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取消高考户籍制度 四辩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来宾,也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然而再华丽的语言也掩饰不了错误的言论,再动情的解释也遮蔽不了真理的光辉。下面就来指出对方有失偏颇之处。

其一,对方辩友避重就轻,似乎刻意忽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在表象上与我方争执不休。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才是造成教育失衡的内因,高考户籍制度只是附着其上的一个小小环节。您方把一切错责都归结于高考户籍制度,未免有失公允。

其二,对方辩友以偏概全,您方一再强调外来务工子女的高考难题,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部分考生只占高考考生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我们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正常考生。一旦高考户籍制度取消,没有地域优势、不占有优势教育资源的考生又该如何与那些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考生竞争呢?这难道不是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么?

其三,对方辩友忽视了高考户籍制度存在的必然条件,架空大的背景条件与我方理论。由于我国在现阶段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投资比重差异、大、教学教材及高考试卷不统一等等难以解决的客观因素,因而不得不以高考户籍制度来保障各地区的教育公平和升学公平。除非能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不然就算取消了高考户籍制度,那还会出现各种其他名目的限制条件才能有效的保障高考公平。既然这样,何苦多此一举,劳民伤财伤心伤肺又伤肝。

各位,教育乃百年大计,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兴亡。高考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学生成才的必经之道,关乎人才选拔、关乎社会稳定。高考户籍制度保障了高考的相对公平,因此,我方坚持认为,不应该取消高考户籍制度。

今天我们在此讨论高考户籍制度应不应该取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总理曾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那我们首先从公平的价值取向上来看,高考户籍制度的存在能保障相对的公平。众所周知,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水平区域差距大的现状之下,唯有坚持实行高考户籍制度、保障各个地区考生的利益才能维护高考的公平和公正。请各位试想一下,如若取消了高考户籍制度,则会造成更混乱的考生流动,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第二,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角度考虑,高考户籍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现今,高考移民问题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和招生体制存在严重缺陷造成的。在高考户籍制度严苛的限制之下尚有如此多的高考移民孜孜不倦的寻求制度缺陷以减轻升学压力,如若高考户籍制度取消,届时考验的将不仅仅是各地的教育资源是否足以应对高考移民的需求,还有当地的交通、住房、医疗等等硬件与软件设施。相反,那些考生输出地区则要面临人才流失、教育资源浪费等等问题,这样无疑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高考户籍制度利大于弊,对于维护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有其重要意义。不可否认,高考户籍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最显著的问题就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但是,制度的缺陷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修正与改善的。比如,今年两会的时候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可根据其学籍与就读时间赋予其不受户籍限制在当地进行高考的资格。这样既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权力,同时又维护了大多数在户籍本地参加考试考生的公平权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篇:严师未必出高徒 四辩总结陈词

严师未必出高徒 一辩立论陈词

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先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严师”

(1)“严师”本身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他(她)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学生与自己。严师看不得学生的一丝纰漏,他们凡事要求完美,所以经常让大家返工,时间长了,肯定长生逆反情绪,造成事倍功半!

(2)从学生的角度看“严师”。提起“严师”不只是学生,我们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严师”是那种不苟言笑,成天绷着脸,让人望而生畏的老师。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回想一下,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几个人从心底里喜欢那些“严师”呢?

学生不喜欢老师,带来的最坏后果就是他不爱学这科。学生都不爱学了,怎么会变成“高徒”?

1.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往往严师会对徒弟的错误直接的指出,当时很少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哪位愿意听别人数落呀!

3.学生们在严师的手下,难免有压力,这样对身体不利!

4为了得到严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弄虚作假,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严师是好的,但高徒未必因此而出。因为即使你严师越严厉,多么认真教,可是一旦学生不学习,或不热衷于学习,教得再好也没用。作为受教育方,不仅要勤奋自律,也得有悟性。靠小鞭子抽着,成不了大器。

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就是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高徒”,也得看学生自身的素质。“白痴”的话,即使是大教育家也没有办法,“严师”可以办到吗?所以说“严师”也不一定出“高徒”呀!

