。要想成为这种境界需要我们阅历无数,不断钻研,我相信我们这批入行不久的80后们,只要不抛弃,不放弃,沿着前辈们的足迹还会再创辉煌!

审计师技巧心得:审计的方法

审计人员掌握和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有利于直接收集、取得有效证据,正确撰写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审计方法:

一、书面资料的检查方法

审计中,大量碰到的是书面会计资料,如何检查这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审查和翻阅会计资料,以查明该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规并取证的一种方法。如审阅原始凭证是否涂改、伪造、计算错误,核销手续是否齐全;审阅记账凭证是否与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一致;审阅有关账簿是否齐全,记账是否正确;审阅会计报表有无异常数据等。

在审阅过程中,审计人员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顺查和逆查法

顺查法,是指顺着会计业务处理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即:依次审阅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记账凭证是否正确;各类账目是否登记无误;会计报表是否准确。顺查法仔细而且全面,很少有遗漏和疏忽之处,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主要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以及管理混乱、问题严重的单位。

逆查法,是指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相反方向,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先从会计报表和会计账簿上发现问题和疑点,逐个进行追踪检查,直到水落石出。逆查法是现代审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2)详查和抽查法

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时间范围内全部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以及管理混乱、问题严重的单位。

抽查法,是指从被审查的会计资料中(主要是指会计凭证),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查,并根据抽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抽取的样本一般掌握应在总数的25%—40%之间。常用的抽样方法有两种:

随机抽样法,是指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来确定样本量,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并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明显薄弱环节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方法。 判断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

估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2、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审计人员将会计资料的相关数据按照其内在关系互相对照、复核检查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核对的主要内容有:

(1)证证核对,即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进行核对;

(2)账证核对,即将记账凭证与各类账簿进行核对;

(3)账账核对,即将日记账与分类账核对,明细账与总账核对;

(4)账表核对,即将总账与会计报表核对;

(5)表表核对,即将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与损益表核对;

(6)账实核对,即将实物账簿记录、实物资产卡片与实物监盘结身核对,通常需配合监盘方法进行;

(7)会计资料与其他资料核对,如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出入库记录与计算、结转成本的会计记录核对等。

3、复算法

复算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算或另行计算,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如对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应交税金等计提,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汇兑损益的计算等。

4、调整法

调整法,是指审计人员对在审阅、核对和复算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数据按相关规定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审计结果应采用审计调整后的正确数据;若被审计单位不愿调整,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二、客观事物的调查方法

审计中,经常通过检查书面资料以外的方法来调查取证,这些方法主要有:

1、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从而验证其他审计证据或为取得新的审计证据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

查询又可分为面询和函证。

面询,是指审计人员就有关问题直接找有关人员询问并经被询问人在询问记录上签字的一种方法。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函以证明某一审计事项的一种方法。如:为证

实应收、应付款项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常运用这种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及其他有关场所进行实地察看,来证实审计事项的一种方法。如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等。

3.监盘法

监盘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物资、设备、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进行实地监盘以查实问题的一种方法。监盘法必须与核对法结合使用,根据监盘的结果与书面资料核对,才能发现问题。

监盘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监督盘点。是指审计人员监督盘点的全过程,常适用于盘点数量较大的实物。二是抽查盘点。是指审计人员亲临现场对被审计单位的盘点结果进行一定规模的抽查,常用于盘点数量不多,但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贵重财产。

三、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

如果说书面资料的检查方法和客观事物的调查方法只是发现问题,那么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审计人员应善于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标准进行对比,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又可分为相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绝对数比较分析法两种。

(1)相对数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被审计项目的百分比、比率或比重结构等相对数指标的对比来揭示差异并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如:“20xx年会费收入比20xx年增长了10%”。

(2)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被审计项目各期完成情况的绝对数比较采揭示差异并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如:“20xx年职工活动费比20xx年增加了10000元”。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称连锁替代法),是指为确定某一经济现象诸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而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影响方向用正或负表示,影响程度则用数据反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3、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指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进行对比,

提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

运用趋势分析法应注意:一是掌握分析的重点,审计人员应对财务报表的重要项目进行重点分析,提高分析的效率,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二是分析时可与比较分析法结合运用。

四、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审计以较少的成本或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五、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一方面,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难以揭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或审计失败。此时,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路径:公告审计事项→提供审计组联系方式→获取审计线索→甄别线索的真伪→收集证据→查证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