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教育哲学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的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教育哲学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院 吴原

20xx年x月x日——28日,在学院的支持下,我有幸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教育哲学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02家单位的235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众多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27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宫辉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表示了真诚的敬意。他指出这是一次及时的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在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实践取向的改革探索和尝试。他提出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如何处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如何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诸多问题是需要一场深刻的理论探讨来认识解决这些认识上的基本问题。他相信经过这次年会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与争论之后,一系列困扰我们的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将得到极大的推进。最后,宫辉力教授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坤庆教授指出,今天这一次会议,可以说是教育哲学年会里面规模最大、气氛最浓,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届。他回顾了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xx年的发展历程。认为教育哲学从弱到强的发展是因为有这么多领导、朋友、同仁的支持和努力。教育哲学无论从研究上来讲还是从我们的队伍壮大上来讲,前景是非常的辉煌。王坤庆教授认为这次应该是一个盛会,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东道主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其次是与会代表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即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教育哲学界的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教育界的思想可能有着更加热烈的交流;再者,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来自教育学院的、来自教育系统的、研究和教授教育哲学的圈子以外,还有来自哲学界的朋友。他提出会议历来倡导的一个传统是民主、平等,希望会议既开得隆重还要开得热烈,甚至还要倡导激烈的思想交锋和观点的对话。

本届年会主题为“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旨在汲取当代实践哲学的理论资源,立足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并期望以此推进我国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年会在主题下设四个分论坛:1.理论与实

践2.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3.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4.实践哲学:行动与反思。

会上,劳凯声教授、金生鋐教授、宁虹教授、黄霍教授、石中英教授、于伟教授、温明丽教授、刘良华教授、李政涛教授、郝文武教授、高伟教授、周兴国教授、朱晓宏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就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教育何以是人的最高形式的实践、严格科学的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公民德育概念、价值的概念及其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企业化的危机与转机、古典教育哲学中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争、论面向教育的实践、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实践推理与教育价值的必然性、重新理解教师的境域与习惯等内容作了报告。这些在实践哲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年会承办方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宁虹教授所率团队在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论坛上,从严格科学的素质教育出发,就语文课堂教学与可感的语言形象、语文教学的“前概念”意蕴、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的反思、中学英语教师:教英语、中学生英语学习状态、教师专业能力、教育学实践转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报告,并同与会者展开深入探讨。这是该团队在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着用严格科学的态度研究素质教育并以此为教师专业的追求,努力在教育实践中实在自身。

除了精彩纷呈的大会主报告和四个分论坛,多所学校的数十名研究生还在研究生论坛及自由论坛上就大家在教育领域内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自己所在团队的创新研究成果,展开热烈的交流。展现着教师中的年轻一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继往开来的决心。

在闭幕式上,石中英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并致辞。本次年会集中探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示了教育领域学者和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贡献,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有成效的讨论。为国内外从事、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学者和师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沟通的专业平台。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我萌生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要想抓住时代的脉搏,要想占据理论的高

峰,必须要拓宽视域,加深认识,要把不同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恰当地借鉴到教育研究的领域之中。

第二,参加会议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不耻下问、刨根问底的精神勇敢的展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的对话并不会经常发生,而各种会议的召开就是为思想对话提供的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仍然无法开怀畅言的话,自己的学术水平也将一直无法得到提高。

第三,和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研究水平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眼界的不开阔和信息的不流畅,以及资金、设备等方面的短缺。硬件方面的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用良好的精神来弥补软件方面的不足,或者说,当我们无法在硬件方面与人家比较的时候,我们更要将重心放在自己的研究态度的养成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刻苦努力,敢于钻研,必将会在充足的酝酿后收获成功的美酒。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教师:赵利

两天的学习,让我感叹真的不虚此行。每一位大师的报告和授课的手段和理念,深深地触动着我,引导我思考数学课“教什么”和“怎么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数学课,展现了全新的理念,颠覆了我们以往数学课的授课模式。在20xx年x月x日至16日,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8节观摩课4个报告 和两个“三人谈”。作为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我来说,能够再次走进这样研讨会的现场,再次近距离聆听华应龙、张齐华、徐斌、张贵合等8位耳熟能详的名师大家那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报告),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激动。

