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团校总结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为学团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李书记的中国梦,青年政治学院老师的十八大精神,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美好的青春里,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应该为自己的梦想为之奋斗。但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节俭,落实光盘行动,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在逐渐变大,而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国梦”也是我们的梦,从自身做起,才能共同圆我们的“中国梦”。

我认为人必须要有梦想,只要有梦想,就会为之不顾一切的努力,而不会在学习中虚度光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有梦想,就会有所追求,就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站稳身子;只要有梦想,就不会整天发牢骚,抱怨种种不满,而会回想着怎样才能改变社会的种种不公,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为中华民族复兴尽自己的力量。

“中国梦”并非今天才有,我们也该把“中国梦”继续的延续下去,让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梦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篇:团校总结

从7月x日的第一次活动到7月x日的校庆创意竞标旁听,历时十一天的团校成功结课。从一开始的尴尬到现在的尴尬依旧,我曾期待着这次活动的过程不是只有那个我字典里的贬义词所能概括的,还好,如愿。现在回味着团校开展过程中的所闻所见,我又期待着整场活动下来,我收获的,对我今后发展大有裨益的,不止是我用笔记下的那些曾经令人热血沸腾过的文字。

缺乏主见的人一般容易受人影响,这才有了那么多的“热血沸腾”。不是出自缺乏主见的人之口,而是被他们冠以如此盛名。我算不上立场坚定,经验颇丰,所以几节课下来,我为众多主讲在意气风发之时露出的自己的深刻的思想观点而暗自摇旗呐喊。自高三过后,很少有这种鼓舞激励的话进入我脑子,好像突然间自己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高中时经常陶醉于某人的一句话,在细微之处思想受到影响,上了大学再没有人追着你说“只有这样,才能那样”的话了,当然这不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止步不前了,相反,大学以一种更大气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感谢团校,他让我在大学时代再次嗅到了高中的味道。

我感动于董俊杰老师为其好朋友定的标准,之所以动情,是因为想起了从小到大在我身边来来去去的人,是因为年幼时不知道何谓“真”错过了很多。有时候感情也是可以摆在书面上的,甚至应该概括出来,而不单单是一种感觉。有时候感觉错了,友谊就没了。这样的赌,我们一生能承受几次?我们又输得起几次?我感动于一句简单的话“你可能在你的层次上意识不到你的不足”,多少次因为我的幼

稚尝到教训的苦果,想找一句像样的话来倾吐牢骚都难掩鞭长莫及的无奈,在团校里听到这句话时油然而生一种慨叹:没有这节课,我何时总结出这种自己也曾有过的心情。我感动于李晓光老师情真意切的为团学工作下的定义,身为团委一员,顿时有一种后天很硬的骄傲感,团学伟大,团委优秀,我希望在团委有更好的发展的机会。

说了一些从授课得到的领悟,振奋人心。接下来有必要解释一下开头提到的“尴尬”。身处这个环境,我很难适应。对于团校我一直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涉足其中。每每听到那些成绩斐然的老师学长学姐们说“咱们这个百人计划”“在座各位全是优秀的班干部,社团干部”,我恍惚中懂得了什么叫做“充数”。 我不觉得一个半年没参加过社团工作的人会以有潜力的社团人的身份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我确实觉得能以能力进入团校是个很让人骄傲的事,可我的能力还待开发。所以身处那个骄傲的团体,我更多的是感觉是担心,我怕在别人眼中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是个遭人鄙视的不知道来路的同学甲。我能做的,唯有小心翼翼。我怕让人失望,所以纵使入会的不足百人,那“不足”也绝不会是我。我不会在没事儿的时候以团校无聊说服自己不到场,即使有课,如果有价值我也可以课上迟到。例如上次为了一睹“打入丐帮”的徐洪业学长的风采,我打定了六点半再去上课的主意,可是命运见不得我这样“荒废学业”,种种原因迫使我计划告吹了。我怕让人失望,所以23号的素拓准时报到。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体育啊。我冒着随时可能被拉上场的危险去报到了。于是我很冷静的被拉去定向越野了。明明知道可能“有去无回”?无所谓了,团校

已经结课,顺利度过的亦或是挣扎一番勉强通过的,对于现在来说都是成长。如履薄冰的日子不是过着玩儿的,是挑战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这种日子,不会有终结,我也不希望有终结,我靠他来磨练来成长。

我后悔过当初在没有稍微了解团校的情况下鲁莽的进入团校,不是因为团校接二连三的讲课很无聊,前边说过从中我受益匪浅,也不是因为团校莫名其妙地安排了一场不成规模的素拓使得我直到现在还在以老年人的速度走路。作为人类中普通的一员,我也是有随波逐流的劣性的,看到每次活动参加的人不甚积极,我想,也许大家的眼光是对的,这兴许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集会。可是明明强调过的,这期团校,投资不小。于是,一个曾被我怀疑为团校实质的问题转化为活动执行力的问题。在我心中,后者比前者更恶劣。前者说明活动的劣却也反衬同学们的主见,后者说明的是组织者的能力和与会者的素质,是北科的质量。24号时随社会实践小组到北京图书大厦分发问卷,被人指着题问:你真的是这个学校的吗?两件事一联系心里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北科的形象有一部分是学生构建的,很明显,我们在搞破坏??

当然,后悔只是一瞬,大部分时候我会庆幸得到了这个机会,这意味着我比没机会的同学离“影响”更近了一步,影响我的价值观告诉我不对的事物,影响更多的没意识到“影响”的人去改变,甚至影响整个经管,整个北科,哪怕只是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