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的培养
摘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我总结能力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总结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xx)1-015-001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将具体问题模式化之后,交由学生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教师是主角,发挥着领导的作用,但事实上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单纯的教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才是重要的部分。几年来我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浅谈如下:
一、首先教会学生反思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愿望,成功与否关键看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在我看来,如果学生真的认定现在的目标就是他唯一的、必须的、一定要完成的目标,那么他就能发挥出强大的潜在能力,我相信,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成功者只不过是他自信能够达到、并不顾一切地去做了,不成功者对目标的追求只是心理安慰地空想,而没当作一定
要完成的目标来实现,最终沦落为幻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人生可怕的事情不是你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是没有看到自己所具有的巨大潜能。每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潜能,关键是能否相信自己。好多学生成绩居后,不是因为智商不高,不是因为基础差,而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在怀疑、犹豫中错失一次次超越别人的机会。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是一切努力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成绩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考试是暴露问题的最佳时刻,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是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暴露,若能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必然会带来学习的提高,那么这次的不理想就是下一次提高成绩的催化剂。相反,本来自己学得不好,却由于这次考得很好,使得很多问题被掩盖了,自己还以为没问题了,从而放松学习,必然会导致下一次的落败。正确看待成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通过这一次的失败,找出了问题,从而促成了下一次的成功,那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必要的。这次的成功如果让你失去警惕,导致下一次的失败,那么这一成功就显得毫无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成绩,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从辩证的角度来讲,赢不一定是好事,输不一定是坏事,无论输还是赢,都应该有合理的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学习上没有常胜将军,只有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且锲而不舍地加以解决,才能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如果因为怕输而背上思想包袱,那结果只有一个——必输无疑。
三、如何对待考试中做错的题
很多学生考试结束后,对做错的题分析不足,往往单纯地把错误归为粗心、马虎,不会对试卷中的问题仔细归类。其实粗心、马虎的确是丢分的一个原因,而且粗心、马虎不易被发现,不被学生重视,一旦它成为一种习惯,那将是阻碍学生学习最大的障碍。另外审题不严、概念不清、基础技能不过关、时间不够、过程不完整、能力不及??也都是导致考试失分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去锻炼、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使他们正确对待做错的题,找到自己的真正弱项,进而找到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考试失分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做题的准确性。具体的措施可以做一个个人错题集。我曾经给学生写过一个公式:少错=多对。如果做错了题目,不管发现什么错误,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错误,都分类收录起来,一旦真的坚持下来,就会吃惊地发现,同样的错误并不是更正一次就可以改掉的,相反,有很多错误都是犯第二次、第三次了,甚至于更多次!学习越到高年级,在知识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小,若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实则是找到了一个不小的增长空间。
四、如何对待难题
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决不奢望不遇到难题,但是,也决不允许自己不明白难题难在哪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最终解决那些难题。所谓解决,绝不是你原来不会做的通过别人的帮助会做了,而是,在会做之后,
回过头来比较一下原来不会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否则,就失去了一次提高的机会,做题就也失去了意义。想在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难题是要适当做一些的。但不等于总做偏题和怪题!中考也强调通性和通法的应用。学会区分难题与偏题、怪题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力。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一味地埋头苦干,盲目学习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谓题海本无涯,方法是关键。每次考试结束后,同学中总有一批表现突出的,有些的确是因为方法得当才促使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这部分人的成功经验就很值得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生应诚恳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上不耻下问,注重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成功与否还要看学生有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和学习时善于理智冷静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自制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其实,这一公式也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时做出自我总结与反思,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对学生来讲可能是一种习惯,对老师来讲则是一种责任,
教会学生学习对老师来说是尤其迫切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总结能力,使善于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受益终身。成功的人生由此拉开序幕,这才是学习应该带给他们的东西。
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情感、课外及课内方面入手: 情感方面: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课内方面:
除了要重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叛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还有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主、互不相容,也可以相互运用。
课内的具体措施有:
1开始阶段关健的一环就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反省认知”和不断改进的能力,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归纳为培养五种能力即:能分析关键字句和符号标记;能读懂字意,句意,式意,例题意;能分析写出标题;能找出教材中的主要句段;能用不同颜色笔画出重点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到“三读”。第一遍粗读:即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本节大概内容。第二遍细读:即读句,逐句解释,把课本中某些省略了推理依据或中间运算补写出来并对课本中重难点加圈加点作记号,第三遍精读:即在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完成练习后,再重
点分析关健词,重点句子,归纳总结和写学习体会,教师常采用提问,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并注意与家长逐步配合逐步培养。上课时大至步骤如下:
①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学提纲进行讨论小测,约二十分钟,练习做完自检或他检相结合。
②教师用十分钟左右答疑精讲。
③用十分钟左右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④用五分钟左右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经验,调节学习行为。
2经过一般时间以后上课大自如下:
①先按照好中差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中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己学做教具。
②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如果问题小组能够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上讲台讲解例题,能够用教具讲解的尽量由学生用自己做的教具讲解。
③用十分钟左右做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
④小结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约五分钟,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学生作业要求学习小组长超前一课时把学习小组好中差(3人)的作业批改好,填好反馈
卡,教师抽部分作业了解存在的问题。每学一单元之前与之后均开设导学课与归纳总结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己写章节单元小结,整理知识结构。上课一些较容易例题及黑板上练习答案,可由学生上讲台自己讲解、订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
1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和技巧,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始教师可出自学提纲到后面渐渐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出。
2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三不讲是: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3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看书和做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4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少量或不易出错的作业,形成良性循环,尽量发挥他们的闪光点。每单元考试后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作评价。如是否有进步,主要在哪些方面出错了,有错之处要求“错一做三”,对于不及格的同学可以进行补考。
课外:1学生课外预习的练习可分层布置:差生及中等生布置做A组作业,优生做A组及B组选做题。书本上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解答在书本上,需书写过程的习题做在练习本上若遇到不会做的抄在练习本上,留出相应的写作位置,等到教师讲解或理解后再补上。
2鼓励学生课后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
课后方面:
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均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SAS”,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 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在自主学习数学。课后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如≤我是这样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后先自主预习的好处≥,≤学习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等,进行探究性学习。
时光荏苒,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默然回首,这一年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在潜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成绩.为了发扬…
在学习上,我有很强的进取心。首先,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能较快地接受新知识,这种能力在大学四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的授课一节课往往…
岁月如梭,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中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
范文一:回首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
范文(一)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xxxx年x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
走过这一学年,深刻知道大学仍是以学业为重。这一学年我的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属于保持良好发展稳步不前的状态。平均分保持八十分以上,专业…
时光似飞火流星般消逝在我们的身旁,快地让我们无法触摸。一个学期就这样悄然声息地结束,当自己晃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过度了大学的…
光阴似箭,转瞬之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于20xx年十月份担任了MODA礼仪社副社长一职,从去年的队员,变成副社长,这无疑也是一…
时光荏苒,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默然回首,这一年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在潜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成绩.为了发扬…
时光荏苒,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学校这三年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
参加完论文答辩,做了最后的修改,整个毕业论文写作已接近尾声。从去年x月至今,也有半年光景。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选题到文献、资…