激动之余,就让我带领大家进入我觉得精彩的两堂课吧。

张齐华老师这次执教的是《用字母表示数》, “数学王子”的课依然流畅,依然华丽。在“a+5”表示意义的辩论上,张老师更是浓墨重彩的让学生理解:“a+5”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关系式,还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并且可以通过快慢的朗读达到效果。正如张老师课后感言:不教这个知识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照样会做。但这个会做可能是一个形式的类比迁移,而不是实质意义的建构。赞赏张老师研究问题的多角度和执着。而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比较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他在比较中发现端倪;查阅了很多资料,他在查阅中求证判断;询问了师生,他在询问中寻求真实;咨询了专家,他在咨询中深化认知……这样一个求真的智者,一个创新的勇士,一个钟情小学数学的弄潮儿,他的课堂没有理由不获得你的掌声,没有理由不抬起你仰视的目光,也没有理由不值得你我深思。

华应龙老师是我数学教学上的偶像,只因为他的谦和、他真诚的微笑、他的细微与深思。在我的教学座右铭中一直珍藏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不断的提升和跨越。要说第一次听华老师的课是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而这一次华老师的课则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不走寻常路的华老师,本次活动中执教“规律多飞一会儿”整堂课足以体现了他对规律教学的深入及独特的思考。

谦和的华老师鞠躬向听课的老师们问好,并说明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是温故而知新,是认知自己。随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然后,华老师课前以话筒为引,问孩子:“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华老师却说:“课上可以随便说话,只不过要与课堂探讨的内容有关。不但可以说还可以笑,忍不住也可以哭。。。”这时,孩子们表情上写满了轻松。为了测试孩子们的敢说、敢笑,华老师提到动画人物:猪八戒,孙悟空,提出分数问题。孩子们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华老师最后问孙悟空是公是母?回去查“三国演义”,顿时整个会堂笑声不断,华老师强调到:课上可以随便说,但也要按规则。精彩的一节课就这样由“智慧的课前”开始了!

喜欢独辟蹊径的华老师,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我们所熟知并习以为常的“规律”,让我再次感受到他的魅力!华老师似乎总是活在思考中,同时带着那真诚的笑声。课中,呈现142857分别乘1至4,让学生写下答案,华老师鼓励学生口算结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猜测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此刻我认为最成功的不单是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重要的还引发了参会教师的积极思考。华老师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找到方法: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的最高位间的规律。我顿悟:孩子们的思维原来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只要教师给他思考的时间。华老师简单而又不凡的问句:6个得数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恰好的点开了孩子们的穴位。我想教师的问不是随意的,要“三思而后问”。华老师的一句:找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孩子们如获珍宝,但当面对142857乘7的结果时,对规律产生了怀疑,惊讶道:啊!怎么会这样?华老师呈现他的名言: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随后,华老师以录音播放:神奇的一组数。学生琢磨142857的神奇、质疑与7的缘分,华老师呈现1/7,要求化成小数。又独具匠心的设计“走马灯数”,把每个数字看作一匹马,让每个数字当一次第一名。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2857乘8......乘14,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在此教学中,我铭记了华老师对孩子们说的的一句:写下来是每个人的思维,不是别人的。就这样,我也同孩子们思考着:规律背后的为什么。才恍然:哦。。。原来是这样!接着,孩子们赢得了自己的掌声,犹如冲破渔网的小鱼在规律中自由了。至此,课的精彩仍在继续。华老师又出示神奇的数字,学生尝试后表达规律又尝试,却又一次停止脚步,思考。。。原来,不都是这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想,小小的规律是这样,一节课堂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感谢您,华老师,是您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知。

短暂的两天的观摩学习令人紧张而兴奋,名师们独到的设计、娴熟的教艺、经典的语言以及他们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赞叹;而在名师高超

的教学能力调控下的课堂与学生,也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在这样的课堂里,大师们将智慧与灵动展露无疑,而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寻到自信,体味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快乐,这正是我们所有教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最理想境界。我相信,这些名师大家们的经典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将会一直伴随着并激励着我未来的教学生涯。在享受名师们的精彩教学和报告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与他们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练内功、不断实践和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敬业与执着,始终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将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溶入到我的教学之中,并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内化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