1、教育有其自身规律,不是种庄稼,也不是打铁,手艺高的师傅就能出优质品。教育是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否成材,取决于他自己而不是取决于老师。所谓内因大于外因。相反,不是严师,一样可以有高徒,这怎么解释呢?这里还有一个自学的成分呢?

2、即使是手艺高超的师傅,遇到不好的材料也要犯愁。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所以既然是人,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老毛说,人有左中右,常言道,

人分几等,智力水平不同,才会有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只是过程,结果是狠难说滴。所以严师也有可能出低徒,这是肯定的。从统计概率来说,任何生产线都可能产生5%的次品。何况教育乎。

3。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小爱说的吧?兴趣这个东西,好像跟严师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请正方千万不要把严师说成万能的神仙,连这个也包括进去了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严师未必出高徒!严师往往要求徒弟严格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维,如果能出高徒的话,那么这个高徒很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徒”!

孔子应该是一个严师,也是一个好的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是孔子的弟子有三千,贤弟子,也就是高徒,才七十二人,这也就说明了,需要看学生的天赋,看学生的资质,并不是找到一个好老师就足够的,而且还需要自己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因为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并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获得一个严师就可以成为高徒,真的要是那样的话,还会有留级生和肄业生吗

1,严师会与学生间产生隔阂,沟通不便,如今注重的是学生与老师间民主平等,而严师却做不到这点,他们只会罚学生,不会理解体谅学生。所谓一切的事情是建立在沟通之上,慈师与严师相比之下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学生有不懂的题目自然会问慈师,谁会愿意问一个整天罚人板着脸跟前世欠了他钱似的老师呢?

2,因为沟通,所以才会产生信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是为了他们好,并非害他们。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不会沟通,理解学生的老师,即使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他们着想,学生也不会喜欢他,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对自己凶的。

3,学生喜欢慈师,便会多问老师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老师不能当场告诉学生听,但他们回去会思考,会去查阅资料,这对于老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老师也会进步,老师上课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便可以知道更多知识,更容易有进一步的提升。然而严师却做不到跟学生沟通,没有了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他们的讲课质量不会有更

大的提升,就算学生听他们的课,也未必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来学去永远都是那样,不会有更大的提升。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经过无数事实的证明,被不少学生家长和教育界同行奉为至理名言。可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以严出名的老师越来越不受欢迎,过去人们用感激眼光看的“严师”,现在有的被学生称为“大魔头”,有些家长也逼着老师当众道歉,甚至与老师对簿公堂。是“严师出高徒”不合时宜了吗?应该说“严师出高徒”步入了一些误区。

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人们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严师”,我们就从“严师”角度谈一谈。“严师”的“严”,可以从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要求两方面来理解。在“严师”形象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1.为保持“严师”形象,对学生整天板着脸,让人无法亲近。“严师”往教室门口一站,立刻鸦雀无声。“严师”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跟学生开玩笑,更不和学生玩,觉得学生很容易登鼻子上脸,让你以后无法收拾。“严师”批评学生,总是声色俱厉的,不容许学生“狡辩”。“严师”总是让学生站着说话,宁可自己不坐,也不让学生坐下来。“严师”看不惯年轻教师,尤其是实习老师跟学生嘻嘻哈哈,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这还不乱套?到底应该严在脸上,还是应该严在心里?有老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宁愿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可见,严在脸上更重要。

2.不懂得尊重学生,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严师”的面孔使得师生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严师”也有意强化这一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老师毕竟是老师,决不含糊。“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都高一辈。居高临下,让学生产生敬畏的心理,批评学生让学生害怕,觉得这样好管理。“严师”自重形象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决定了“严师”不大可能主动寻求管理方式上的民主。有的人偶尔也想发扬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终究叶公好龙,害怕学生真的发动起来自己反而被动,于是“民主”之后必然“集中”起来,还是自己说了算。“严师”一瞪眼,学生一般不敢去争什么民主。

