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作者:梁志伟

来源:《职业·中旬》20xx年第08期

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0xx年x月,广州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学结合研究课题。通过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情况与学校课改联动,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但如何进一步推进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且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20xx年,笔者作为装配钳工职业(工种)研究课题工作小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课题的调研工作,以下是对该职业工种调研情况的总结及探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就强调工学并进;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都是典型的“工学结合”成功模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评价方式,使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20xx年x月,广州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学结合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选取及分析装配钳工、汽车修理、模具制造、维修电工等企业需求比较大的岗位,集中多个类似企业的要求,形成以典型企业要求为代表的评价标准。通过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情况与学校课改联动,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的认可,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为基础,结合企业对高级工和技师层次的用人需求,以广州市部分技工院校(技师学院)高技班学生和预备技师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评价鉴定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和技工院校(技师学院)加强合作,提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标准,推动技工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培养企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一整套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

课题研究以广州市现代制造业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模式,引导技工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照从相关企业得出的行业评价标准,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目标,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在研究过程中,从企业相应工种的岗位分析入手,得出企业生产对岗位用人的技术标准,以此为依据形成有关的评价标准,并且由以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对学生开展评价,形成企业评价和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对企业聘用的预备技师,企业和院校继续跟进培养,在达到年限后采用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以工作业绩为主开展评价,使其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同时,以工学结合为纽带,引导企业和技工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名师带徒和岗位见习的方式,促进院校学生参加到生产实践中去,迅速提升其技能水平。企业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学生的技术水平现状,共同制定岗位见习计划,确定师徒协议的内容,充分发挥名师在工学结合中的积极作用,使技工院校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最终能得到院校、企业、鉴定机构三方的认可,并为企业所用。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和技工院校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制度,使其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主要模式之一,为企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课题的主要内容

(1)深入研究企业相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形成一系列包括职业态度要求、岗位规范要求、技术工艺要求、安全生产要求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对职业资格、录用资格进行分解,归纳出一个岗位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工种态度、职业能力等要素,并据此确定标准。

(2)找出技工院校目前教学内容存在的差异,推动院校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制定课程和培训大纲时,必须以企业真正的、确实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主要依据,以满足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

(3)建立一套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模式,以企业生产的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建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评价标准,在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实施分阶段评价。

(4)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制定指导性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根据各职业工种的评价要求,确立培养方案,特别突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它设置课程、组织教学。

(5)形成校企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使用—评价—培养的动态反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为导向、以操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完善岗位实训、岗位见习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

三、《装配钳工》课题研究工作小组调研情况

自课题开展以来,《装配钳工》研究工作小组按照计划,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企业方面主要选定了广州机床厂、广州柴油机厂、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作为重点调研对象,通过深入企业一线与技术工人、车间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该职业工种的技术规范、岗位需求和技术特点,分别向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领导、在岗员工发放《岗位调查表》,以了解企业对装配钳工的分布比例、工作岗位要求、使用情况、评定标准等。其中,重点是人才的挑选培训、工作规范要求、使用评定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标准和待遇等。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同时参与了该项调研工作。学校方面选取了市公用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作为校方的代表同时参与该项工作。该工种的资深教师和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调研。

综合调研情况可见:上述三个现代制造企业都认为装配钳工是企业产出的支柱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企业期望在这个群体中,高级工和技师所占的比例,因产品的装配方式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以生产线流水和半流水作业装配部件方式为主的日立电梯,企业期望在装配工这个群体中,高级工的比例占到10%,技师占到5%;而以装配整机形式为主的市柴油机厂期望高级工比例占到50%,技师占到10%~15%,而介于两者装配形式之间的机床厂,期望值也介乎于两者之间。由此看来,产品装配的深度和技术含量,对企业期望值至关重要。

四、《装配钳工》课题调研结果分析

本工种工作小组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共识:

第一,企业从技工院校毕业生中挑选到企业的新员工,都不具备直接上岗的技能,需经企业重新培训或师带徒方式至少一年的实践,才能慢慢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流水半流水装配作业的企业培训所需的时间要短些,从事整机装配的企业培训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

第二,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应知应会),对装配钳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知识技能,要在学校阶段就应掌握,不应去到企业再度培训。调查情况显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学校阶段掌握不足,不足以应付企业工作岗位需要,必须再经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企业的要求。

第三,在学校考取并持有技能证的学生在企业仍无法直接上岗,说明学校教的与企业要的差距大,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方面偏重于理论教育,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要坚持用职业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核心,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来考评其相应的技能等级水平。

五、装配钳工职业(工种)的培养评价模式的探讨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装配钳工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产出的支柱力量,其质素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由于本工种的特殊性,不能参照其他工种分模块的方式来设立统一的考评模式,对于产出不同的企业之间,其工作任务、技能要点差距相当大。因此,装配钳工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不能追求简单的校企合作形式,而应通过代表性行业制定标准,采用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合作的模式,即一个工种的评价可对应多所院校和不同的企业,即综合多个企业的岗位要求由多个学校负责培养,一个企业中能使用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一个技工院校面向多个企业开设专业并设置内容,一个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可到多个企业去实习和就业。

装配钳工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应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成熟的职业能力分析工具,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集中多个类似企业的要求,依照职业(工种)技术要求,制定反映重点企业需求的相关评价标准,形成以典型企业要求为代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装配钳工高级工和预备技师的企业标准考核评价,结合考虑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培养和用人模式,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指导企业和学校开展考核评价,并形成有效可行的培养评价模式,从而推动校企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并以“使用—评价—培养”的校企动态反馈系统为向导,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职业和岗位的贯通,以此推进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样,才有可能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