3.死要面子,有错不改。不可否认老师也会犯错,但“严师”出于维护形象考虑一般不会自己承认错误,觉得承认错误会丢威信,千方百计遮掩过去,有时未免强词夺理。学生也不敢要求老师认错。老师要求学生认错、改错,但老师自

己明明有错,却不认错、改错,这种“身教”给学生造成很坏影响。

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有以下误区:

1.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时脱离实际,要求过高。“严师”讲究高标准,严要求,在高一时就瞄准高考,拿高考要求所有学生,一考试就有大面积的不及格。他不肯降一下标准,并解释说:“我现在把题出简单一些,将来高考谁给你简单一些?”同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层次大不相同。对好学生适当地压一压可以防止他们骄傲,对差学生适当地抬一抬可以给他们以信心,而用一把严尺子量所有学生,未免鞭打快牛,实际也放弃了差学生。差学生跟不上,只能怪他们基础太差,让“严师”放慢速度等他们一程不大可能。

2.严格按规章办事,要求学生“事不过三”,如果过三了,“严师”就失去了耐心了。学生的不少错误涉及到他们的不良习惯,改正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反复复都属正常,可是,“严师”不能容忍,以为容忍就是迁就。“眼里不容沙子”的人,已经耐着性子给你三次机会了,你竟屡教不改,这不是欠收拾么?于是惩戒就成为不可避免。

3.不分场合,一律求严。有的老师不辞辛苦,一有时间就坐在教室里,看着学生学习。上课自不必说,下课时也常常督促学生:“你们把玩的心分一半给学习能有多好!”“看某某同学,人家一有时间就看书,哪像你们,整天就知道疯!”这种严法让学生不胜其苦,有些学生反映,在这些“严师”的眼皮底下,“一点活的乐趣都没有”。有的重点班的学生反而羡慕普通班,他们说:“上课也学,下课也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劳逸结合?”

4.“严师”对考试看得过于认真,59.5分不能进到及格,79也不能迁就为80分。有的老师不那么“认真”,当学生提出来要加几分的时候,他和学生商量:“我先借给你几分,下回考试你带利息还我。不过,你要是考到80分以上,这几分就算奖励给你,不用还了。”这促进了学生学习,也加强了师生关系。北京的任小爱在给差生补课时,不着痕迹地把考试题渗透进去,学生成绩进步了,她抓住时机嘉勉鼓励,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严师”看来这都不可取:“随便乱改的话,考试也太不严肃了,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5.方法不当,有时不免激出事端。“严师”们觉得对学生只要严格要求就没有错,只要是严就理直气壮,家长们也都会支持,所以方法上是否欠妥也就不太

在意。有个教师,看到男女生在教室有亲密动作,怒不可遏地冲进去,不亚于捉奸,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破口大骂,羞愧难当的女生回家就喝了药。还有个教师,学生偷了别人一点东西,她就在学生脸上写了“贼”字,还说要扭送到公安局,吓得学生不敢上学。有一个老教师,仅因为学生迟到了几分钟,本来事体不大,她却联系学生相貌长得平平,说人家“连坐台都不配”,结果学生跳楼自杀了。这些“严师”被称为“大魔头”,被家长推上公堂,也不冤枉。

“严师出高徒”确实存在误区,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严师”的评价,有必要跟教师同行们讨论讨论。笔者不反对“严”,但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也应该看对什么人,看在什么时候。严也不一定要气势汹汹,有时候和风细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能更奏效。

最后补充一点,“严师出高徒”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徒”,“高”不“高”它才是内因;“严师”虽然重要,也不过是外因 过于强调“严师出高徒”容易使学生、家长过多地依赖“严师”,而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